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满山的粮食收回仓里的那一刻,王进生才真正觉得,2023年那场大水彻底过去了。

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总是会忍不住翻看洪水时的照片,一直到满目疮痍的村庄和农田重新填满五彩斑斓的秋色,红色的藜麦、金色的谷子、黄色的向日葵……

2024年10月29日,门头沟区清水镇下清水村后的山谷中,忙碌的农民们,正在采收最后一茬食用菊。秋风掠过一层层山坡,翻整一新的梯田上,新种的冬油菜刚刚冒出细嫩的新芽,村党支部书记王进生蹲在地边,仔细寻找着地里隐隐约约的新绿。

看着刚刚破土的新苗和这满眼丰收的景象,王进生觉得,这比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更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21日,门头沟区下清水村全景。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山里的农民,迎来了新的丰收

小菜地中,78岁的刘丰民刚刚收了一百多斤萝卜。白萝卜、青萝卜、卞萝卜、花心萝卜……像是相声里的贯口一样,他一口气能报出许多萝卜的名字。家里只有老两口常住,吃不完这么多,城里的孩子、亲戚朋友们都要分一点。地里还有大白菜,立冬之前,差不多都能收回来,那时候再喊亲戚朋友们来拿也不迟。

刘丰民是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人,在这个发现了1万年前农耕遗址的村庄,至今仍保持着农耕的传统,山坡下河道边上的地里种满了玉米和果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30日,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村民刘丰民站在自家菜地里。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和过去不同的是,东胡林村的土地大部分都流转出去了,每人只留下了5厘的自留地,种点自家吃的蔬菜。刘丰民夫妻两人,每年春夏种两茬,有黄瓜、茄子、土豆、白菜……每样都种一点,总有新鲜的蔬菜吃,总是吃不完。

2023年7月31日晚上,洪水来袭时,刘丰民夫妻和村民们,在山上的博物馆和书舍躲了两天。下山的时候,自留地里被冲成一片废墟,已经出苗的白菜、萝卜淹没在淤泥和砂石中。刘丰民提起铁锹,一个人整理出了一小片新地,重新种上白菜。洪水过去仅仅一周,一小块在废墟中的菜地,就长出了新苗。

在东胡林村,村里的河滩地被洪水冲走了一小半,剩下的农田中,刚刚进入采收季的玉米,也被淹没在淤泥中。赶在入冬前,村民在淤泥中重新整理出了新的农田。2024年春天,村党支部书记刘书会和村委会的成员一起,买了90吨鸡粪,发给种自留地的农民一部分,剩下的全用在了新整理的农田中。

今年新种的玉米,长势格外好。2024年8月3日,东胡林的鲜食玉米上市,村民们背着背篓,钻进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一个个新采摘下的玉米,采回村里进行初加工之后,一车车送到各个订货的单位和商家。60亩玉米,卖了近10万元。

而清水镇下清水村,记者到访时,正在卖秋收的藜麦、谷子、菊花等,有城区的单位常年订货,也会在门口的大集上零卖。王进生估计,这些庄稼,收入有20万元上下。

河边的村庄,恢复比想象

2023年,在超出想象的大洪水中,桥梁倾圮、道路坍塌、农田被摧毁、房屋被淹没,山里的一个个村庄,和外界失去联络。

洪水进村的时候,王进生带着村民们,转移了两次。看着洪水冲走了农田和道路,邻近河道的房屋在水中冲毁,村委会的小楼就在他眼前塌陷,险些变成两截。

村后的一座山谷中,一层层开满鲜花、长满庄稼梯田,被山里冲出的泥沙淹没。这条山谷是下清水村十多年发展的心血。山谷原本是一座开矿的山沟,常年堆积着煤炭和矿渣,每到下雨,黑水就会从山谷中流出,流进村庄。

2008年,村里煤矿关闭,开始修复矿山,重新治理生态。王进生和村民们,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在山中引来水源,恢复瀑布,开垦梯田,种满庄稼和鲜花。从每年春夏之交开始,花谷里的鲜花便会盛放,一直开到深秋,和满山满谷金黄的庄稼连成一片壮美的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21日,门头沟区清水镇,下清水村党支部书记王进生在清水花谷查看花卉。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这座花谷是村里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村庄转型发展的见证,但是在洪水中受损严重。王进生如此形容:“像是渡了一场最艰难的劫。”

在门头沟区雁翅镇付家台村,生长于永定河边的安兴树,也度过了最难的一年。安兴树种着几十亩果园,除了苹果、核桃、桃、杏、李子等,他还种了几棵西梅。西梅是李子的一种,但和传统的李子不同,西梅的果子,密密麻麻地挂在枝头,像是抱团一样,几乎不留空隙,一棵成年的树可以收获近100斤西梅。洪水来袭的时候,果园邻河的一角被冲毁,变成了乱石滩,新种的西梅只剩下了两棵,满树都是刚刚成熟的梅子。

原本想着,这场京西大山里空前的劫难,或许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渐渐恢复,但实际上,变化比想象得快。几天时间,安兴树的果园另一侧塌陷的桥就被打通,往来的车辆又可以进山出山了,他的苹果在今年冬季来临之前,和往常一样销售一空。在门头沟区最深的山里,下清水村前几乎完全消失的国道,也在几天中被打通,在入冬前重新修好并完成硬化。“每次走这条路,都会感叹发展的力量。”王进生说。

进山的人们,重建每一条沟域

重建和恢复的速度,超出了村民们的预期,背后是整个社会的力量——从水到电,从路到网,从资金到物资,巨大的力量汇聚在京西山区。

过去一年中,在门头沟区河湖事务中心工作的赵鹏,数不清自己进了多少次山,从洪水刚发生时的水务保障,到洪水后的河道沟域治理,一个个工程覆盖了100多公里的永定河道和两侧无数的沟壑,从浅山区一直延伸到京西大山最深处。

出生在门头沟的赵鹏,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凶险的水。不仅赵鹏没见过,年纪更大的老人,也都没有见过。

洪水留下一地疮痍,但留给人们恢复元气的时间并不多。京西大山里,气候比城区更凉一点,这里还有北京海拔最高的山村江水河村,11月初就要开始供暖了。在供暖之前,保证水电的畅通是山里人温暖过冬的基础。

而在冬季之后,新一年的汛期又即将到来,洪水留下的沟壑和泥沙,都需要重新整理和修复,保证在新的汛期里可以顺利行洪,让有可能再一次出现的洪水,不再伤害这片广袤的山区。

对赵鹏他们来说,在6月之前,完成河道和沟域治理工程、保证汛期安全,无疑是一件艰难的任务。然而,行动的不只有他们,京西门头沟区40万人几乎都在为这场灾难之后的重建和恢复贡献各自的力量。

在下清水村,几乎所有可以行动的力量,都被动员了起来,有人要重建房屋、有人要整理农田,而村后的花谷,更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修整。

在救灾阶段,门头沟区救援队伍帮助下清水村清理了大量的淤泥和砂石,这让村民们有了尽快恢复的基础。

王进生和许许多多村民一起,一点点清理剩余的泥沙,垒起梯田的堰墙,重新撒下种子。他们相信,昔日鲜花盛放的山谷,将很快重现在人们眼前。

在东胡林村,玉米丰收之后,人们再一次平整好土地,为了来年的播种做准备,小菜园里倾倒的树木和堆放的乱石,也都消失无踪,重新变得郁郁葱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30日,门头沟区斋堂镇,东胡林村党支部书记刘书会站在村口的路边。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在新的家园,人们变得更团结

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除了道路、村庄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总有一些看不见的改变也在悄然发生。

如今,门头沟京师实验中学的学生比往年多了一倍多。2023年的洪水中,与京师实验中学一沟相隔的黑山小学受损严重,得益于中间的沟道,洪水没有进入京师实验学校,这里还成为了救灾物资的转运站。

去年的暑假,校长吕娜和学校里的老师们,每天都在学校里帮助转运物资,在那场全民动员的救灾和重建中,发挥着他们自己的力量。

2023年8月7日前后,吕娜接到通知,要腾出一栋楼,给黑山小学的师生使用,两校暂时合并办学,保障9月1日顺利开学。吕娜还记得当初通知下达后,一天半之内,所有的设备都被转移,此后10天左右,办公室改造成了教室,所有的教学设备都已到位。到9月1日,500多名黑山小学的师生,就在这栋楼里开学了。

在门头沟区,有五所学校在洪水之后需要借址办学,黑山小学是人数最多的,甚至比借址的京师实验中学学生还多。

对吕娜来说,新增一倍多的师生,在这个本来并不宽敞的校园里学习,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她已经做好了预案,随时处理各种突发问题:中学生和小学生之间是否会出现摩擦?公共区域如何使用?不大的操场,怎样安排多一倍的班级上体育课?

不过,这些担心的事情,始终没有发生。以前隔河相望的两个学校的中学生和小学生,相处融洽。或许,那场前所未见的灾难,改变的不仅仅是外在的世界,也改变了人们的内心。在灾难面前,人们变得更团结了,只有抱团才能更好地抵御灾害,更快地重建美好家园。

在下清水村,王进生也有同样的感觉,村里原本要打造一条商业街,配合花谷、乡村大集,发展乡村产业,但是多年来一直难以推进。洪水过后,借助重建恢复项目,商业街的建设按下了加速键,沿线的村民们,几乎在入户做工作的第一时间就全部同意了,商业街在2024年秋季就已经完全建成。

计划与变化,向未来重新出发

过了10月,又将进入深秋季节,安兴树打算去榨一点核桃油。洪水之后的这一年,果园里的苹果恰逢小年,果子不太多,但核桃却意外丰收了。几棵核桃树,往年只能打两三袋核桃,今年收了一倍还多。

果园里的几棵老核桃树,品种不算太好,但高大粗壮,一人不能合抱,夏天的时候,树冠会洒下一大片绿荫。安兴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时候种的,他有记忆的时候,好像树就是现在的样子了。

核桃树紧邻国道,不远处就是一座横跨永定河的桥,洪水中,桥面塌陷了,但核桃树安然无恙。安兴树打算明年换点新品种,让孩子们上网买新的工具和农资。他不太会用手机购物,但听说网上有很多趁手的设备,他想把果园好好整理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30日,门头沟区雁翅镇,付家台村村民安兴树站在自家果园里。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在东胡林村,刘书会也觉得,这个千百年来以农业为生的村庄,从生活到生产,从环境到道路,如今正在快速改变着。

吕娜今年也有更多的计划,她打算和黑山小学的老师们一起,重新整理教学计划,重排一些课程,让两所学校的班级和学生们,能够更合理地使用学校的各种场地和教学资源。京师实验中学只有一个小操场,一条200米的跑道,还有一座地下篮球场。两校统一排课,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一年多过去了,两个学校其实早已经融为了一体。许多时候,吕娜都能够感觉到悄然之间发生的变化。2023年冬天下大雪时,中学的老师也会自动早到,站在学校门口迎接学生,维持路口秩序,而这原本是小学老师们的责任。操场上,上下课的学生们,在大门口会自动靠边,把路让给对方。吕娜觉得,这其实早已不再是两所不同的学校了。

2024年10月29日,下清水村,王进生一早进入花谷的最深处,这一天,100多位来自门头沟城区和乡村学校的学生们,要在这里上一堂实践课,他要为孩子们准备场地和各种物资。这样的活动,甚至每个月都会有几次。

重建后的花谷,迎来了更多游客,重建后的村庄,也有了年轻的身影。就好像地里新种的油菜花一样,细嫩的幼苗,在经历了寒冷的冬天之后,终将会重新绽放出绚丽的花。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吴兴发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怀宗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子诚

新京报记者

记者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