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大家带上工具,咱们去地里收青稞。”秋末,新疆军区某团支普齐边防连迎来了庄稼收获的季节,在值班员刘开带领下,没有巡逻任务的官兵拿上了镰刀、麻袋等工具,前往距离营区1公里外的一片披上了“金黄色衣裳”的青稞地。

“我们像老兵们一样,让这片田地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站在长满金黄麦穗的青稞地里,战士肖宇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里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深处,海拔4300多米,常年干旱、多风少雨,从青稞地放眼望去,四周被光秃秃的高山环绕,一片贫瘠。

“一棵草都看不到的地方能种出青稞吗?”今年年初,刚来到支普齐边防连的肖宇星,被连队老兵带到了这里,与很多刚下连的新兵一样,他带着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听着老兵金荣讲述青稞地的由来。

10年前,支普齐边防连建连之初,这里物资匮乏、保障困难,只有一间石头搭建的小房子和几顶简易帐篷,每年超过6个月的封山期让连队建设十分缓慢,官兵们只能嚼着压缩干粮,伴着咸菜、罐头过冬,连队干部决定带领大家种青稞。

“我就不信它长不出来,跟着我一块干!”金荣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他们开垦帕里河边的平地,规划青稞田,引来河水、播下种子,日复一日地施肥、浇水……半年过后,这些承载着希望的幼苗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扎根生长,逐渐成熟。那年,官兵收获了数百斤青稞。

“我们就像生长在这里的青稞一样,无论气候多么恶劣、环境多么艰苦,都要扎根高原、顽强生长。”时至今日,每当有新兵下连时,连队都会组织官兵来到这里,有着15年兵龄的金荣,总喜欢给大家讲述这片青稞地的故事。而在离这片青稞地不远的支普齐边防连营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温暖舒适的有氧方舱、丰收的温室大棚、坚固的钢筋混凝土马圈、宽敞的柏油路、高速便捷的移动网络……官兵们从肩扛手提一砖一瓦开始, 在没有大型工程机械帮助的情况下扎钢筋、和水泥,像种青稞一样,把很多人认为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金荣说:“如今的营区,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官兵实现健康生活、快乐守防。”

“种植青稞,是支普齐边防连代代延续的传统,现在轮到我们了!”今年4月,冰雪初融、谷雨时节,肖宇星与战友们带着锹镐、耙子和青稞种子,来到了青稞地前。刚下连时,听老兵们讲述青稞地的故事后,他一直对种植青稞充满着期待。

他们拿着各自的工具,在老兵带领下各司其职,翻土、平地、开槽、播种,经过3天的努力,终于将一整片青稞地播种完成。在之后的时间里,他经常在任务之余,跟着班长前往青稞地,看看青稞的长势,给它围栅栏、浇水,还做了几个稻草人。

“青稞冒出幼苗,意味着真正的磨砺要开始了。”每经过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下哨后的肖宇星在第二天总是能看到支普齐的青稞苗依然屹立不倒,“带给我们希望”。在这样的环境下,青稞从幼苗到青禾,从翠绿到金黄,经历6个月的风沙洗礼,结出一颗颗饱满的麦粒。

跨上马背,骑着军马行进在悬崖峭壁的马道上;踏上巡逻路,在海拔5700多米的点位庄严宣誓;站在哨位,守护着眼前的边防线……1年时间里,肖宇星从一名新兵变成了一名老兵,佩戴新军衔时的他终于明白,自己正如班长说的那样,像青稞般在祖国边疆“扎根生长”。

“不管条件改善多少,支普齐的官兵从未忘记先辈们来时的路,自力更生、坚守奉献,已经深深刻进连队的灵魂。”连队干部介绍,支普齐边防连不仅坚持着种植青稞的传统,还逐渐扩大了种植面积,这不仅是为连队提供冬季的食物,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雪峰环绕的支普齐,藏语意为“在那遥远的地方”,在这里驻守的支普齐边防连是全军距离首都北京最远的连队,这里地形复杂、气候极端、巡逻任务重……

一代代支普齐边防连官兵,在边防一线战严寒、斗风雪,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克服了千难万险, 守卫着祖国的边疆,像一茬茬生长在这里的青稞那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风吹不动、雪压不垮。

太阳渐渐落山,值班员刘开带领官兵返回营区。一部分收获的青稞,将被他们加工处理成来年播撒的种子,储藏在库房中。

明年融冰化雪时,这些承载着希望的种子,又将深深埋进土地里,在支普齐冒出新芽,待到深秋十月,收获一片金黄穗浪。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