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29日,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宋庆龄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
宋庆龄先生的离去,举国陷入悲痛之中,以宋庆龄先生所做贡献来说,无疑是要选择国葬的。
遵照宋庆龄先生遗愿,她的葬礼将要安排在上海,葬于万国公墓。
国葬是神圣而庄严的,为了第一次远离首都举行国葬,相关人员提前准备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可就在葬礼即将开始的时候,却因突发事件,临时决定提前5分钟开始,这么重要的国葬仪式,因何改变计划?又是谁做出的决定呢?
伟大女性
宋庆龄先生是二十世纪,全世界最伟大的女性之一,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为祖国独立、解放事业奔波、劳碌一生。
很少有人知道,高贵、优雅、和蔼、知性的宋庆龄,一直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即使参加各种活动的时候,都是在忍痛前行。
这是因为宋庆龄患有遗传性荨麻疹,这个病从1927年,在她34岁时第一次发作后,就再也没有停止,伴随宋庆龄的一生。
上海解放后,毛主席曾特意嘱托邓颖超同志前往上海,邀请宋庆龄先生到北京,商讨新中国成立事宜。
最初宋庆龄先生是拒绝北上的,一方面原因是不想回到那个失去丈夫的伤心地。而第一方面就是身体原因。
当时宋庆龄荨麻疹发作,没有特效药,无法有效治疗,整日昏昏欲睡,担心影响工作。
后来在多方面努力下,宋庆龄先生才下定决心,克服心理上的悲伤,身体病痛的折磨,毅然北上,参加新中国的筹建工作。
那些年里,这个病经常发作,期间还伴有药物过敏,身上长满水泡,头发大把大把地掉,痛苦不堪。
宋庆龄先生曾经在日记中写道,如果她不是足够坚强,或许早就选择自杀,可见这个病对她的折磨有多么地严重,让人心疼。
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依然坚持着工作,奔走于第一线,为新中国的建设,及妇女解放事业鞠躬尽瘁。
1980年底,宋庆龄荨麻疹再次发作,这次持续时间长达3个月,始终没有消退。多年来的反复发作,已经让他习以为常,没有放在心上。
可是,直到3月份的一天,宋庆龄突然没有征兆地发起高烧,连续几天高烧不退,才不得不去医院做检查。
然而这次检查的结果,让人始料不及,宋庆龄先生被确诊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也就是血癌。
这个病症就是在现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都很难治愈,在那个时期,基本等同于宣布无能为力。
在宋庆龄先生生命的最后时期,党中央决定同意她的入党申请,并授予宋庆龄先生荣誉主席称号。
入党,是宋庆龄先生多年来的夙愿,但考虑到其身份的特殊性,在党外所做的贡献,远远大于党内,因此毛主席先后三次拒绝宋庆龄的入党申请。
而在他生命尽头,怎么能够让先生带着遗憾离开。
1981年5月29日,88岁高龄的宋庆龄先生与世长辞,党中央决定遵其遗愿,将其骨灰葬于上海万国公墓,其父母身旁。
以宋庆龄先生的功绩,自然是要选择国葬的,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在首都之外举行国葬,因此相关准备工作,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开始了。
早在宋庆龄先生被确诊为血癌时,大家就已经知道先生的离去已无法挽留,党中央只能早做准备,先生的后事安排交由李家炽负责筹备。
李家炽先后数次前往上海,与有关领导协商国葬安排,对于宋庆龄先生选择在上海落叶归根,上海市政府非常重视,对于这项光荣的工作,予以最大程度的支持。
相关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对于没有承办过国葬的地方政府来说,既要按国葬要求,隆重、庄严,又要尊重宋庆龄先生遗愿,一切从简,这确实让地方政府很为难。
好在多方商讨,共同完成这一工作,将国葬规模控制在200人,提前做好了准备工作。
宋庆龄先生逝世后,第三到五天,在北京举行公祭,第六天在北京举行追悼会,第七天到上海安葬。
宋庆龄的葬礼定于6月4日上午10点开始,而实际开始时间却提前了五分钟,这是因为现场突发一件意外事件,邓颖超大姐做出决定,提前开始葬礼。
提前举行葬礼
虽然宋庆龄先生的葬礼已经缩减规模,但到场的还是有200人,涵盖社会各界人士,不仅有各级领导等,还有一些老人和中小学生等代表。
当天邓颖超等中央领导人,乘专机前往上海,参加国葬。
九点多到达后,邓颖超找到李家炽询问葬礼准备事宜,并提出希望提前到现场看一看。
当时的上海已然进入夏天,酷热难耐,但这阻挡不了人们前来祭奠宋庆龄先生,现场很多的群众,都已经早早赶到,等待葬礼开始。
当邓颖超到达现场后发现,有很多老人因为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已经站立不稳。孩子们也都热得小脸通红,流汗不止。
看到这样的情况,邓颖超意识到不能再等了,有些老人热得随时有中暑、晕倒的可能。
一生致力于人民幸福的宋庆龄先生,肯定不想自己身后的时候,让人民冒着中暑的风险来给自己送行。
于是,邓颖超当机立断,要求李家炽将葬礼举行时间提前。
李家炽迅速请示相关领导,将邓颖超的要求上报,考虑到现场实际情况,大家一致同意,葬礼提前五分钟举行。
葬礼上,邓颖超凝望宋庆龄先生的遗像,回顾起往昔的一幕幕……
1949年,邓颖超受毛主席委托,前往上海邀请宋庆龄北上,参与新中国建设,从那时起,两人的接触愈发多了起来,志同道合、奋斗目标一致,心心相惜的两人,很快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
如今宋庆龄先生先一步离去,邓大姐怎能不悲伤。
出于对宋庆龄先生的了解,诠释先生“大爱”精神,邓颖超才做出葬礼提前举行的决定。
后期,在邓颖超的日记中曾记载,关于葬礼提前一事,如果你在场,一定也会做出相同的决定,先生的大爱精神,颖超一定铭记在心,并传承下去。
宋庆龄先生葬于万国公墓,陪伴父母,这里后期更名为宋庆龄陵园,占地12公顷。
整个陵园庄严肃穆,环境自然、优美,不但是集纪念、游览为一体,同时也是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这里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包括抗日英雄谢晋元、“三毛之父”张乐平、戏曲教育家俞振飞等共计25人葬于此处。
革命一生
提起宋庆龄先生,就让人不禁想到宋氏三姐妹、四大家族,显赫的家世,一母同胞,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宋庆龄出生于晚清时期的上海,作为后来四大家族的宋家,家庭条件自不必多说。
少年时代就远渡重洋,在美国接受了欧式教育,受到民主主义洗礼。
当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满清统治后,远在异地的宋庆龄更加向往独立、自由,对祖国充满希望。
然而,大革命浪潮终究因为野心家的野心勃勃而退去,这让刚刚回国,期待一展抱负的宋庆龄心中充满失望。
但革命的火种已然种下,革命的理想必要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宋庆龄不顾家人反对,独自前往日本,在东京,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于此。
到了东京没有多久,通过父亲的关系,担任了孙中山先生的助手,于此开启了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在日本,宋庆龄与孙中山结婚,此后更加坚定不移地跟随中山先生投身革命。
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中山先生夫妻二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协调各方势力,共建民主国家。
但当时中国内忧外患,中山先生采取了很多举措,都无法达成共识,军阀割据局势实难改变。
1924年10月,奉系张作霖、直系冯玉祥等先后邀请中山先生北上商议国事,为国家计,中山先生带病前往北京。
当时宋庆龄先生因事未能陪同,却不想两人自此天人永隔。
1926年3月12日,中山先生因肝癌在北京病逝,北京也成了宋庆龄先生不愿踏足的伤心地。
次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使革命形势更加趋于复杂。继承中山先生遗志,宋庆龄一直为革命事业四处奔走,然而毕竟势单力孤,很难取得实际成效。
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之后又在欧洲生活四年。亲自考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及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研读马克思著作,学习马列思想,与很多流亡国外的革命者,密切接触,共同探讨中国革命前途。
也是在这一时期,宋庆龄先生总结出中国革命的本质问题——土地与农民问题,在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越,理念上逐步靠近共产主义。
当抗日战争爆发后,宋庆龄迅速做出判断,主张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应摒弃前嫌,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争取最后的胜利。
为此她积极沟通各方,为国共二次合作搭桥铺路,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
抗战期间,虽不能亲上前线,但在后方一直致力于物资保障等工作,多方联系国内外资本家、爱国人士,捐钱捐物,支援中国抗战。
尽管在那一时期,宋庆龄与蒋介石理念不同,蒋介石对其活动有所限制,但因其特殊身份,蒋介石也不敢做得太过分,因此,宋庆龄先生的爱国活动一直没有停止。
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全国人民的幸福,宋庆龄带病回到这个失去丈夫的伤心地,并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务。
在这之后,宋庆龄先生除了参加国事之外,最主要的精力都投放在了妇女、儿童的教育、卫生、福利等工作上面。
宋庆龄先生认为,人类应一律平等,民众享有幸福的权利,这是民心所向,不可阻挡,也是有识之士的共同心愿,及努力目标。
正是这种“大爱”精神,一直支撑着她,即使病痛缠身,依然为之努力着。
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那颗爱心,宋庆龄先生就是如此。
宋庆龄先生以其身份地位,不管在中国的哪个时期,都可以说是站在巅峰的。
但他为人谦逊,不喜张扬,生活简朴。谁能够想到,宋庆龄的生活中,有时需要靠借钱度日呢,甚至变卖旧物品维持生活。
以宋庆龄的地位来说,应该不用为钱烦忧,并且她的职务那么高,工资不低,按理说怎么会需要借钱度日呢?
这是因为,她拒绝所有人的资助,国家发放的工资也基本花销在了福利事业,以及帮助他人,这也导致她自己的生活经常出现“揭不开锅”的情况。
她去世前三年,最后一次回上海,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变卖上海的物品,将其捐给慈善事业。
这份“舍小家、顾大家”的胸怀,成全了太多太多的人民,唯独苦了自己。
不单单是生活上的苦,情感上的孤独也是别人无法体会的。
因为中山先生离世,宋庆龄独自生活了长达56年,并且因政治时局,宋氏三姐妹分道扬镳。因不同的立场而决裂,没有亲人的陪伴,甚至因为立场的不同受到亲属的排挤、针对,使她的人生更加凄苦。
与邓颖超一样,两人都没有后代子女,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下一代的教育、福利等事业上。
在宋庆龄先生的倡导和努力下,全国成立了20多家儿童保育会,建立60多所保育院,挽救了超过3万多名战灾儿童。
宋庆龄先生唯一一次为自己,就是希望去世后,能够安葬于父母身旁。
宋庆龄陵园,鲜花四季常开,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前来缅怀这位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
我们不仅要有革命者勇于牺牲的精神,还要继承宋庆龄先生的大爱胸怀,全民团结,共建美好家园。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