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

朱英伟正在收拾办公桌准备下班,突然接到一通陌生来电。"喂,请问是朱英伟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女声,沙哑中带着几分虚弱。

朱英伟愣了一下,"我是,你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刘晓秋。"这个许久未闻的名字像一道闪电击中了他,让他瞬间僵在原地。"英伟,这些年你还好吗?"刘晓秋的声音有些哽咽。

朱英伟握着话筒的手微微发抖,脑海中浮现出34年前那个穿着蓝布衫、扎着两条麻花辫的姑娘。"晓秋......这么多年,你去哪里了?"他努力压抑着内心的激动。

"英伟,我......我得了癌症晚期,医生说我可能撑不过这个冬天了。"刘晓秋的话让朱英伟心头一震。"我有件事必须告诉你,我们......我们有个儿子。"

"什么?"朱英伟猛地站起来,差点打翻了桌上的水杯。办公室里其他同事纷纷望向他。

"他叫小峰,今年34岁了。这些年我一直没敢告诉你,也没让他知道你的存在。但现在......"刘晓秋的声音越来越微弱,"我想请你照顾他……"

"英伟,你还在听吗?"刘晓秋轻声问道。

"在,我在。"朱英伟深吸一口气,"晓秋,你在哪家医院?我这就去看你。"他的声音有些颤抖,但语气坚定。

"西京医院。英伟,这些年我很抱歉......"电话那头传来一阵剧烈的咳嗽声。

朱英伟急忙说道:"你别说了,好好休息,我马上就来。"挂掉电话,他呆坐在椅子上,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内心翻江倒海。34年了,曾经最深爱的人不仅重新出现在他的生命里,还带来了一个天大的秘密——他有个素未谋面的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9年的夏天,天还没亮,米脂县刘家坝生产队的大院里就热闹起来。十几个知青背着行李,跟着队长向分配好的窑洞走去。十九岁的朱英伟跟在队伍最后,小心翼翼地打量着这个将要生活几年的地方。

"同志们,这段时间大家先适应适应。"刘队长操着浓重的陕北口音说道,"有啥困难就说,咱生产队会帮忙解决的。"朱英伟看着眼前这位皮肤黝黑、身材魁梧的中年人,勉强挤出一丝微笑。

2

安顿下来后,朱英伟和其他知青开始了艰苦的农村生活。第一次参加劳动,他就在地里摔了个跟头。握着锄头的手磨出了血泡,晚上疼得难以入睡。白天顶着烈日干活,晚上还要自己生火做饭。城里来的知青们个个笨手笨脚,常常煮出一锅糊得不成样子的饭菜。

"这是我爹让我给你们送来的咸菜。"一天傍晚,一个清脆的声音从窑洞门口传来。朱英伟抬头,看见一个扎着两条麻花辫的姑娘,手里提着一个破旧的搪瓷盆。阳光从她身后斜射进来,给她清秀的轮廓镀上了一层金边。这就是他后来魂牵梦萦的刘晓秋,是他命运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有时他会在深夜默默流泪,想念上海的父母和那个熟悉的家。但白天,他又不得不打起精神,继续面对新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知青,你小子进步很快嘛!"刘队长经常这样夸他。这些简单的鼓励,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一个周末的下午,朱英伟正在窑洞前的空地上劈柴,刘晓秋又来了。这次她不仅带来了腌制好的咸菜,还拿来一本破旧的《农家实用菜谱》。

"我看你们总是煮不好饭,这本书应该能帮上忙。"她笑着说,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朱英伟接过书的时候,不经意间碰到了她的手指,心里突然漾起一丝异样的感觉。

渐渐地,刘晓秋来得越来越勤。有时是送些自家种的新鲜蔬菜,有时是帮忙整理窑洞,但更多时候只是坐在院子里,跟知青们聊天。朱英伟发现,在所有知青中,她似乎最爱跟他说话。每当他讲起上海的故事,她都会全神贯注地听着,黑亮的眼睛里满是向往。

"英伟哥,你说上海真的有那么高的楼房吗?"

其他知青都看出了些端倪,经常打趣朱英伟。"英伟,队长家的闺女对你可真好啊!"小李总是意味深长地说。每当这时,朱英伟就会假装没听见,低头继续干活,但藏不住的笑意却出卖了他的心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秋天的晚上,明月高挂,清风徐来。朱英伟和刘晓秋在村口的小溪边散步,月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刘晓秋侧身望着水面,轻声说道:“英伟,你说,咱们能不能一起走出这片黄土高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晓秋,我愿意带你去上海,带你看一看那里的繁华。”

他的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刘晓秋心中一直锁着的梦想。

3

他们开始秘密约会,逃离日常的繁忙与压力。“晓秋,你知道吗?我从未如此渴望与你分享每一个瞬间。”刘晓秋脸颊微微泛红,低下头,轻声回应:“我也是,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