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沉寂10余年的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如何从保障学生的睡眠与运动入手而实现逆袭?当大学教授深度参与小学生的思政教育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一朵小小的“七色花”何以能撬动师生和家长的全情投入,并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近日,记者随同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调研团队,赴甘肃省3所学校采访调研,亲身感受一线学校在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中的大胆创新和探索,以及他们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深刻认识和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甘肃省陇南一中的茶艺社团现场 陆雅彬 摄

“小台灯”事件引发的睡眠革命

时间倒退到2012年5月29日,许邦兴走马上任甘肃省陇南一中校长的第一天,就准备好了要“点三把火”:一是取消通宵自习室,学生最晚在晚上11点睡觉,必须保证8小时睡眠;二是高三增加一节体育课,达到每周3节课;三是开齐艺术类课程,开展全员化的学生社团活动。

许邦兴的这“三把火”,把全校师生都“烧”蒙了。为了高考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地复习、刷题,他却“节外生枝”地“瞎忙活”……谁都搞不懂这位新任校长心里在想啥。不少教师至今都对当年的“小台灯”事件记忆深刻,据一位教师回忆,通宵自习室刚被取消时,一些学生开始在宿舍里偷偷地点开着小台灯熬夜学习,结果许校长发现后,对27名学生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一时间,大家窃窃私语,但也再无人敢违反学校“新规”了。

对于高三要增设音乐课,音乐教师王文英回忆自己当时深感意外。她找到许邦兴,询问高三学生要备战高考,是否可以先不用开设音乐课,“没想到许校长说,高三学生学业压力大,更需要音乐的滋养和释放。”那时学校的音乐设备老旧,仅有的一架钢琴还是断弦的,许邦兴很快特批购买了6架钢琴,让王文英组建管乐团,开设歌唱、舞蹈等艺术社团。”

除了每天3-4次跑操、增加午休时间、每名学生至少参加一项社团活动外,学校还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参与日常值日和家务,包括打扫教室、厕所和校园卫生,以及每周回家做一顿饭。而这些看似与学业无关,甚至有点“浪费”时间的新规,似乎并没有影响学生们的成绩。

由于睡眠足了,锻炼时间多了,身体健壮了,又有了全员化的社团活动,老师和家长们发现,学生的眼里开始有了光,上课注意力更集中,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先“成人”,再“成才”,许邦兴通过写文章、作报告等多种方式,不断地给师生“吹风”,强调学生发展得越健康、越充分、越全面,未来成为人才的可能性就越大。而此时,他的心里正酝酿着第二盘大棋——课堂改革。

许邦兴曾撰写过多篇学术性文章,围绕“传授型课堂教学反思”“构建有利于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等问题,做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在时任副校长周志平等同志的大力协助下,许邦兴开始,在全校探索和推行“三三三+合作”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从“以教师的教授为核心”的传授型课堂,转向“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的探究型课堂。

英语教师张辉,是学校首任校长杨希震的外孙,对学校自然有一番特殊的情感。这位1997年就来到学校工作的老教师,回忆起当年的课堂改革经历,仍感慨万千。他说,自己当时对新的教学模式很不适应,“我感觉自己的教学已经很成熟,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既浓缩又高效,但是按照新的要求,我需要重新设计课堂,而且我要讲得很少,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作为教师,我的作用主要在于问题设计、课堂引导和学生评价。”

张辉发现,课堂上“不让”讲了,课堂下却更忙了。作为英语教研组长,张辉需要组织全新的“三备一反思”备课流程,即先是个人备课,再集体备课,最后教师要对集体备课后形成的教案进行个性化加工,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每位教师都要过关,轮流做集体备课后的教学设计。“一反思”则是指,课后教师要对本节课的教学得失进行总结。

“我后来才真正理解了,今天的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作为资源的开发者去创造学习指南,作为课程设计者去设计学习路径,作为评价者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目标的达成,作为导师去完成学习训练与育人任务”,张辉说。

除教师外,学校针对学生的预习和课堂学习,也有十分详细的流程要求和落实清单。例如,学生课前需要完成“预习案”,课堂上需要通过教师提供的问题清单展开“探究案”合作学习,最后通过“训练案”,检测学习任务和课堂目标的达成情况。

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学校在学科方面已获得130余项省一等及以上奖励,其中五大联赛(奥赛)达60项,全国决赛获铜牌5个;科技创新自2017年实现“0”的突破以来,已获得36项省一等及以上奖,其中5项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清华大学等数十所名校先后为陇南一中授牌“优质生源学校”。

回首学校改革历程,现任党委书记许邦兴说,基础教育是以“成人”作为价值取向的起步阶段,它的价值不应只是满足于眼前的需要,还要为未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克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知识学知识等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许邦兴指着案头已被翻阅了不知多少遍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说,行动方案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引领,为学校深入推进改革注入了活力、增加了动力,“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让教育返璞归真,让教育关注人的发展,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主阵地,也让学校成为能培养出富有创新品质的学生的摇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参加“麦田里的思政课”现场 罗德龙 摄

“麦田里的思政课”可以这样“酷”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简称“师大附小”)五年级(四)班的解景铄,对今年参加的“麦田里的‘金色’课堂”记忆犹新,“在麦田里,我和小伙伴们一起负责捡麦穗,可是我忙活了半天,才捡到一小把麦穗,都不够做半碗面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这句诗的真正含义。”

而来自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赵婧的讲解,更让解景铄了解到了小麦从萌发和出苗、分蘖和拔节、抽穗和扬花,再到灌浆和成熟的生长发育过程。解景铄还和来自附中的其他高年级学生一起,分别代表小、中、高年级不同学段的学生,在麦田里举起不同的展示板,以呈现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同时也代表他们的不同成长阶段。

“为什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一见面就问:吃了吗?为什么与吃相关的许多表达,已成为中国人共同的民族记忆,比如混口饭吃、吃了上顿没下顿、吃香的喝辣的、吃得开、吃不准……”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乔恩,从《“吃了吗”——民以食为天》这篇文章出发,谈到中国历史上曾灾荒频仍、食物匮乏。她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和数据,让现场学生深深体会到“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以及“解决了14亿人吃饭问题”的中国奇迹。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世年,则以《诗经·豳风·七月》和《观刈麦》为例,带领学生在金色的麦浪中现场诵诗,体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文化传承。“麦田里的思政课真的很酷,我们喜欢这样的课!”参加收割麦子活动的学生们兴奋地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后,师大附小借助西北师范大学丰富的专业资源,着力构建大学与小学一体化“大思政”育人模式的创新尝试。在思政和研学活动中,学校依托西北师大的强大学术资源,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马恩乔的儿子赵若水,在师大附小上六年级,她也因此经常受邀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讲坛。记得去年底,为了给全校家长讲好主题报告《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马恩乔收集整理了20余幅油画作品,她以这些油画反映的年代为时间轴,生动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背后的故事,以及中国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等宏大问题。“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我希望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让更多的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以及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涵和实现路径”,马恩乔说。

如何理解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小学阶段如何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满足社会对思政课的新期盼?已有19年教龄的王颖,既教五年级语文课,也教《道德与法治》课。在语文课上,她会有意识地根据课程和教材内容,关注学生的认知、共情和情感内化,注重在师生的平等交流中,将明理修身和家国情怀注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王颖的《道德与法治》课也极受学生欢迎。语文教师的优势让她很善于利用绘本资源讲好思政故事。她发现,新课标后的新版教材,也增加了不少绘本教学资源。在她的眼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都是育人,而“教师的眼里要有‘人’,才能真正将育人目标落地”。

阅读马克斯·范梅南的《教育的情调》,让王颖深深地理解了——“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她记得,班上曾有一名学生,成绩落后,学习也很被动。偶然一次,王颖看到了这名学生在操场上飞奔时的矫健身影,她心里顿时一动。她专门找到体育教师协商,希望吸收这名学生参与到体育训练和比赛中,并多次在学生需要训练时,与任课教师协调时间。“后来这名学生在体育比赛中表现出色,而当这名学生真正体验到被看见的感觉时,改变就悄然发生了,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英语课也能讲好思政教育吗?对于这个问题,英语教师严淑萍不但有深入的思考,还有丰富的实践探索,“过去的英语教学,更多关注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学习,并强调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传播;另一方面,我们却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输出。结果是,孩子们能用英语侃侃而谈西方的饮食、节日甚至历史故事,却不会用英语介绍本民族的传统饮食和节日。”

严淑萍早已意识到,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语言,更是为了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作为英语学科组长,她说,如何让孩子们学会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英语教学团队的共识和目标。

压岁钱是怎么演变来的?一些耳熟能详的成语,该如何用英语表达?如何介绍你最喜欢的中国饮食和背后的文化故事?英语课上,孩子们对能用英语表达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十分感兴趣,英语课堂上经常会传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新增加的课程内容,对英语教师也是一项新挑战。比如,如何用地道的英语表达中国的古诗词;如何确定一些没有固定表达的成语或谚语……总是埋头学习西方文化的英语教师,突然意识到自己也有很多的知识盲点。

严淑萍清晰地记得,一名学生曾问她:老师,“中阮”的英文怎么说?她一时反应不过来,只好说,老师也不知道,等我查阅后再告诉你。她说,自己查阅后才知道,中阮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弹拨乐器,是古琵琶的一种,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落实新课标的过程,也是我们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该校副校长王蕾表示,师大附小一直在探索如何发挥关键课程作用,并努力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所有学科教学中,“在我们学校,人人讲思政、课课讲思政的氛围十分浓厚,我们已初步形成了‘大思政课’的良好育人生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小学的体育教师团队 李亮善 摄

“运动风云榜”催生的健康小达人

10月17日清晨7:20,兰州市七里河小学六年级(七)班的王博艺,一进校门就扔下书包和外套,一溜小跑地来到跑道上。他盯了一眼头顶前方不远处的摄像头,然后铆足了劲儿地飞奔起来。等他跑完了50米回来,竖立在操场旁的“智慧操场”显示屏上,已经清晰地显示出他的最新成绩:9秒50,目前处于排行榜第一。

在实时更新的“运动风云榜”上,除了50米短跑外,还有立定跳远、仰卧起坐、跳绳、坐位体前屈和引体向上等项目。这时,已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校园,他们打开灌木丛旁的一扇漆成绿色的木质大门,从里面取出篮球、足球和排球,争分夺秒地投入到运动中。

上课前,王博艺快速地查看了一下自己的“七色花园”,里面已有两朵“七色花”和3朵“纯色花”。其中,3朵纯色花分别是红色的“笃行”之花、黄色的“尚礼”之花、橘色的“博艺”之花。他还需要继续努力,攒齐绿色的“健康”之花、淡蓝的“善学”之花、蓝色的“创新”之花,以及紫色的“悦读”之花,就可以在自己的花园里再增加一朵美丽的“七色花”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七色花”评价系统目前分为三个层级:“班级七色花金钥匙”“年级七色花”和“校级七色花”。初级阶段是“班级七色花金钥匙”奖励。学生只要在某一个方面表现出色,就会获得一把“金钥匙”,集够7把“金钥匙”后,就可以留在班级的“七色花”光荣榜中。等学生攒够49枚不同的“金钥匙”(即7枚班级“七色花”)后,就可以在每周一升级仪式上,获得一朵纯色的“年级七色花”。最后,学生攒够了7朵不同颜色的“年级七色花”后,将荣获一朵“水晶七色花”——这是七里河小学的最高荣誉。

这套在外人看来颇为复杂的评价系统,对于该校的师生来说,早已熟稔于心。像王博艺一样,学生们十分关心自己的“七色花园”。焦宏圆的大女儿,3年前刚从这所学校毕业,如今小女儿焦文暄已在这里上五年级了。他回忆说,小女儿刚上学时胆小内向,不敢说话,“有一天,小女儿问我,为什么我得了这么多花瓣,却没有一朵七色花?”

父女俩一起认真分析后,发现原来是因为小女儿的“悦读”之花太少。“小女儿明白了自己的短板后,开始努力地识字和阅读,没想到后来竟成了一个‘小书迷’”。后来,学校开展的“魔术社团”吸引了焦文暄的注意,“她现在开始着魔于近景魔术,每天都渴望去学校”,焦宏圆说。

在甘肃医学院当体育教师的柳风,曾对自己敏感内向、身体瘦弱的儿子柳银泽很不放心。“没想到儿子入学5年后,如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柳风回忆说,因为一次小小的鼓励,内向的儿子开始参加班级讲堂,老师的鼓励让他爱上了朗诵,后来由班级推选参加学校小学生大讲堂,从周冠军到月冠军,最后荣获小学生大讲堂“年度总冠军”的称号。之后又担任开学第一课主持人。“现在的他既开朗又自信”,柳风说,原本瘦弱的柳银泽,后来因为爱上篮球运动而健壮起来,“儿子参加了篮球社团,只要我在家,他就会拉着我打篮球,我也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篮球比赛。”

记者了解到,“七色花”平台上可以直接导出学生发展雷达数据图,便于教师直观判断学生素养发展是否均衡,还可以预测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指导措施。在平台上,学生有自己的“朋友圈”,也可以查看同学的“花园”,且“花园”里只见“七色花”,不见分数,既激励了孩子,又保护了他们的隐私。如果家长热心参与学校活动,学生的“花园”里还会出现一些特别的奖励,比如熊猫、金丝猴等饰物。

七里河小学党总支书记王俊莉告诉记者,“七色花”评价系统的背后,其实是学校从笃行、善学、博艺、尚礼、悦读、创新、健康等七个维度,为学生搭设的形式多样的“七彩课程”,希望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七彩跑道。

“这些课程的开发主体就是学生,所有课程都由他们自主设计、组织实施,喜欢什么,自己说了算。”王俊莉介绍说,每学期学校都会推出“抢课制度”,学生会“抢”自己喜爱的课程。为丰富学生的社团生活,学校在20余个体育社团课程的基础上,还通过引进社会力量,引入了舞龙舞狮、光电射击专业团队;利用校外场馆,开设了游泳、羽毛球等运动项目等。“我们希望让学生在多元体育课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运动方式,并掌握一到两项终生受用的运动项目”,王俊莉说。

2023年12月,王俊莉成功入围第四届蔡崇信“以体树人校长计划”,是甘肃省唯一入选校长。她立刻把包括奖励校长个人的10万元,共计50万元的奖励资助,全部投入到学校以体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中,让学生运动中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她说,小学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打基础阶段,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意志品质,是学校能给孩子们一生发展的最好礼物。

据悉,为主动顺应新时代、新形势下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需要,积极探索促进国家教育宏观政策转化落地的有效策略,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从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出发,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设立了4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该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韩春勇表示,上述4个实验区代表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典型样态,与教材所已有的20个课程改革实验区一起,形成了代表我国东南西北中各地、覆盖经济发达区、欠发达区,城市、农村和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全生态。(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郜云雁 采写)

作者:郜云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