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撰文|魏英杰

今天(11月3日)上午,阿里数学竞赛风波有了新进展。

根据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组委会和涟水中专的通报,在预选赛中,姜萍老师王润秋对她“提供帮助”,违反了预选赛关于“禁止与他人讨论”的规则。

通报等于坦承,姜萍的数学竞赛成绩不实。这也证实了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的质疑和猜测,即姜萍存在“造假”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息出来后,“质疑派”可谓一片欢呼。我虽然没有写过文章,而只是做了两期视频,也有网友跑到视频下面留言,声称是来“鞭尸”的,还有人问我,“实锤造假,我问你服了吗”。微信群里,还有要求当时跟“质疑派”争论的人道歉的。

如果道歉能让质疑姜萍的人开心,我这里愿意表示道歉:对不起,让你们受委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话说回来,质疑本身应该是为了“求真”,而不该是为了幸灾乐祸吧?选择相信的人,很多人也不是反对质疑本身,更不会是反对真相。至少我一直就是这样的态度。

在整个事件中,我实际上都没有明确表态。一开始我算是“调和派”或者说“等真相派”。我的观点是,这种事情如果造假,其实很快就会水落石出,不用那么着急去批判姜萍。也有朋友说,这是“让子弹多飞一会儿”。

再后来,双方争执不下,我更多是同情姜萍。我觉得这事情的舆论如同泰山压顶,来势汹汹,这对一个从未经历过舆论风波的未成年人,实在是太可怕了。无论她在这起事件中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我认为还是应当对她有所包容和善待。

再再后来,有关方面出奇“沉默”,网上各种分析,以及从内部渠道、小道消息等途径,综合起来看,一个结论已经非常明显:姜萍显然难以独力完成这些数学竞赛题目。

这个结果,让人有些五味杂陈。

一方面,我很想相信,姜萍确实是靠自己个人努力完成比赛,她确实有数学方面的天赋。我更希望,她能够借此实现人生逆袭,从此一帆风顺。

另一方面,无论是职业思维还是理性判断,都决定了,尊重事实是一切言说的起点。事实不清而妄下论断,和在事实面前拒绝承认,都是一种偏颇。

所以,我现在当然是接受事实,正视姜萍和她的老师在这场比赛中存在造假行为。这一切引起的后果,他们自然也应当承受。

至于通报中没有披露的更多事实,以及通报背后的各种不为人知的秘密,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次要的,是从属于上述事实的次生话题。

可我也在想,为什么数学竞赛结果刚出来的时候,我愿意相信姜萍获奖是真的呢?

对于一个曾经的新闻从业者、媒体评论员,对任何报道保持一定距离,对事物持有质疑精神,这其实已经是一种自觉意识。

基于多年从业经验,以及对新闻报道反转翻车的警惕,我始终没有明确表态过,但我知道,我内心深处不仅希望这事情是真的,也愿意相信是真的。为什么?

这大概是因为,我相信这个社会依然有美好的事情发生,希望人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离理想越来越近。

别看搞评论的人,好像天天怼天怼地的,什么事情都看不顺眼,什么问题都劈头盖脸一顿猛批,但这并不意味着,写评论的人都是希望这个社会变得越来糟糕,越来越没有奔头。

事实上,如果不是发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心中没有爱,批评和质疑就会失去厚实的根基,变成纯粹为了批评而批评的一种抬杠。

我选择相信,还是因为,我依然笃信梦想的力量作为一个小镇“不做题”青年,我连通过高考实现身份转换的机会都没有,但因为心中怀有梦想,虽然走的路比别人曲折,后来在这个社会也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在。

所以,当姜萍的事迹被报道出来后,我怎么可能第一时间去质疑和否认事实呢?

一个中专生的数学天赋被“发现”,不就等于一个怀才不遇的人邂逅了伯乐吗?不就等于曾经落魄失意的我,得到了一个改变命运的面试机会吗?

所以,假如再来一场姜萍风波,我想我还是会选择相信。

没有事实依据的质疑,可能误伤一个无辜的人,一厢情愿地相信,则只是可能让自己受欺骗。被骗的感觉当然不好受,但误伤一个人,而且是像姜萍这样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我总是觉得不忍。

更重要的是,我不想因此放弃对美好,对梦想的执念。如果说尊重事实是一种职业规范,相信爱与梦想,则是我的生活底气。

现在,事实有了,那就让我们相信事实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有罪。或者说,如果这也有罪,那我就认了。

真相很重要,心中有爱,也一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