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是对口援藏工作开展30周年。

“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

数年来,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坚持真情援藏、科学援藏、持续援藏,用心用情扎根到雪域高原的建设工作中。

有幸成为其中一员,我倍感光荣又深谙使命重大。

讲述|孙 勇

整理丨侯乐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勇

济南中院

刑事审判第二庭

四级高级法官

进藏即将满半年,十一月份的日喀则,天气日渐严寒,降水减少后,气候也变得干燥起来。高原反应带来的严重不适已慢慢褪去,但头重脚轻的失重感和稀薄的空气,仍让人感到呼吸困难。

这是我努力适应的半年,却是日喀则同胞生活的常态。

本次援藏时间紧、任务重,在经过短暂的修正后,抵达日喀则的第二天,我们便投入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中。白天勤勉工作,夜晚与高原反应抗争,昼夜不息的奋斗成为了援藏初期生活的真实写照。幸得同行同志的相互扶持与当地同胞无微不至的关怀,我才能在这片高天厚土中逐渐找到自己的节奏。

西藏稀缺的是经验,不缺的是热爱。

因工作需要,刚到日喀则不久,我便被抽调到自治区高院参与大要案研究分析会,与众多优秀的藏族法官并肩作战,共同研究案件。也是这段经历,让我对西藏的法治同行们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受客观因素影响,这里的审判经验相对不足,但相处下来,我发现每个人都充满了学习的热情和干劲。研究、交流、分析案件,一个月的时间,我们研讨了多起重大案件,撰写了数万字的研究报告,从日出到日暮,仅以“情怀”二字似乎不足以概括他们废寝忘食的工作状态。

我也对“智力援藏”有了更深的感悟,作为一名援藏干部,除了直接参与到这里的司法实践外,还要尽可能地将自己拥有和积累的审判经验分享给大家,和众多援藏干部一起,为这里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实际解决西藏法官短缺、审判力量不足的实际困难。

西藏稀缺的是条件,不缺的是情怀。

藏区海拔高,地广人稀,交通险阻。在这里,无论是诉讼服务还是巡回审理执行,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都要更多。

前几日,我与日喀则中院法官益西多杰一起到昌果村,对一起案件进行调解。昌果村海拔4700米,地处较为偏远,为了不耽误工作,凌晨5点,我们便从单位出发。清晨的西藏,寒意袭人,穿越青稞田的翠绿与草场的辽阔,在远处雪山的陪伴下,历经数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抵达当事人家中。因为海拔过高,这里的高原反应更为严重,即便是长期生活在西藏的同志也感到呼吸不畅、头脑昏沉,但我们还是立即投入到了调解工作中。

耐心倾听、细致分析,力求在尊重各方利益诉求的基础上,达成一个公平合理的调解协议。直至深夜,星光璀璨之下,我们终于促成了各方满意的调解结果,踏上了归途。

这,只是他们践行“司法为民”实践中,一个最普通的缩影。

但我感受到的,除了对公平正义的坚持外,还有他们从内心深处,对法治理想的追求和热爱。

西藏稀缺的是氧气,不缺的是精神。

援藏数月,我深受日喀则中院同仁的关照与帮助,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中不乏“藏一代”、“藏二代”乃至“藏三代”,长期扎根高原,默默奉献。

“在这里这么久,有没有后悔过?”在一次工作后的交流中,我问了身边的一位“藏二代”法官。

“怎么会后悔呢?”他微笑着说,“这里是我的家,我的根。虽然条件艰苦,但每当看到我们的努力能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每一个偏远的角落,那份成就感便是任何物质条件都无法替代的。我们守护的不仅是法律的尊严,更是这片土地上的和谐与安宁,这份责任让我无比自豪。”

在他的回答中流露出一种超越个人得失、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上的情怀。

这份情怀,也深深震撼了我。让我意识到,援藏不仅仅是一项工作任务,更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一份力量的给予,一个对法治理想的长久努力与坚持。

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虽然我的援藏之旅即将结束,但这段宝贵的经历我会永远记得。在这里,我见证了无数平凡又伟大的故事,感受到了大家对法治的深切渴望与坚定信任,更被援藏干部们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深深打动。

我将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记忆与感悟,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想将这份援藏情深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藏、关注西藏、支持西藏的法治建设。因为在这片雪域高原上,有一群默默奉献、勇于担当的人,正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诠释着“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崇高精神为西藏的法治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编辑丨侯乐鑫

审核丨许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