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经常用老鼠做实验,把得出来的实验结果应用在人的身上,似乎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但并不能完全等同。
俄罗斯有一个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关于老鼠的实验。他把几只老鼠分别投入不同的水缸,水缸里灌了半缸水。在几只老鼠快要淹死的时候,他只给其中一只老鼠投下一块木板,这只老鼠就会爬上木板休息,没有被淹死。他把几只老鼠捞上来,过一会儿再次投入水缸中。过一段时间,等到老鼠快淹死的时候,他再给那只老鼠投下一块木板,那个老鼠再次爬上木板。他再把所有老鼠捞起来,如此反复试验几次。最后他把老鼠再次投入水缸,不给水缸里投木板了,计算老鼠被淹死的时间。从来没有得到过木板的老鼠很快就淹死了,而得到木板的老鼠竟然可以持续几天不被淹死,因为这只老鼠似乎在等待的那块木板的降临。心理学家得出结论,老鼠等待木板,等于有希望,只要有希望就能延长生命,甚至是其他老鼠生命的几倍。而从来没有等到木板的老鼠,被淹过几回之后,就丧失了希望,认为总是这样折腾,最终会被淹死,就很快放弃了生命,不再挣扎,终于被淹死了。如果把这样的理论套在人的身上,似乎可以让很多成功学大师兴奋,也正好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人应该有希望,才能活得更阳光,更灿烂,更长久,而没有希望的人很容易带有负面情绪,也很容易短命。
似乎是这么回事,但也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老鼠不能和人划等号。老鼠是否有主体意识,人们还不清楚。倘若老鼠只是凭借生理本能活着,那么人也应该凭借生理本能活着。可是人有思想,有意识,有理想,有抱负,老鼠不一定有这些东西。心理学家认为老鼠有理想,只是心理学家认为,到底老鼠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不过现实生活中有理想的人确实活得精神焕发,确实有一定的耐受性,甚至可以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勇敢地活着,活出自己的风格。理想对一个人很重要,但坚持理想更重要,尤其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然不放弃理想和追求,仍然在努力奋斗,就可以体现高贵的品质,体现不懈的精神追求。曾经有心理学家弄了“老鼠乌托邦”实验,就是制造了一个可以自动取食的老鼠巢穴,在里面放了雌雄10只老鼠。任凭老鼠繁殖,心理学家在旁边观察。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老鼠疯狂繁殖。从10只老鼠繁殖到800只,甚至数量到了1000多只。而当老鼠数量达到1500只左右的时候,食物就出现了短缺现象,这个时候雌性老鼠自动避孕,跑到高处,不和雄性老鼠在一起。因为生育率降低,“老鼠乌托邦”内的老鼠数量急剧下降。这个时候距离最初实验已经过去了两年多的时间,到了三年的时间之后,“老鼠乌托邦”内的很多雄性老鼠已经疯狂,开始成对撕咬,打斗。有的把对方咬死了,有的被咬成重伤,而很多雌性老鼠自动避孕。最终“老鼠乌托邦”内的老鼠群体出现了崩溃的迹象,即便能够正常生存的老鼠也变得不太正常,没事就疯狂撕咬。倘若把这种现象移植到人身上,似乎可以看到人类种群发展的秘密。当人类数量比较少的时候,还可以共同分享资源,而当人类数量骤增的时候,资源就会变得不够分配,甚至有枯竭的危险。这个时候人类就会发动战争,要通过战争抢夺对方的资源,而在抢夺的过程中出现了杀戮,死亡一批人,实现了人类种群数量的减少,资源也就够用了。
这种现象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类虽然有意识和思想,但人类仍然保留着很多的自然本能,尤其是打斗的本能。即便人类群体进化到工业文明时代,这种打斗和抢夺资源的本能也仍然存在,会变为群体性的打斗和掠夺,甚至会对别的民族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看看北美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种族灭绝政策,再看看二战时期德国人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再看看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打击,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人类群体似乎并不比老鼠群体更加高明,并不一定会实现女人的自动避孕,除非资源非常少,人们并不能有效获得生存资源,甚至获得生存资源需要付出太大的努力,有的要付出大半生的努力,那么人们就要选择生还是不生了,也会选择结婚还是不结婚。即便非婚同居现象被人们接受,非婚生子女可以正常上户口,也不一定能诱导人们大量结婚,大量生孩子。
成功学大师经常讲一个成功学案例,就是哈佛大学的教授曾经做过一系列研究,要小学生说出自己的理想。这项实验追踪五六十年,似乎能说明一定的问题。凡是小学时候有远大理想的学生,长大后一定会进入社会高层领域,挣钱很多,一个人就可以养家,甚至会成为公司高管,企业领导,政府首脑等等。而那些没有远大理想的学生,长大后一般会在社会底层打工,付出很多辛苦,挣钱却不多,一辈子碌碌无为。这项研究似乎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也让人们觉得是那么回事。但事实上这项研究并不存在,只是以讹传讹,被很多成功学大师拿来说事儿。人要有理想,但小时候的理想并不是真正的理想,因为小孩子没有太多的阅历和经验,并不能有效判断自己的长处和周围的环境,不知道自己具备什么优势条件,盲目确定所谓的理想,相当于痴人说梦。即便小孩子说出了自己的理想,也不知道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把对老鼠的研究结果移植到人身上,似乎能够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却并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即便对人进行一些心理学的研究,也不一定能得出有效的结果。有些心理学家对人研究之后,以为得出了有效的结果,却并不能施之于群体,而是非常片面的认识。因为他们选取的受测试人数太少,也叫做样本太少,得出来的结论当然是偏颇的。要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避免在实验之前带有某种主观倾向,以免对实验结果产生不良的影响。不能把对老鼠实验的结果应用到人身上,也不能简单地把一部分人的实验结果用在人类整体上,看到其中相同的属性,更要看到其中的差异性,才算真正的科学研究。而这样的研究一般要持续很多年,甚至研究团队要代代相传,才能得出相对准确的测试结果。倘若只是用了几只老鼠做实验,或者用了一些人做实验,得出所谓的实验结果,只要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就宣扬出去,就很容易出现错误的结果,也很容易产生捏造的所谓实验,也就让很多人误入歧途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