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了,金日成绝对没想到自己的这一战会打成一场20余国参与的缩小版“第三次世界大战”。
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仁川成功登陆,一举将朝鲜人民军拦腰切断,这也预示着金日成的失败。
出不出兵朝鲜?尽管毛主席早在7月份就组建了东北边防军,以应对朝鲜可能出现的状况,但是做出出兵朝鲜的决定是非常艰难的。美国刚刚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工业实力全球第一,海陆空军力更是冠绝全球,而中国大陆还没有完全解放,直到第一次战役打响,昌都战役才刚结束,可以说抗美援朝战争与中国解放战争进行了一个无缝对接。
对阵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军队要怎么打才能取胜?毛主席是一个师范生出身,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熟悉,《孙子兵法》更是他枕旁必放的一本书,其中有句话:“兵者,诡道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用兵之道千变万化,在于出其不意。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毛主席运用了中国最古老的兵书计谋将美国军队打了个出其不意,让美军吃了大亏。
首战告捷:
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食言了,口口声声说不会干涉解放台湾,掉头就将第七舰队驶入了台湾海峡阻挠解放军解放台湾。
1950年7月7日,在斯大林的指示下,苏联代表缺席了联合国安理会关于组成“联合国军”出兵朝鲜的会议,麦克阿瑟就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美国对朝鲜半岛的干涉,中国不得不有所准备,在毛主席的批示下,原本驻扎在河南的13兵团38军、39军、40军,以及东北的42军、50军等部队开赴东北,编入东北边防军,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战略决策。尽管我们不想打仗,但是当“联合国军”无视中国的警告越过“三八线”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中国必须出兵。
8月,朝鲜人民军同美韩联军在洛川江已经打成了胶着状态,具有战略眼光的毛主席就预见到朝鲜半岛的战事将转入持久战,美国扩大朝鲜半岛战争规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在8月4日的会议上毛主席指出,朝鲜同我国唇齿相连不能不帮,不过怎么帮却是有技巧的,不能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义入朝,这将会引起中美两国大战,而是以“志愿军的形式”入朝帮忙。
10月1日,朝鲜正式向中国求援。
原本拟定派林彪统兵入朝,毕竟解放战争时期,林彪率领东北野战军在林海雪原中战斗数年,不过林彪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信心不足,称病推辞,所以彭德怀被毛主席点了将,挂帅出征。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显然美军没有做到这些,狂妄地麦克阿瑟一直以为志愿军的总司令是林彪,至死都不肯相信彭德怀挂帅的。而我军对麦克阿瑟却了如指掌,早在麦克阿瑟发起仁川登陆20天前,时任总参谋部作战室主任的雷英夫就预测到,“联合国军”将会在9月15日在仁川进行登陆,可惜这没有被金日成重视。
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跨过鸭绿江,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新中国没有制空权,不得不借着夜色的掩护“渡江部队每日黄昏开始,至翌晨四时停止,五时以前隐蔽完毕。”
为了达到出其不意的战役突然性,渡江部队执行了严格的纪律,一旦发现敌机来到,所有官兵必须原地不动,就算是头顶落炸弹也不能移动半步,有些干部甚至要求战士们不准大声说话,以免被天上的飞机听见。闻及此处,你可以说我们的战士“土”,但是对于战士们的毅力和勇气是无法怀疑的。一个星期的时间20多万部队渡过了鸭绿江竟然没有被美军发现,这也难怪第一次战役之后美军认为,只不过是一些中国小股部队。志愿军入朝时的隐蔽性,被西方军事家视为“当代战争史上的奇迹”,但志愿军创造的奇迹又何止这一个。
10月24日,解放战争大陆上的最后一场战役:昌都战役胜利结束,西藏传檄可定,10月25日第一次战役打响了。
原本毛主席同彭德怀等人研究,准备在平壤、元山一带构建防御阵地,如果敌人来就给予迎头痛击。如果不来,志愿军也不主动进攻,待苏联装备到来换装完成后再进攻。
不过麦克阿瑟不给志愿军这样的机会,越过“三八线”后,麦克阿瑟改变了东西对进的计划,命令美、南朝鲜军队东西两路快速推进,速度之快,让志愿军在平壤、元山建立防御阵线已经来不及了。
不过毛主席发现了麦克阿瑟部署的漏洞,因为麦克阿瑟根本不相信中国敢出兵朝鲜,所以命令美军、南朝鲜军队大踏步地向前进,在感恩节前结束战斗。所谓骄兵必败,这使得歼灭几个师的南朝鲜,争取第一次战役的胜利成为可能。
10月25日上午,在距离彭德怀指挥所所在地仅有十几公里的温井地区歼灭南朝鲜军一个加强营,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就此拉开。
失利的不只是南朝鲜军,10月底,号称 “王牌军”的美第一骑兵师一个团抵达云山地区,遭遇了志愿军的“王牌军”,“王牌对王牌”39军军长吴信泉说:“老子才是王牌。”
彭老总的电报也来了,只有9个字:“坚决消灭美军王牌师”。
吴信泉将彭总的电报传达到每个战士手中,战士们备受鼓舞:“他是王牌,老子就是王中王,专克狗日的王牌军。”
云山之战,志愿军以劣势装备,歼灭了美军现代化装备的敌人,狠狠地打脸美国的“王牌军”。美骑一师在云山的惨败,引起了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的震惊,11月3日,迅速进行全线撤退。
经过13个昼夜的作战,志愿军以伤亡10700余人为代价,歼灭了“联合国军”1.5万余人,其中美军3500余人,南朝鲜军1.2万余人。
戏,要演到位:
尽管被毙俘1.5万人,但这没有引起麦克阿瑟的注意,为什么会这样?这与麦克阿瑟的经历与性格有关。
在麦克阿瑟的思维里,落后的中国绝对是不敢出兵朝鲜与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军队一较高低。所以当美国的情报部门把志愿军入朝的情报递交给麦克阿瑟的时候,他和麾下将领对此嗤之以鼻,此时的麦克阿瑟已经因为狂妄而进入了自己的“思维盲区”。
为了配合麦克阿瑟的这一想法,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志愿军总部在第一次战役期间,始终没有发布战报,国内报纸也没有对志愿军的战事进行报道,朝鲜方面同样没有对志愿军进行相关报道,这一做法迷惑了麦克阿瑟。
在第一次战役即将结束的时候,志愿军已经开始有意放慢攻势,为第二次战役做准备。11月5日,毛主席致电彭德怀,指出:“为了迷惑敌人的目的,目前还是不宜以联合司令部的名义发表战报,而应以人民军总司令部的名义发表,但在战报中应当有几句话提到此次作战站中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部队参加。”
尽管在11月6日,金日成同中国驻朝鲜临时代办讨论了公开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消息,周总理指示可以公开发表,但是志愿军的名号只能打“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部队”,而且要说成是在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参战的,不能称“中国人民志愿军”。
11月7日,新华社第一次公开报道了由志愿军总部起草的战报:“……志愿部队在人民军总司令部统一指挥下,和人民军一道参加了作战。在中国人民志愿部队的参加下,人民军在温井、云山一带击溃了李承晚匪军第二军团四个师及美军一部……”
为什么叫志愿部队?为什么要说在朝鲜人民军司令部的领导下?这给外人一个假象,中国的确出兵了朝鲜,但是只是一支民间自发组建的志愿部队,而且人数并不多,所以才在朝鲜人民军的领导下作战,中国不会为了金日成而大规模地出兵朝鲜。
果不其然,麦克阿瑟上钩了,他向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信誓旦旦地保证: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表明中国出兵的可能。在他看来第一次战役的失利是因为美军太大意了,所以才让几千名中国民间志愿者组成的“志愿部队”趁虚而入。
为了尽快结束朝鲜战争,麦克阿瑟再次命令部队快速推进,妄图在圣诞节前结束。与此同时,麦克阿瑟违背参谋长联席会议,禁止轰炸靠近中国边境5公里以内的命令,命令美军空军轰炸中朝边境地区,并炸毁了鸭绿江大桥,要知道这是一座横跨中朝两国的桥梁,即两国各占50%的股份,从国际法上来说是违法的。但是麦克阿瑟并不理会这些,强令空军执行命令。
麦克阿瑟以为只要炸断了鸭绿江大桥就能阻止中国的“志愿部队”从中国抵达朝鲜。但是他忘记了冬天的鸭绿江是可以直接走过去的。至11月中旬,入朝部队已经达到了9个军30个师38万人,但是麦克阿瑟却错误地认为中国入朝部队不过六七万人,这点部与数十万的“联合国军”比起来不足为虑。
第一次战役后期,“联合国军”大踏步的后撤,但彭德怀却没有命令部队“痛打落水狗”,反而命令“各部队停止追击”。这不仅麦克阿瑟迷惑了,我军广大官兵了不明白,不过很快他们就明白了为什么没有继续追击。
稳定了阵线的“联合国军”,于11月6日开始在西线进行试探性的进攻,以摸清志愿军的战力、兵力和作战意图。
彭德怀运用了中国古老的兵法策略“诱敌深入”,志愿军各部队从清川江节节后退,“示敌以弱”。后退的同时还沿途丢弃一些破枪烂弹,完全是一副大溃败的场面。
经历了第一次战役的失利,“联合国军”各部作战十分谨慎,西线的美军第八集团军在将近10天的时间只推进了不到20公里,东线的美陆战一师每天仅推进1公里,这蜗牛爬的速度让彭德怀很不满意。彭德怀同洪学智商量后,认为可能是112师阻击的太狠了,把敌人吓住了,所以当即下令,所有部队必须再后撤十几公里,不准阻击、偷袭等只要不漏出破绽,尽快大踏步的后撤。
18日晚,还释放了103名美国、南朝鲜俘虏。对这些释放的俘虏说,志愿部队因为粮食供应困难,准备撤退国内了,让他们回去转告美军别再用凝固汽油炸弹炸志愿军部队了,志愿部队入朝只是为了保护鸭绿江上的几个水电站而已。
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是“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从毛主席走上井冈山时起,这个思想就逐渐影响了全军,讲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所以在解放战争时,宁可放弃重要标志的延安,也不与敌人在这里硬拼。
在彭德怀的命令下,各部队大踏步的后撤,“戏”已经演到位,现在就等待鱼儿上钩了。连精明的情报处处长威洛比也上当了,在他看来朝鲜的不过是一些“义勇军”而已,由于连续的“一触即溃”让他对志愿军的战斗力也产生了误判,认为志愿军的一个师“实际战斗力相当于一个营”,对于云山之战的失败,他解释,这是因为“该团缺少警惕”,而且不够勇敢,在黑暗之中被偷袭……
连续十几天的撤退,完全符合麦克阿瑟以及美国国内对中国的判断,一是为了保护鸭绿江上的水电站,二是完成对朝鲜道义上的支持,三是希望在北朝鲜建立一个缓冲区……
这让麦克阿瑟终于放开了手脚,坐实了他对“中国志愿部队”兵力和战力的判断,于是11月22日、23日,他命令部队快速北上,完成他“最后的攻势”。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麦克阿瑟“最后的攻势”,也就是摧毁鸭绿江大桥以及所有的渡口,以阻拦志愿军部队继续进兵朝鲜,然后从地面发动猛攻,彻底解决北朝鲜。按照这个计划,美第十军经长津湖西进,第八集团军沿清川江北上,合围北朝鲜的临时首都江界,然后进兵鸭绿江。
11月中旬,九兵团三个军十二个师已经全部秘密入朝,并完成了部队集结,这使得在东西两线对阵“联合国军”都占兵力上的优势,其中西线18个师23万人,东线12个师15万人,“联合国军”一线作战部队仅22万人,东西两线志愿军分别占1.76:1和1.66:1的优势。第二次战役已经准备完成。
11月25日晚,西线的敌军率先抵达了预设的伏击地点,月黑风高杀人夜,这天恰逢月圆,正是志愿军进行夜战的最佳天候,因此西线部队首先发动了进攻。志愿军首先拿抵达德川的一个南朝鲜第七师开刀,至26日晚全歼该部,同时还歼灭了宁远地区的南朝鲜第八师。
遭到志愿军反击后,“联合国军”各部由于不明敌情,大多采取了原地停止行动的策略(除了美第八集团军第24师继续前进),同志愿军形成对峙,这正是发挥我军分割包围进行穿插作战的大好时机。
“联合国军”大部之所以原地不动,是因为根本没想到志愿军会突然发起全线反击,美第八集团军认为中国认为志愿军最多也不过10万人,其目的是“以有力的局部反击”以延缓“联合国军”前进的步伐,从而建立“纵深防御”。不过等到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明白过来时,为时已晚。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彭德怀仔细研究了战场形势,决心趁美军后撤的混乱之际全线出击,采取“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手段,力争在清川江歼灭美第9军。
为了完成歼灭敌人的目的,38军113师沿着山间小路,不顾敌机威胁,14个小时急行军70公里抢占三里所,堵住了美第九军南逃之路。志愿军四个军发动了猛攻,形成了一个敌我交错的战争奇观。比如从整个战场上来看,敌人被我军包围,但是在三里所、龙源里又被敌人南北夹击。不过由于38军113师在三里所、龙源里的固守,使得南北敌军尽管相距只有1公里,但却只闻炮声,不见面孔。
至12月2日12时,志愿军总部下达停止追击的命令为止,西线战役告一段落,攻击歼敌2.3万人,其中1.8万人编制的美第二师,战后只收拢了8600余人。
西线的战事结束了,但东线的炮声依然隆隆作响。
西线反击在11月25日打响,但东线的第九兵团实在太困难了,东线以长津湖畔为中心的盖马高原历来是朝鲜的苦寒之地,“死鹰岭、荒山岭、雪寒岭……”从这一个个地名就可以看出这里的环境有多么的险恶。
而东线的九兵团是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从福建前线紧急调过来的,原本准备到东北先整训2个月,但是到了东北连冬装都没来得及换,穿着南方过冬的单薄棉衣就进了朝鲜。
第九兵团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中行军300余公里,每天的宿营之后,早晨都会有战士起不来。当11月20日,西线决定于25日发起反击的时候,第九兵团还没有完成作战准备,所以宋时轮致电彭德怀,请求将东线的战役推迟到26日之后。
按照毛主席关于东线战役“作战准备必须充分,战役指挥必须是精心组织的”。
彭德怀等志愿军总部首长商量后,认为东西两条战线相距上百公里,东西推迟反击,还可以起到迷惑敌军的作用,于是同意了宋时轮的请求。
11月27日,东线长津湖地区的气温突降到了零下30度,上午的时候美军和南朝鲜军队还在进攻,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第九兵团在发动了猛烈反击。
看过电影长津湖战役的可以看到志愿军的惨烈,不过在我军战士实在英勇无畏,尽管作战困难,连冻土豆都难以保障供应,但还是将美军进行了分割包围。11月30日晚,发起了歼灭美军第31团的新兴里战斗,至12月2日凌晨,31团自团长以下3191人被歼灭,团旗被缴获。
美军王牌军陆战一师,同样陷入了我军的分割包围之中,如果能够成建制的歼灭美军一个师,对“联合国军”各部的打击绝对是巨大的,对志愿军的鼓舞也是不言而喻的。12月2日下午1时左右,中央致电第九兵团,希望宋时轮部争取在“今明两晚基本解决被我包围之陆一师等部”。
第二天,毛主席再次致电,对东线作战做了具体指示:“我九兵团数日作战,已取得很大胜利”,但希望“加紧歼灭被围之敌”。
尽管美军陆战一师看似已经是我军的囊中之物,但是志愿军以血肉之躯,实在难以抵挡美军现代化的飞机大炮。志愿军三次炸毁陆战一师南逃的必经之路水门桥,但是美军从木桥修成钢桥,再到从日本直接来空投8套车辙桥组件,凭借强大的工业实力,陆战一师逃脱了九兵团的包围圈。
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陆战一师在志愿军强大的攻势下战斗减员4418人,非战斗减员7313人,基本丧失了战斗力,美国人把长津湖之战视为陆战队在历史上“最艰辛的磨难”。
第二次战役打响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旗号才正式打出来,1950年12月3日,《人民日报》公开了毛主席给天津市工商联联合会的一封信,信中第一次公开使用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军”名称。
12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毛主席起草的向平壤进军的新闻稿,文中公开使用了“我国人民志愿军”,此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称才公开使用。
清长大捷的胜利,是中国古老的兵法谋略与中国人毅力相结合所取得的成绩,面对强大的敌人敢于亮剑,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使用示敌以弱,诱敌深入的计谋,最终取得了辉煌的大捷。
这场大捷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士气,百年来的屈辱一扫而空,完美诠释了毛主席的那句话:“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