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毛主席与周总理第一次见面是在1925年的广州,那时正值国共合作时期。
周总理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毛主席是国民党宣传部代理部长,当时两人可能也没有想到在此后的数十年里,他们会成为最亲密的战友!
1976年1月8号,周总理在北京逝世,举国哀悼。
中共中央一众领导人纷纷来到灵堂吊唁,无数北京市民走上街头,只为送总理最后一程。
与此同时,无数国人也在期盼着毛主席能来到追悼会,见周总理最后一面。
1月15日,周总理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
当时作为安全组负责人之一的邬吉成,在追悼会开始前,突然接到汪东兴亲自给他下的密令。
“在人民大会堂的江苏厅和台湾厅做好准备和安排,以供毛主席到达时落脚歇息。”
毛主席与周总理
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第一次见面,那时他们都是一心想要振兴中华的有志青年。
可性格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后来怎样做到默契配合的?
我们还要回到两人的性格特点上来说,毛主席极富有才情与革命激情的,从他的文章和诗句上,我们不难感觉出来。
而周总理的性格则十分沉稳,办起事来一丝不苟。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二人互补性很强。
毛主席经常会有一些不一样的想法,而对于这些想法周总理总是能够恰到好处地理解与实施。
就像两人在位期间,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既定道理:“谋事在毛,成事在周”。
这个说法并不是在说周总理没有实力,反而恰恰相反,一个人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并能够坚持把自己的工作做到面面俱到,这才是最难的。
毛主席成为中共主要领导人之后,周总理也是毛主席最忠实、坚定的支持者。
毛主席的一些想法经常会异于常人,在初期有一部分人是并不支持的。
然而周总理却一直非常赞同毛主席的决定,并十分欣赏他的行事作风。
因此两人之间的合作一直非常默契。
特别是在建国以后,在战争中蹉跎数年的中国百废待兴,这就需要国家领导人费尽心力。
最后一次握手
1972年5月,74岁的周总理被确诊
罹患
膀胱癌,1974年,周总理又被查出患上了结肠癌。
但周总理不仅没有按照医生的规定好好休息,反而更加不辞辛苦的工作,大家都知道周总理是想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国家多做一些事情。
在1974年5月29日晚,周总理还陪同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会见毛主席。
在当时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一次正常的国家领导人会晤,直到后来人们才发现,这是毛主席与周总理最后一次真正意义的共事。
或许是两个人早有预感,周总理在会见结束后并没有着急离开,而是等在了毛主席的书房门口,一动不动站在那里,似乎等着什么。
而等毛主席送客走到门边,与站在门旁边的周总理目光相遇,他似乎也感应到了总理的不同。
周总理看着毛主席,没有过多的言语,他保持一贯的温和凝重,缓缓地伸出一只手,毛主席也将手伸了过去。
在这一刻,两人的手再次紧紧握在了一起,组成了这神圣且又沉重的瞬间。
负责会见拍照的摄影师,也及时捕捉到了这一画面,而这也是毛主席和周总理最后一次握手。
就在这次见面过后的第三天,也就是1974年6月1日,周总理就因为身体情况住进了305医院。
警卫员回忆
在此之后,周总理一直在医院,最终于1976年1月8日于北京与世长辞。
时任中共中央警卫处副处长邬吉成,被指定为治丧活动期间安全组的负责人之一。
与其他人一样,在得知了周总理去世的消息后,他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
周总理的一颦一笑仿佛就在眼前,可他却已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热爱的人民队伍。
邬吉成知道,周总理在人民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因此他更加小心谨慎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力保不出一点纰漏。
即使是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邬吉成在护送周总理遗体到北京“八宝山”火化时,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邬吉成乘坐的汽车,当时跟在周总理灵车后方。
从医院到八宝山的数十里长街上,沿途群众自动形成的送殡队伍。
当天的天气阴沉沉的,每一个人表情都十分肃穆,强忍着悲伤。
那么长的街道,那么多的人,现场的秩序却没有一点混乱,大家都怀着对总理的敬仰,来送他最后一程。
1月14日,随着总理的遗体火化完毕,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吊唁活动也随之结束。当天晚上,周总理的骨灰被放置在了人民大会堂的台湾厅。
周总理的骨灰,为何会被放置在台湾厅呢?这其中的隐意直戳泪点。
周总理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祖国统一,但在有生之年他却没有看到这样的景象。
此番将周总理的骨灰放置在台湾厅的寓意,也正是为了总理的愿望。
接下来就是周总理的追悼会,追悼会的地点选在人民大会堂的北大厅举行。
因为来参加追悼会的人员非常多,所以警卫处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证总理的追悼会能够有序安全地进行。
在这期间,邬吉成和警卫处的同事们都在等待一个消息,大家都希望毛主席能够出席周总理的追悼会。
但在追悼会准备过程中,邬吉成等人未收到任何指示。
然而就在1月15日,追悼会开始前,他们却突然收到了汪东兴亲自下达的一则紧急命令:
在人民大会堂的江苏厅和台湾厅做好准备和安排,以便主席来到时作休息之用。
于是警卫处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安排,甚至将追悼会开始的时间往后推迟了。
可直到追悼会结束,大家却始终没有见到毛主席的身影。随着周总理追悼会的结束,就来到最后一道程序。
周总理生前希望,可以将自己的骨灰抛洒到祖国的江河湖海里面去,他要和祖国一直在一起。
这一项任务是需要飞机参与执行的,因此周总理的骨灰,被移交到了空军司令张延发手中。
此时警卫处的工作还没有完成。
因为在周总理追悼会结束后,站在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上的人群久久不愿意散去。
最后还是在警卫处配合公安人员的劝慰下,大家才缓缓离开了现场。
而与全国人民一样,毛主席此时也陷入失去总理后的巨大悲痛中,无法自拔。
那他为何没能来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原委呢?
毛主席为何没有参加周总理葬礼
在周总理的葬礼上,虽然没有人问出来,但事后很多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疑问:
毛主席为何没有来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
毛主席与周总理的革命情谊,所有人都知道。两人如此亲密的关系,毛主席怎么会不来参加周总理的葬礼呢?
最终毛主席身边的秘书张玉凤,向我们详细叙述了周总理去世期间,毛主席的一系列变化。
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毛主席的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1976年1月8日上午,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向几乎通宵未眠的毛主席,报告了周总理逝世的消息。
毛主席似乎心里早有准备,他听后沉默很久,微微点头表示知道了。
下午,中央政治局送来关于周总理的葬礼事宜,由身边的工作人员念给毛主席听。
那个时刻,纵然是素质如何过硬的工作人员,在读这份《讣告》之时,都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边读边哭:
“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于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九时五十七分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毛主席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不一会儿却皱起了眉头,随后便闭上了眼睛。
不久后,两行清泪从他的眼角流了下来,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主席的悲伤,却不敢说出一句劝慰的话。
而毛主席从始至终,一句话也没有说。
张玉凤十分担心毛主席的身体情况,但周总理去世的相关事宜,又怎么能够不告诉毛主席呢?
随后,关于周总理葬礼的安排,也由专人报告给了毛主席批示。
中共中央负责安排周总理葬礼事宜的同志,了解主席的身体情况不怎么好,所以并没有安排毛主席前往参加葬礼的行程。
1月14日下午,负责周总理葬礼工作的同志,来汇报周总理追悼会上拟定的悼词稿,这一次是安排了邓小平来为周总理致悼词。
张玉凤又有了一些担心。
因为听着工作人员读周总理的悼词,毛主席甚至比上一次情绪更加激动,他再也不能控制自己,失声痛哭。
根据张玉凤回忆,在她与毛主席的相处时间中,主席少有这样的时候。
她能真切地感受到,周总理的去世,对毛主席的影响有多大。
看着毛主席如此伤心,张玉凤试探性地询问毛主席,是否要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
一直处于伤感中的毛主席,顿时停下了手里的所有工作说道:
“我已经没有力气走路了。”
那么多人都希望毛主席能够出现在追悼会现场,毛主席自己又何尝不想呢?
周总理追悼会当天,毛主席整天一句话都没有说,情绪低落,他不停地、无休止地批阅文件,阅读书籍。
即使是医生和秘书再怎么劝告,他都听不进去。
结语
毛主席与周总理,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领导人之一,他们的革命故事至今熠熠生辉,供无数后人学习瞻仰。
有人说是时代成就了那一批伟人,但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应该是那些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成就了一个新的时代!
伟人已逝,他们的形象却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永垂不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