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0年七月鄱阳湖之战一触即发,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上布阵,准备迎敌;但朱元璋的士兵发现一个问题:陈友谅的战船实在是太大,船上巡逻的士兵都要骑马;而朱元璋的船呢?跟陈友谅的战舰相比,就是一艘艘小渔船。
而且陈友谅号称60万大军,而朱元璋只有20万,单单人数上就是3:1。再加上陈友谅有如此可怕的舰队,这仗要怎么打?
朱元璋一番深思熟虑后找到陈友谅的弱点:战舰虽然大,但就因为大所以很笨重;朱元璋的战船确实小,但是小代表着灵活;可以利用陈友谅战船的这一弱势,各个击破。
确定好战术,接下来便是确定谁带这个头去打?
第一个站出来的就是朱元璋麾下第一大将—徐达。徐达并非是一个只会逞匹夫之勇之人,而是在分析敌我优劣势后,打算将他的船只列为小队,带着箭弩跟火枪;若距离敌人比较近,便直接射击;若是能爬上敌船,便短兵相接。
朱元璋同意徐达的策略,徐达同常遇春等人确定好详细行动方案后,第二天便行动了。
徐达率先向陈友谅发起突袭,这确实让陈友谅有些懵,应该说有些意外,便赶紧派巨舰迎敌;徐达按照既定战术将船队突分为十一队,从各个方向围攻巨舰。正如朱元璋所说,巨舰很不灵活,很快便被徐达打败,俘虏一千多人。
陈友谅一番分析后,直接派十几艘巨舰群攻徐达,徐达见“大事不妙”赶紧撤退,陈友谅直接追了上去。但陈友谅忘了“事出反常必有诈”,这是徐达提前设计好的一个圈套,就等着陈友谅上钩。
估计是刘基提前做了天气预报,风向突然转向成了逆风。提前等候的余通海即刻下令炮轰陈友谅舰队,陈友谅这些前锋舰队几乎是全军覆没。
第一局:朱元璋胜。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陈友谅毕竟富裕,即便是损失那些舰船对于他来说影响也不是很大。陈友谅及时调整对策,用巨舰上炮火猛攻徐达,徐达俘获的战舰被毁不得不放弃。而且在陈友谅不断地攻击下,朱元璋的船队损失惨重。
对于朱元璋而言,这仅仅是噩梦的开始。
陈友谅麾下最值得信任的一员虎将张定边,此人不仅骁勇善战,而且跟刘基一样懂得天文地理、易经算卦,他跟陈友谅是生死兄弟。没想到张定边在双方僵持状态时,直接率三艘舰船一刻不停地直接朝朱元璋而去。
因朱元璋的船队都没有料到张定边会有这么一出,全都没提防,前锋船队都败退到了一边。张定边什么都不管,直奔朱元璋而去。这时将士们才反应过来:张定边的目标是“擒贼先擒王”。赶紧组织自己的舰船围攻张定边,没想到张定边毫不畏惧,孤军奋战,先后将朱元璋麾下大将韩城、宋贵等人斩杀,将朱元璋的船队直接一分为二。
朱元璋也有些慌了手脚,赶紧让手下人将船只开走,但是因为转舵太着急,导致朱元璋的战船直接搁浅。在大家都急得团团转时,距离朱元璋最近的常遇春告诉身边的将士们:“大家不要慌张,赶紧告诉我哪个人是张定边?”
其中有一个士兵告诉常遇春指挥舰船的人便是张定边,常遇春直接射箭,并且射中了。张定边被射中后无法继续指挥,舰船便退走了;如此常遇春真的算是朱元璋的救命恩人。
可以说张定边潇洒地当了一回赵子龙,但他忘了朱元璋并非曹操。
此战结束后,陈友谅决定改变策略:学曹操当年的“昏招”,将所有的战船都用铁索给捆绑了起来。我想陈友谅必定是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或者是没看完。
陈友谅所有的舰船连在一起,确实看上去声势浩大,毕竟绵延了十多里地。
一开始陈友谅确实占到了便宜,朱元璋丝毫没有占到便宜。眼瞧着实在是形势不好,朱元璋便下令“后退者斩!”但即便是如此,朱元璋仍旧是处于败势,若是如此下去,全军崩溃便是时间的问题。
没想到如此关键时刻,朱元璋麾下大将丁普郎挽救了败势。丁普郎也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投靠的朱元璋,原先是徐寿辉(陈友谅昔日的上司,被陈友谅杀死后取代其位置)麾下四大金刚之一,与赵普胜是拜把子兄弟。陈友谅将赵普胜杀死,丁普朗一直想替自己的兄弟报仇。
如今陈友谅就在眼前,丁普郎自然不会放过。丁普郎率领自己的战舰直接冲向敌军阵营,在朱元璋快要支撑不住时,鼓舞了士气。不过丁普郎虽勇猛但不会运用战术,据说他在死的时候头已经掉了,但是手里还拿着武器屹立不倒。
但不管怎么睡丁普郎确实给了朱元璋坚持下去得以永琪,随后朱元璋让人将起跳战船上装满火药,然后给稻草人穿好盔甲,在东北风起时,直接让火船出发。很快,陈友谅的舰船陷入一片火海中。
损失惨重的陈友谅便决定直接杀掉朱元璋,而且他得知朱元璋的舰船是白色的。没想到的是一晚上过后,朱元璋舰队中很多条船都被刷成了白色。还没等陈友谅回过神来,朱元璋已经发妻了总攻,陈友谅支撑不住全面败退。
陈友谅下的一道命令直接缩短了他的寿命“朱元璋的将士只要是抓到全部处决”,而朱元璋的命令是“善待陈友谅军的俘虏”;将士们纷纷对陈友谅不满,逃亡了很多。
在陈友谅决定逃走的时候,被一只冷箭射穿了头颅;历经三十六天的鄱阳湖之战终于结束。朱元璋以少胜多,打了一场大胜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