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货币的白银化是一个非常长的历史过程。唐宋时期白银已经逐渐开始承担货币职能,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白银在中国货币中的地位可以从明朝的税收政策反映出来。明宣宗(公元1425-1435年)时期工部侍郎周忱在江南实行“平半法”这一税赋制度,即田赋、伕役平均征收,皆可以银纳税。这说明白银与大明宝钞、铜钱并列,开始成为明朝官方认可的法定货币。

但真正的变化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大航海时代和地理大发现为中国转化成白银大国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西班牙殖民地秘鲁的波托西银矿(今属玻利维亚)从1545年开始开采,萨卡特卡斯和瓜纳华托的银矿分别在1548年和1558年开始开采。1581-1600年,仅波托西银矿就每年生产白银254吨,约占全世界产量的60%。日本在1520-1540年间发现多个银矿,比如从1526年开始开采的石见银山,产量也颇为可观。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解除海禁以后,无论是西班牙的白银还是日本的白银,都通过对明海上贸易,大量流入中国,有力支持了中国的白银需求。明神宗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开始推动“一条鞭”法的改革。正所谓“赋税合一、按亩征银”,白银统一了大明的税收形式,也正式确定了白银作为明朝法定货币的地位。清承明制,白银依然是缴税的法定货币,并与铜钱维持着浮动的兑换比率。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圆中,以西班牙贸易银元最为普及,在当时被赋予“双柱”、“本洋”、“佛头”等等诸多名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墨西哥鹰洋

虽然西班牙贸易银元可以直接在民间流通,但是官府需要把征收上来的银元熔化重铸成大的银锭入库,所以官方收入依然按照银两计算。而民间交易可以按照银元的数量(圆)来计算,是为两元之别。不同于西班牙贸易银元成色和重量整齐划一,清朝的银两制度颇为复杂。成色方面,清朝官定纹银的成色为93.5374%,这是一种虚银两制度,用于记账,而实际流通的银两成色千差万别,有“元丝”、“青丝”、“白丝”、“水丝”等等很多种类(这些名称都是不同成色纹银的名称)。重量方面,所谓一两,有库平、漕平、京平、湘平、关平等等不同衡制(即使一两,国库税银的算法用库平、漕运税银的算法用漕平、海关税银的算法用关平),也很不统一。比如库平银一两约37.3克,而关平银一两约37.7克。

自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尝试用西洋机器铸造光绪元宝银元以来,南方诸省铸造流通的银圆光绪元宝”主币皆效法西班牙贸易银元重量,重库平七钱二分,即库平0.72两。清廷当时缺乏对货币本位制度的认识,也未认识到确立国币的重要性。

辛丑条约之后,清廷力图振作,开始晚清新政,其中包括尝试确立货币本位制度,并试图统一各省货币。至于主币单位是要采用银两制(一两)还是银圆制(一圆),朝廷从中央军机大臣到地方各省督抚、海关官员都卷入讨论之中,拉开两元之争的大幕。这场争论从1904年开始到1910年颁布《币制则例》确定“圆”为止,其间清廷政策不断在两、圆间游移,即使同一官员的态度也会随着朝局的变化而变化。

张之洞的态度就很有代表性,1889年时张之洞还是采取七钱二分(圆)的实用主义立场。但是到了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之洞“为体验官民行用情形”(其奏折语)在湖北尝试铸造并推广双龙图案之“湖北一两”。该一两银币的币模为日本大阪造币厂制作,也就是与户部一两同厂而出。依“大清银币”四字大小,可以分为大字、小字两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北双龙一两大字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北双龙一两小字版

中国向来是银两与制钱并行,后来西洋银元大量流入,逐渐取代了使用不方便的银锭。光绪十三年(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在广东设局制造银元,揭开我国使用正规机器自制新式银元的序幕。新银币即是仿墨西哥鹰洋所制,重量是以七钱二分为准。然而在这转变过程中,出现一种规格与众不同,俗称“湖北壹两”的大型银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北铸局简述:

光绪十五年广东钱局新币推出时张之洞已调派湖光总督,他于年底到任后,因湖北省制钱缺乏,与湖北巡抚谭继洵(谭嗣同之父)向朝廷呈奏,以【商民生计维艰,市面渐行萧索】,请求【按照广东成案,开铸银元,庶可以补制钱之不足……既可以予民困,亦可保利权】。奉准后即在武昌邻近宝武局处筹办银元局,光绪二十年十二月(1895年1月)湖北银元局正式建成开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北银元局开铸之初,所制银元图文系仿广东龙银,使用则是来自德国的机器。初期工人约五十名,每日溶银五千两,后来提高至一万四千两,平均每月可铸银四十万俩,价约合五十万余银元。依次产量,其开办时可能只有一台、至多两台的印花机。然而张之洞却又于湖北银元局开工前调两江总督,不过随后又回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北银元局印花机

湖北银币局(光绪三十年十一月改名)于当年十二月正式开铸,新银元正面中央铭文【大清银币】,是龙银上最早出现此字样的。其上缘缕【光绪三十年湖北省造】,下方刻【库平一两】。背面为双龙戏珠,中央面值【壹两】,外缘上下为英文。依大清银币四字之大小,分为大小字两版。模具由日本大阪造币厂制作,预定日产三万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枚俗称【湖北壹两】是流通银币中,除吉林厂平壹两外唯一的【两】制银币,巧合的是两者背部皆为双龙图案。湖北壹两推行并不成功,失败原因主要是制钱与铜元间的兑换基本上是以七钱二分银元为主,虽然比价每日有所变化,但两制币推出并没有使用上的方便,反而增加困扰。据因果驻汉口商务领事馆报告指出:因为壹两新币成色只有八七七,比同等重量的七钱二分银元含银还低,不受商民欢迎,加上各地平砝不一,仍然要折算才能通行。

在制额方面有不同说法,一般最常见的说法是七十余于万枚,此说之根据可能是光绪三十三年袁世凯等人的奏折称:鄂铸壹两银币【发出七十万两,不惟藩库收发,商民信用,即江海关税,亦按库平足纹一律收纳,……嗣因部文改铸一两零六分者,不得不将旧铸陆续收回】。但是邮传部右侍郎盛宣怀在宣统元年致度支部尚书载泽的函中称:“宣怀去年过鄂,据局中人云:南皮(即张之洞)初铸库平一两之银元四十万元,以二十万咨送湘省,即行退回,鄂省除发过一个月薪水之外,皆以不用缴还而止。此事两湖南南北人人知之”。

耿爱德之《中国币图说汇考》所载是六十四万八千枚,《世界钱币目录》即采用此数量,推测可能耿氏是采用袁世凯等人的奏折。若论实际发出的数量,海关报告必有资料根据应该比较可靠。不论何者正确,不受各界欢迎而终未能推广是事实。

注:文章主体来源于:PCGS环球收藏家《两元之争与湖北双龙一两》、落雪阁《双龙图案的银币—湖北省造库平壹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