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冬日,毛主席在学完一段英语后,随着自己的英语老师章含之在院中散步,除了问一些关于英语的知识外,更多的是家长里短,据章含之回忆,毛主席的和蔼可亲让人如沐春风。

闲聊之中,毛主席突然想起什么,就问章含之:你的父亲还好吗?现在怎么样了。

章含之的父亲不是别人,正是曾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人大常委的湖南名人,也是毛主席的故交好友章士钊先生。

毛主席又想起一件陈年旧事,在1920年时,囊中羞涩的毛主席曾向章士钊先生借了两万银元,后来因为事务繁忙,这件事就被忘记了,一直到现在,也就是40年后,才想起这桩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和章士钊先生

章含之还以为毛主席是在开玩笑,表示父亲章士钊从来没有提过此事,并且认为就算真有此事,那么家父也不会向主席催债。

可毛主席却很认真,当即决定要偿还这笔时隔了四十年的债款,并特意吩咐自己的秘书,不要一次性地把钱还清,要分成十年,一年还2000元。

秘书虽然不明白毛主席的用意,但还是照做了。

当初毛主席为何要向章士钊借钱,在想起欠款后,为何不一次性还清,而是要分成十年呢?一件“还钱”小事,映射出当初革命的辛苦,也看出伟大的毛主席对待革命老人的用心良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远去北京筹措资金

1918年6月,毛主席收到来自恩师杨昌济的信件,此时的杨昌济先生刚到北京任教,在北京这段时间,他看到了蔡元培、李石曾等人筹措经费,让一些优秀青年得以去法国留学。

杨昌济觉得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国内的资源有限,何不向外发展,在学习了外国先进的知识后,回国后必定大有作为,于是他将这件事告诉了毛主席。

毛主席也认为此事可成,于是从小到大没有离开湖南的他,人生第一次离开湖南,终点站北京,目的则是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可以出国留学。

其实关于让学生赴法学习这件事,早在1912年便已经出现,作为最早的进步人士,李石曾、吴玉章等人早早地就意识到,要想革命成功,教育不可忽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玉章

既然外国的思想流入不到中国,那么就让学生去外国学习,最后将这些宝贵的知识传播到中国当中,这种方式虽然麻烦,但却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北京留法俭学会的建立初衷便是如此,让更多的先进人士去外国学习,回来再将知识传播。

只可惜赴法俭学行动在坚持了三年后,因为袁世凯窃取民国政权,而宣布暂时停止,作为这场行动的发起人,李石曾、蔡元培等人不得不远离国内,前往国外。

再好的诉说,也不如言传身教,蔡元培等人逃到法国后生活了一段时间,被这里的先进知识深深吸引,心中更加注定了当初的想法,要想人民强大,必须要有新思想流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元培

袁世凯倒台后,曾经不得不逃往国外的进步人士再度归来,这段时间的经历,让他们在筹措经费上更加卖力,只希望能尽可能的多送去一个人,那样就多一份希望。

五四运动过后,由于赴法俭学和五四思想极其相似,于是更多的爱国青年纷纷表示要加入其中,学习新知识,来改变这个旧社会。

在这批爱国热潮下,一批批年轻人才被送到外国,虽然条件艰苦,在法国依旧需要勤工俭学才能维持学费,但报名的人依旧前仆后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也正是这场轰轰烈烈的赴法俭学运动,为日后的新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陈毅等等,都是未来的国家之栋梁,民族的希望。

奈何人无完人,事无完美,愈发高涨的爱国情绪是好事,想要去法国留学回来报效祖国的人也有很多,但这时候,一个巨大的问题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筹措经费,毛主席囊中羞涩

纵然赴法俭学运动仅仅是筹备远去法国的资金,起初因为人数不多,所以还能支撑,可后来随着人数渐长,赴法俭学会的资金就受到了很大限制。

当时作为新民学会成员的毛主席刚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新民学会创建的目的也是学习先进知识,改变旧社会,与赴法俭学运动不谋而合,于是便有了前面杨昌济先生给毛主席的那一封信。

收到这封信件后,毛主席立即动身前往北京,因为他明白,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他此行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湖南优秀人才,可以前去法国进修。

在来到北京后,毛主席便致力于为赴法俭学的学生筹措费用,当时每个人在五六百元,放到现在不值一提,但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巨款。

毛主席所在的新民学会,每年的会员费用只有一元,且内部会员不足百人,就算调动了会员费,但还是差了一大笔,于是毛主席等人便多地奔波筹措资金,而这些资金往往是他人的资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毛主席的走动下,远去法国学习的湘籍学生多达300余人,就算是放在全国,这个数目也不算小,而这一切与毛主席的奔波是分不开的,也正因为有毛主席在,才有了如蔡和森、蔡畅、葛健豪等人可以安然进入法国,并学成归来。

这些远赴法国的进步青年并没有闲着,进入法国后一边学习知识,一边勤工俭学,并利用闲暇时间翻译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翻译完后运送回中国复印,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人员越来越多,毛主席有些力不从心,就算可以筹措资金,但因为各方面支出,所以总是不够,毛主席等人都在想:如果这时候有人愿意借出一大笔钱就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章士钊仗义出手,借出两万银元

1920年,毛主席前往上海,为新民会即将远赴法国的会员送行,在前往上海途中,还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情:

毛主席当时身无分文,手中的钱远远不够买到上海的车票,还是在友人的捐助下,才得以买下前往上海的车票,结果在下车后,自己仅有的行李:一双鞋,也被小偷给偷走了。

身无分文的毛主席还是参加了欢送会,不过在送走会员后,他的心情一直很惆怅,除了故友离别外,更多的是为资金发愁。

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毛主席当时的状况便是如此,没有足够的资金,就是连湖南都回不去。

这时候毛主席想到了滞留在上海的章士钊先生,除了两人是老乡外,还有一个毛主席选择拜访章士钊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章士钊先生

早在数月前,毛主席的老师杨昌济便在医院用重病之躯写下一封举荐信,向身在上海的章士钊举荐自己的学生,即毛主席等人,杨昌济认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革命的未来。

这也是为何毛主席会在走投无路下选择投奔章士钊的原因,在听到毛主席的来意后,章士钊并没有推脱,在他眼中革命大于一切,当即便开始为筹钱做准备。

在当时,章士钊先生要比毛主席出名,于是在他的牵头下,上海地区的进步人士纷纷捐款,最终得到两万银元,而在得到这些钱后,章士钊并没有留下一点,而是全部交由毛主席。

这笔钱对于毛主席来讲完全就是及时雨,凭借着这笔钱,毛主席终于解了燃眉之急,可以让更多的进步人士前往法国,并大力发展新民会的其他事物。

此后,日渐忙碌的毛主席忘记了此事,而章士钊也明白这笔钱的走向,所以一直没有过问,更不用说追债,最终导致这件事一直过了四十年才被记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章士钊:不算借,不用还

时间转眼就到了1963年,在革命人士的前仆后继下,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国家已经走向强大,曾经那个筹不到资金的人,现在也成为了主席。

如今物是人非,但毛主席并没有忘掉这份情义,时隔四十多年,毛主席将2000元交给秘书,交代秘书一定要亲手将这笔钱交到章士钊手中。

谁知第二天,章士钊的养女章含之便将这笔钱原封不动地带了回来,并传来了养父的话:

当年那些钱都是募捐来的,不算借,也不用还。

谁知毛主席的态度更加的“强硬”:

你就告诉他,我毛泽东说的,欠的账是无论如何要还的,这个钱是从我的稿酬中付的。

这次过后,章士钊便接下了这笔钱,此后每年,毛主席都会想起此事并吩咐秘书将钱送过去,一年都没有忘记,一直持续了十年。

虽说当时国家并不算太富裕,但20000元钱也并不算是什么大数目,为什么一定要多此一举,要分十年还清呢?其实这里面另有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分十年还完?

关于毛主席为何要特意嘱咐说是稿费,因为章士钊虽然手中没有多少存钱,但喜欢管闲事,凡是找他帮忙的,有利于革命的事情,他都会帮忙,因此不少人受到他的恩惠。

就连给毛主席写信,也都不是私事,都是替人解决问题的事情,如果政府不好解决,那么往往都是章士钊先生自己掏钱解决,这么一来二去的,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贫困了。

但如果直接提出补助的话,章士钊往往拒绝,他认为自己不能拖组织的后腿,因此一提到补助,章士钊都会急眼,深知他脾气的毛主席为了将这笔钱送到他手中也是费劲了心思。

只能说成是自己的稿费,章士钊这也愿意收下,不得不说章士钊先生真是一位有原则的革命人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年后,秘书以为主席只是单纯地“还钱”,也就没有再跟章士钊送钱,等主席偶然间得知后,才深感歉意,表示章士钊先生对于党的恩情,哪里是这两万块钱就能说得清的。

至于为什么要分十年,就是为了防止章士钊拿到钱后,立即就去帮忙了,这才想出这么一个对策,最起码可以保证章士钊晚年的生活。

对此,毛主席还表示:

他老人家给我们共产党的帮助,哪里是我能用人民币偿还的呢?

随后毛主席再次吩咐秘书,让他告诉章士钊,两万块钱是还完了,但这四十年的利息还没有算,从今天开始,给他的钱就算是这四十年的利息,让他务必收下。

而这也仅仅是毛主席对章士钊的说辞,实际上呢,毛主席对秘书说,只要章士钊先生健在,这个钱就要一直送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为了将钱送到章士钊手上,也真是煞费苦心,甚至最终还是以“善意的谎言”来让其收下,真是有趣的故事。

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资料来源:《毛泽东“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