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TOP小编获悉,石正丽已加盟广州实验室,任研究员。
首次提出人工设计冠状病毒受体
2024年10月30日,武汉大学严欢教授,武汉病毒所/广州实验室石正丽研究员以及华盛顿大学David Veesler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在线发表了题为“Design of customized coronavirus receptors”的研究论文。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刘鹏、硕士生黄美玲,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博士后郭华,华盛顿大学Matthew McCallum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武汉大学为本文的第一完成单位。
科研团队首次提出“定制化病毒受体(CVR)”的概念,旨在不依赖天然受体的条件下构建易感细胞模型。受体识别是病毒感染与传播过程中的关键事件。细胞上的受体分子既是理解病毒入侵机制的核心线索,也是构建感染模型、推动机制研究和药物研发的基础。然而,天然受体鉴定工作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与滞后性,有些重要病毒的受体鉴定几十年未有突破,严重阻碍了相关病毒学研究的深入推进。面对这一挑战,严欢团队另辟蹊径地提出了“设计人工病毒受体”的新设想,采取类似于“乐高积木”的模块化设计思路,将完整的受体分解为“病毒结合域(VBD)”与“人工受体框架(ARS)”两部分分别进行设计与优化,最终通过分子嫁接获得定制化病毒受体(Customized coronavirusreceptors,CVR)。
人工病毒受体的设计思路
科研团队从ACE2受体出发,以新冠病毒为研究模型,深入分析了影响受体功能性的关键因素,开发了一套适用于冠状病毒的人工受体模块化设计方案,并与David Veesler团队合作通过结构生物学手段进一步揭示了人工受体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利用人工受体技术,严欢团队为来自6个不同亚属的12种冠状病毒设计了具有功能性的CVR。通过与石正丽团队合作,CVR感染模型成功实现了HKU5等冠状病毒的分离培养。通过为一些受体未明且缺乏感染模型的病毒设计人工受体,有望突破病毒学研究瓶颈,促进相关病毒感染致病机制的基础研究以及疫苗与抗病毒药物的开发。
人工病毒受体的科学与应用价值
石正丽简介
石正丽,现任广州实验室研究员。
1987年获武汉大学遗传专业学士学位,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病毒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法国蒙彼利埃第二大学(Montpellier University II)病毒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新发传染病病原学研究,主要开展蝙蝠等野生动物新病毒发现与鉴定、生物学特征、病毒跨种感染机理和传播规律等研究。在蝙蝠冠状病毒的分布和遗传进化、SARS病毒溯源、新冠肺炎病原鉴定和溯源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先后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引逾31000余次,通讯作者单篇最高引用次数1.2万余次。曾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7年,第一完成人)和二等奖(2003年,第一完成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8年,第一完成人)、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第二完成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 和“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2019年当选为美国微生物科学院fellow。
编辑、审核: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TOP大学来了”综合自“ 广州实验室、武汉大学”,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