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铜川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已在宜君县进行了三个多月,普查队走遍了大大小小近百个村落。其中,石板川的调查经历一直历历在目,最让人难以忘怀。

石板川位于雷塬河与洛河交汇处,是宜君县最东边的村庄之一,现属于尧生镇杨柳塬村。因雷塬河蜿蜒绕行类似盘龙而得名,清代碑刻中均称为龙盘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洛河与雷塬河交汇处

调查首日,当车辆徐徐驶下石板塬到达石板川时,壮阔的洛河大峡谷忽然出现,洛河在塬下拐了一个弧形弯,雷塬河滚滚而来,在这里宛若猛虎般倾入宽阔浑黄的洛河浊浪,浩浩荡荡地奔向天边。这一幕过于震撼,以至于没有意识到一个复查点就位于雷塬河与洛河交汇的山巅之上。石板川组的贠组长告知我们,雷塬河北岸过去有两座庙,石板川城址正是位于眼前的山巅之上。核查“三普”文物地图,果然近在眼前,于是先对两处庙址进行复查登记,对仍现存石板垒砌的窑洞建筑详细测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雷塬河与石板川城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查队在王金善(左一)老人家调查

由于进入石板川城址必须要用砍刀开路,普查队选择先进村调查。一则寻找村中耆老询问两座庙宇的相关情况,二则向村民求助上山事宜。先是在村中寻访到70多岁的王金善大爷,老人家告诉我们,两座庙西侧的为观音庙,东侧为龙王庙,上有魁星楼。之后在寻找拴马桩线索的过程中偶然进入村民王铁民家中,他是石板川大户王氏后裔,“三普”时其家族几处清代墓地均被登记为文物点,得知我们要去找城址,王铁民主动提议带路。就这样,一行人向洛河进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铁民开车带路

早上十一点,普查队跨过雷塬河,循着羊肠小路开始登山,但很快就发现根本无路可走,遍山荆棘丛生,枣刺盘绕,令人望而生畏。我们借用了村民的砍刀,披荆斩棘,硬是在密林中开辟出一条窄路,艰难前行。但枣刺依旧难以躲避,手臂时时被扎到,衣服被挂住时只能用力挣脱。走到半山腰,大家早已汗流浃背,喘气都困难。来路早已湮没,前路同样荆棘丛生,然而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挥舞砍刀,向山顶迈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披荆斩棘上寨子城

终于,寨子城的石墙映入眼帘,大家一鼓作气,穿过最后一道防线,爬上山巅,到达西城门处。果然该城所选地势极其险要,易守难攻。此时山风袭来,洛河上下尽收眼底,然而双腿在颤抖,测量登记都已无力。好不容易完成复查任务,下山却无法找到上山的路,只好在荆棘中另寻出路。一些路途十分险峻,雷塬河就在悬崖峭壁之下,期间还有队员滑倒踩空,更让人心惊胆战。所幸最后大家都安全下山,但早已筋疲力尽,头晕眼花,全部瘫倒在河边的石头上,身体和意识似乎都不受控制,久久不能平复,看时间已是中午一点半。这是“四普”实地调查以来最艰辛的一站。

调查第二天,普查队调整了原本的工作计划,准备根据已初步掌握的石板川的部分新线索,顺藤摸瓜,逐一调查。

普查队首先到达了王铁民家,顺便归还昨天借来的砍刀。实地勘察后发现,地表除个别砖瓦遗存外,已无其他明显遗存,根据村民描述应为一处墓地无疑。王铁民还并告诉我们,去石板塬的路边地里有两个石旗杆,也是他家先祖墓地。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不费多少工夫就在地埂下的丛林中看到了高耸的石桅杆,一队人喜出望外。墓地大体坐北面南,两根桅杆历经沧桑依旧高耸,洛河、雷塬河尽收眼底。负责拍照的队员在灌木丛中发现了平卧的墓碑,拂去杂草和浮土,“皇清待赠邑太学生直菴王府君之墓”一行大字十分醒目,立碑时间、墓主生卒年等信息一应俱全。这是目前铜川现存唯一带石桅杆的墓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增禄夫妇墓测量石桅杆

接着,王铁民又提供了第二个重要线索——村东雷塬河边有一块石碑,专门记录石板川的各个庙宇。实地一看,正是昨日去石板川堡址的路左侧,草丛中躺卧一通石碑,碑首“皇清”“日月”等字还算清晰,但碑文漫漶严重。大家齐心协力翻过碑刻,发现大片清晰碑文并有“咸丰八年”的纪年信息,兴奋至极。一队人不顾烈日炎炎,满头大汗,就在川道中读碑录文。路东玉米地的高台里,有砖瓦和土坯墙遗存,周围田地中散落较多砖瓦残片及石条,显然是一处庙址,与碑文所载娘娘庙对应,当即作为一处遗址登记。

村中几处庙宇的名号和历史问题全部解决,多亏了王铁民的热心帮助。他还把家中家谱的初稿电子版提供给了普查队,粗略检阅发现其中有王直菴懿德碑一通,这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因此当天下午,普查队一行三顾其家。

王铁民的父亲王耀东知晓碑刻的具体位置,由他带路,一队人在雷塬河谷中往西走。到目的地后才发现懿德碑在王家祖茔,这里古柏森森,蔚然生秀,许多清代所立的墓碑映入眼帘。懿德碑已断为两半,平置于地,与其家谱中所录文字相差无几。同时结合《皇清龙盘村王氏历代墓表记》,我们对王直菴其人及墓地的情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核对《王直菴懿德碑》碑文

沿途普查队一行还询问了老人家许多关于石板川灌溉渠的情况,准备登录完碑刻资料后先看看灌溉渠的现状,再定夺是否登记。在他的带领下,一行人沿河边小路继续徒步向西,约两里后直达灌溉渠的人字坝体,该灌溉渠修筑于20世纪50年代,将雷塬河水自然引入石板川,从村民家门口流过,沿途可以灌溉,中间一段下坡处设有水碾,渠首原理与都江堰一致,充满智慧。“三普”时仍然使用,家家户户门前活水绕过,堪称当地一景。可惜近些年渠首部分已被巨大的落石堵塞,佳景不再,但灌溉渠主体尚存。这是当地民众发挥聪明才智利用自然的实物见证,故将其作为新的文物类型登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板川灌溉渠渠首落石

返回时已近下午六点,虽然大家已极其疲惫,但临近傍晚,清风徐徐,加之可赏无尽山色和落日长河,内心无限满足。短短两日,当地淳厚诚朴、慎终追远的民风让我们深受触动。那些无私为我们提供帮助的村民们,勤劳热情、倾力配合文物普查工作,他们身上有中国农民最闪亮的光辉。

(图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