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4日报道 据埃菲社11月2日报道,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2日闭幕,与会者带着苦乐参半的情绪离开哥伦比亚卡利。大会在承认土著居民、遗传资源及其数字序列信息惠益共享的谈判中取得了成果,但也有失望——会议在最紧迫的筹资和资源调用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

此前在加拿大举行的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昆蒙框架”),这是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然而,要想落实“昆蒙框架”,就必须确定资金的来源和渠道,这正是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的主要任务。

在这一目标上的分歧成为谈判桌上最错综复杂的问题。经过近24小时的谈判,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最终在失望中闭幕。人们对这一问题原本寄予厚望,如今却不确定是否要等到两年后的下一次缔约方大会才能再次讨论这一问题。

据报道,马拉松式的会议导致2日上午许多代表放弃出席全体会议,这也影响了做出最终决定所需的法定人数,导致峰会以不同于以往的形式结束。

从绿色和平组织口中的“失败”,到世界自然基金会担忧的“不确定性”,与会的各个组织和专家在大会结束后使用了各不相同的措辞,但大家一致同意的是,如果不能就资源调用问题达成协议,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目标将岌岌可危。

报道称,所有迹象都表明,在2026年于亚美尼亚举行COP17大会之前,各国将需要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下一次临时会议上恢复有关筹资的谈判。

绿色和平组织生物多样性官员塞利娅·奥赫达遗憾地指出:“各国政府在卡利大会上提出了保护自然的计划,但却未能就筹资保护自然的问题达成一致。富裕国家的政府缺乏可信的承诺,企业的游说力度空前强大。在这种情况下,生物多样性的筹资问题一直停滞不前。”

保护自然运动负责人布赖恩·奥唐奈指责说:“不幸的是,那么多国家和联合国官员来到卡利,却没有紧迫感和雄心壮志,解决我们人类面临的最紧迫的生存问题,确保大会取得成果。”

世界自然基金会英国区官员贝尔纳黛特·菲施勒指出:“捐助国和发展中国家在大会休会前意见不合,这并不令人意外,但却让人失望……在专项基金问题上,现在需要更长时间的等待才能做出决定,这将会威胁到2030年目标的实现。”

另据德新社11月2日报道,在哥伦比亚卡利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落下帷幕,会议没有就一些筹资问题达成一致。

世界自然基金会德国分会的国际政治专家弗洛里安·蒂策说:“这次会议之后,‘到2030年阻止甚至扭转自然毁灭趋势’的目标仍然是遥远的前景。”

在为期两周的谈判结束之际,多家环保组织呼吁参加COP16的约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达成协议。

报道称,会议还集中讨论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议的技术实施问题。该协议于两年前在蒙特利尔举行的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

卡利会议的主要争论点在于如何分配对全球南方国家的财政支持。 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国务秘书约亨·弗拉斯巴特说:“令人遗憾的是,这次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会议结束了,但并没有通过一项为自然保护进一步筹集资金的战略。”

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分会负责野生动物事务的高级副总裁珍妮特·赫姆利说:“COP16的结果喜忧参半。 ”

“我们看到会议在一些重要议题上取得切实进展,如在数字序列信息、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惠益共享。” 赫姆利说,“但在资金筹措方面,大会缺乏进展,这将阻碍人们实现到2030年阻止并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目标。”(编译/王萌、朱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举行闭幕式(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