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台北小巨蛋内的一场演唱会,一首传唱度极高的金曲,却意外点燃了台湾岛内舆论的火药桶。
天王刘德华,在阔别台湾舞台十一年后重返小巨蛋,这本应是一场纯粹的音乐盛宴,却因一首歌曲,卷入了政治的旋涡。
一场音乐盛宴,为何变了味?
11月1日,受台风“康妮”的“搅局”,刘德华的台北演唱会几经波折,终于在小巨蛋拉开帷幕。十一年的等待,让歌迷的热情如同火山喷发,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一句“11年了!我想你呀”,瞬间点燃全场,尖叫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从《没有人可以像你》到《笨小孩》,一首首经典老歌,唤醒了无数人的青春记忆,全场大合唱的场面,无疑是这场演唱会最动人的时刻。
可就在这片温情脉脉的氛围中,一曲《中国人》的响起却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甚至演变成一场轩然大波。
民进党政策会执行长王义川,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刘德华演唱《中国人》的片段,并配文质疑:“这是刘德华在中国(大陆)演唱会的画面吧?非常非常中国的设计!”
王义川甚至声称自己从未听过这首歌,似乎有意将这首歌与大陆进行刻意关联,暗示刘德华在台北的演出带有政治意图。
可很快就有人提出了反驳,称《中国人》一直是刘德华演唱会的保留曲目,并非特意为台北演唱会而准备,王义川的言论是对刘德华的恶意曲解,是对一场纯粹音乐盛宴的政治化解读。
更有理性的网友指出,将一首歌曲与政治挂钩,本身就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对文化交流的阻碍。
音乐无国界,艺术应该高于政治,不应被当作政治斗争的工具。
而王义川并非个例,民进党议员王定宇也曾公开表示,刘德华的演唱会不值得一看,还将其与“统战”联系起来。
尽管台当局陆委会主委邱垂正公开表示欢迎刘德华来台开唱,但王定宇等人的言论,已经对刘德华以及这场演唱会造成了负面影响,也暴露出台湾政坛一部分人对大陆文化根深蒂固的偏见。
而跟王义川等人的狭隘想法不同,在演唱会结束之后,台湾嘉义大学的学者吴昆财公开表示:刘德华在台北高歌“我们都是中国人”…… 他是真男人,一位铁骨铮铮的中国人。
一道无形的墙,隔断的是什么?
刘德华台北演唱会事件并非孤立事件,民进党某些政客对刘德华演唱《中国人》的过度反应,暴露了他们内心的脆弱和焦虑。
他们对任何与大陆相关的文化符号都抱有极高的警惕,甚至将其视为一种威胁。
这种过度敏感和排斥并非源于对歌曲本身的理解,而是源于对两岸关系的复杂情绪。
对于某些坚持“台独”立场的政客而言,任何带有“中国”字样的表达,都可能被解读为对“台独”理念的挑战。
他们试图将刘德华与政治议题捆绑,将其塑造成一个“统战”的工具,以此来煽动民众的“反中”情绪。
长期以来,台湾的文化环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有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及本土意识的兴起。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织,使得台湾的文化认同变得复杂而多元,一部分人对中华文化抱有认同感,而另一部分人则试图构建与大陆不同的文化身份。
这种文化认同的模糊性,使得台湾社会对大陆文化的态度变得格外矛盾和纠结。这种矛盾心理,在刘德华演唱会事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如何跨越隔阂,共筑文化桥梁?
《中国人》这首歌表达的是一种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它不应该被赋予过多的政治含义。
将一首歌曲上升到政治层面,不仅是对艺术的不尊重,也会阻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流。
无论政治立场如何,都不应该否定中华文化的共同根基。否认中华文化认同,只会加剧两岸之间的隔阂,不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我们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能够容纳不同的声音,接纳不同的观点。
只有在包容和和谐的社会氛围中,文化交流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过度政治化的解读只会加剧社会的分裂和对立,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期待未来两岸能够有更多类似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消除隔阂,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和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两岸关系一定会越来越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参考资料:
海峡导报:2024-11-03:台湾学者:敢在台北高唱“我们都是中国人”,刘德华是真男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