据环球时报报道,日前,中美金融工作组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2024年10月年会期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第六次会议。

双方就两国宏观经济金融形势、货币金融政策、金融稳定与监管、资本市场、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以及其他双方关心的金融政策议题进行了专业、务实、坦诚和建设性的沟通。中方介绍了金融管理部门支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一揽子政策,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两项工具,即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等。中方就相关问题向美方表达了关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谈判进行中,美方提到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似乎觉得这对他们的工人就业造成了威胁。

可中国的代表廖岷可没有被这一套说辞吓倒。

他直接回击,强调实现共赢才是重中之重,光靠口头说说可不行,得有实际的合作。

说到这儿,美国这几年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其实挺复杂。

加关税、搞制裁,他们的这些手段把全球经济折腾得不轻。

会谈期间,中方还特别对于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等相关措施,表达了严重关切。这也进一步凸显出,在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上,中方不会有丝毫退步。

在会议结束后,副财长廖岷还与美国财长耶伦,进行了一次“礼节性会谈”。期间,双方不仅讨论了关税和制裁的直接影响,还分析了影响两国的更广泛的经济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在会后发表的新闻稿中,中方通篇没有提到一个“共识”,也没有出现任何“双方同意”的字词,这也就证明,双方并没有在经济领域相关问题上,达成共识。

唯一不同的是在应对全球性经济挑战上,两国暂时达成了一致。比如目前全球的经济正处在一个极不稳定又带有明显转折意味的周期,非常具有挑战性。这个时候只有各大国团结起来,就人类命运共同体达成共识,才能合理应对这一风险。

所以中美双方在此次会议上唯一取得的重要进展便是,联手应对全球挑战,并为发展缓慢、收入较弱的第三世界提供帮助,履行自身的大国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是场上大咖们心态上“太稳”,还是宏观经济问题“太大”,几番唇枪舌剑下来,耶伦出场时竟然连财政部徽章都掉了,这意外小插曲倒也生动诠释了美元如今的“尴尬”地位。

美方为何如此忌惮中国的“产能”?说白了,这不仅关乎全球经济,还牵扯到新能源、新兴产业的市场话语权。美方深知,中国产能优势意味着什么,美国的“担忧”未必出于产业正义,更像是产业结构无法适应全球格局变化的无力感。

现在,美债突破35万亿美元大关,美国已深陷债务危机,就连世界首富马斯克都警告美国政府走向破产道路。

美国滥发国债且乐此不疲,背后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作为全球金融霸主,美国经济模式长期以来都建立在高负债的基础上,但当债务累积到一定程度时,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浮现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中国减持19亿美元美国国债至7746亿美元,是今年6月二次加仓后连续第二个月减持。

作为美国国债海外第二大债主,从2022年4月起,中国的美债持仓一直低于1万亿美元,且总体呈减持趋势。2024年1月中国减持186亿美元美债并开启“三连降”,同年2、3月分别减持227亿、76亿美元美债。6月,中国增持119亿美元美债,为年内最大幅度增持。7月,中国减持37亿美元美债。

现在,美国总统竞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民主、共和两党总统候选人卡玛拉·哈里斯和唐纳德·特朗普都在竭力将自己塑造为经济治理能手。然而,根据联邦预算问责委员会近日发布的报告,双方的经济主张一旦付诸实施,均会加重美国债务负担。

报告显示,无论二人谁当政,其经济政策下的经济增长都赶不上债务增长的速度,且在大多数推演情形下,其任内的美国债务水平都会比当前增速更快、数额更大。

从根本上说,中美两国都有稳定双边经济关系的强烈动力。一方面,中国需要通过持有美债来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以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美国也依赖中国成为主要债券持有国,以填补其巨额财政赤字。

但随着贸易纠纷的加剧,双方开始逐步摆脱对对方的经济依赖。中国正着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逐步减持美债。而美国也在寻求通过削减赤字、加强制造业等措施来减轻债务负担。

这种相互游离的趋势,无疑会对中美关系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