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诗”你见过,“唱诗”你见过吗?一个班的诗朗诵并不新鲜,而千人集体吟诵就是罕见的大场面了——但,这只是一所深圳校园里日常开展的一项“例课”。每逢周一上午,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外国语小学(下简称“深大附外小”)1000多名学生齐聚学校操场,雄赳赳气昂昂地排成整齐队列,背携礼乐弦歌四弦琴,吟诵知名经典诗篇——诗的韵律,乐的旋律,已经是深大附外小最显眼的一张文化“标签”。
听听这些充满童趣,而又铿锵有力的童声吧——“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在嘹亮音阶的伴奏下,流传百年甚至千年的经典诗词化作平仄起伏的韵律,袅袅扬起,盘旋在现代都市上空,传统古典文化与深圳这座现代化城市发生了一点微妙的“化学反应”。
“千人诵诗”是一场声音的交响盛宴,也是一次心灵的深度共鸣
“千人诵诗”,不仅是一场声音的交响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深度共鸣。学子们在吟诵中探寻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让每一个字眼都激荡着情感的波澜,体验着与古人跨越千年的心灵契合。如今,在深圳,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开展“千人吟诵”,“诵诗”“唱诗”正在成为深圳校园里的一份崭新风尚。
“千人诵诗”是深圳学校传承发扬诗词教育的生动片段,也是深圳市“中华诗教”工作的一个精彩缩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小幼教研中心副主任白皛正是这一生动课程的“导演”之一。十多年来,白皛一直致力于推动、发展深圳校园诗词教育工作,他要让诗词之美,韵律之美浸润深圳青少年的心灵,要在深圳各大校园里种下一颗诗词的“种子”。
推广诗词教育,最初仅仅是源自于一个意外的念头
诗歌诗歌,有诗也有歌——把诗词“唱”出来,这并非今人的创造,而是古人早已有之的雅兴。“古代的诗词,最早就是用来唱的。诗歌里的字词和音乐的旋律相结合,才会有灵韵,才有更强的生命力”。事实上,把音乐和诗歌重新组合到一起,恢复这个“传统”也是个漫长的过程,白皛在这长达十多年的诗教推广工作中,一直在探索与深圳城市气质、深圳少年心理特性相契合的教育路径,这种“以歌载诗”的教育就是在长期摸索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诗词教育在深圳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我最初只是想在一个班上推行诗词教育,后来拓展到一个学校,然后再是一个区,最后再辐射到全市……”白皛在深圳校园推广诗词教育,最初仅仅是源自于一个意外的念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白皛在推行诗教的征途中结识了一个又一个志同道合者,在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行动中不断拓展了“深圳诗教”的内涵和版图。
2011年8月,彼时的白皛还是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可能恰恰是家庭条件太优越,一些孩子的心态比较冷漠,薄情”,白皛回忆,一次学校要大扫除,他叮嘱学生们带些抹布来擦课桌。结果有个女生竟然让家里的保姆带着抹布来学校,并振振有词:“我家所有擦桌子的事情都是保姆做的。”白皛陷入了沉思:连自己的课桌都要别人擦的孩子,这是正确的价值观吗?
“我们的孩子理应具备温柔敦厚的品性,成为内心柔软且能够与他人共情之人……”白皛暗自思忖,以诗育人或许不失为一个良策。于是,他开始尝试为孩子们讲述古诗词中的故事与道理。起初,孩子们似懂非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理解并接受,一些坏习惯也得以改变。白皛坚信:“历经时间淘洗的经典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深沉而美好的精神追求与美学力量。” 他深信经典诗词能够陶冶孩子们的心性品格,助力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场“以诗润心”的行动就这样从一个班级开始了起步。在诗词的熏陶,文化的浸润下,孩子们的言行举止开始发生质的转变。“后来,同学们每次诵诗都正襟危坐,抑扬顿挫,行为上也开始越来越懂礼貌,懂感恩……”这次成功的诗教实践,也让白皛更加坚定了持续推行诗词教育的决心。
在校园内推广“铃声熏听”,成为“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的一种普及模式
后来,白皛调入当时的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附属小学,将“诗教”的成功经验带到了另一所学校。彼时,时任校长姚晓英大力支持白皛的“诗教”实践,将“诗教”的探索推广、覆盖到全校范围。
“铃声熏听”是学校的第一个尝试。校园的上下课铃声不再是单调的提示音,而改成了富有韵律的诗词吟诵。每天,当孩子们穿梭于教室和操场之间时,耳边萦绕的已不再是喧闹声,而是一首首古典诗句。诗歌的音韵充满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孩子们似乎变得不同了。上课铃声一响,他们不再像往常那样大声喧哗,而是渐渐被诗词的旋律吸引,甚至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也会一边走一边吟诵。家长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平时调皮的孩子如今竟可以随口吟诗。
“铃声熏听”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诗教”模式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后来,它也成为了“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的一种普及模式,“诗韵”“诗律”在深圳这座现代化城市中找到了它的新生土壤。
教师、教研员、学校纷纷加入,深圳正在形成越来越可观的“诗教”规模
再后来,“深圳诗教”继续开枝散叶,收获了更多的认同和响应。白皛和他诗教事业的合作者们,也各自奔向新的教育单位中履职,但他们将推动“深圳诗教”视作长期事业的愿望和期待,却是持之以恒,殊途同归的。在白皛调入深圳市教科院后,深圳诗教的队伍又进一步壮大了。
在中华诗词学会和深圳市区两级教科院的努力下,深圳形成了市、区、校三级联动的顶层机制。参加“诗教”试点的学校从最初的20所增加到如今的100所。各区的教研员、教师纷纷主动加入“中华诗教”队伍,深圳正在形成越来越可观的“诗教”规模。
“黑科技”也在为深圳诗教强势赋能。作为白皛诗教事业的同路人,姚晓英调任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外国语小学校长后,继续致力于“诗教”方式和内涵的迭代升级,除已经形成品牌效应的“千人诵诗”之外,深大附外小还积极探索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沉浸式“诗韵空间”,将诗集、诗人生平、诗境感受、诗画融入到高科技加持的互动平台上,带领学生穿越历史时空,与古人对话,与诗词经典对话。
在白皛等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深圳的“诗教”工作正在形成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2021年7月24日,“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中华诗教深圳示范区”经过三年探索,获得了广大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中央有关领导,诗词界、教育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也对项目的实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中华诗教还成为了粤港澳地区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古典诗词的内涵在当代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深圳诗教正在走出国门
深圳诗教也正在走出国门。姚晓英介绍,“中华诗教”可以培养有中国血脉和世界眼光的学生。2022-2024年,从北京冬奥会到杭州亚运会,再到第18届捷克布拉格国际民俗艺术盛典,该校派出的,经古典诗词浸润的“中华文化小使者”与近20个国家的小朋友一起进行文化交流,并向外国小伙伴介绍中国诗词文化,将“中华诗教”的成果带向了世界。
深大附外小学子康天依回忆,在布拉格广场表演诗词吟诵时,有许多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围观”,他们陶醉在中国诗词的韵律中,报以惊叹和赞许,这个镜头让他终身难忘,他立志,继续努力学习吸收中国诗词的精髓,将诗词之美传播到全世界。
白皛当年的学生,如今许多已身在世界各地。童年时期扎入心灵中的诗词种子,仍在丰富着这些青年才俊们的精神生活。“白老师和吟诵对我的影响是终生性的,作为一个高中就离开中文语境的小留学生,我在很多时候对曾经学过的诗词突然有了共鸣。我留学第一年过中秋节时,终于体会到‘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我还会在疲惫和焦虑时翻看《诗经》,这对我而言是一种重要的慰藉。”一位留学生透露,在奔赴世界的旅程中,他始终抱有“中华诗情”,并在咀嚼、体会诗词之美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思乡之夜。
这一个个“成功案例”,是鞭策与激励白皛持续探索、躬耕诗教领域的动力之一。诗教在学子的成长生涯中发挥了长远、持久的影响;诗教的形式在不断迭代,进阶;深圳诗教也正在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白皛期待,这座城市中的“诗情”,在一个个校园里继续传扬、接力,构筑更多具有想象力和生命力的图景。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摄影:南都记者 霍健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