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元帅是我国有名的“军神”,他在军事、政治以及教育领域的造诣都无可替代。
而他也曾培养出五员虎将,个个都是军事奇才。他们之中,有三个副国级,两个正国级,还有一个成为了国防部长。
这五位虎将究竟是谁?他们又有什么样的本领?
最能“成事”的将军
刘伯承手下的第一位虎将就是李德生。
他出生于河南新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身上有着独属于庄稼汉的憨厚和朴实,从小吃苦耐劳,踏实能干。
从六岁起,他就开始在地主家做苦工,饱受欺压和折磨。即使生活艰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奋斗的信心。
革命的热潮传播到他的家乡后,他毅然地砍断了旧社会在他身上施加的锁链,投入到了革命之中。
在参加红四军后,他从一名基层士兵迅速成长为一名排长。
他的职位之所以能如此之快得到晋升,除了他本人的努力外,也离不开徐向前军长的教导。
“徐帅手下出猛将”并不是一句空话,他教育出来的,都是像许世友、韩先楚这样威名赫赫的勇士。
李德生也不例外。
在“五次反围攻”战斗中,他每次都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勇猛杀敌。也是在这个时期,他的军事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在战场上光靠“猛”是不行的,更重要的还是要有“谋”。
李德生便多次提起过,他的战术思想,是在跟随刘伯承元帅时形成的。
抗战开始后,他被调到129师担任排长,多次受刘帅重用。
刘帅倡导“治军必治校”,因此在艰苦的抗日根据地,他依旧坚持创办随营军校,大大提高了各级干部的指挥水平。
在攻打马坊据点时,李德生仅用了一个排的兵力,对敌人进行声东击西,围点打援。
最后,敌军两百多人全军覆灭,我军不仅收获了无数枪支弹药,李德生还亲自抓住了日军高级长官铃木。
刘伯承也赞扬道:“李德生真能成事!他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得惟妙惟肖,这是一场典型的歼灭战!”
解放战争开始后,他还参加了上党战役以及兰封战役,每次都担任前卫工作,为大部队冲锋陷阵。
在刘邓挺进大别山时,他更是随王近山担任退敌任务,以几万兵力阻挡住了敌军30万大军,为大部队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授予少将军衔,曾担任过安徽军区司令、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以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好玩”将军
刘伯承手下的第二位虎将就是秦基伟。
他出生在湖北黄安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中,从小活泼好动,性格跳脱。父母省吃俭用想送他去学堂,但他不爱读书,就喜欢跟着隔壁的镖师练功夫。
黄麻起义爆发后,他拿着一把砍刀就参加了农民队伍。
最后,刀被敌人打掉了,队伍也被打散了,但秦基伟不但没有气馁,心中反而被激起了一股不服输的斗志。
之后,他正式参加红军,开始没日没夜地训练、学习。在一次战斗中,他仅凭一根梭标,就打死了郭汝栋部二十个精兵。
由于作战勇猛,他也开始受到上级重用。
抗日战争开始后,他担任129师独立支队司令员,受刘伯承指挥。
当时129师个个都是能打胜仗的骁将,例如王近山、皮定均以及秦基伟,但他们的性子也是一样的活跃,这让刘帅感到非常头疼。
有一次,秦基伟见部队缴获了一辆日军汽车,立即坐到驾驶座上,说要“试试手感”。
结果毫无驾驶经验的他直接连人带车开进了沟里,刘帅得知此事后非常恼火,在开会时还点名批评了他。
所幸,在刘帅的谆谆教诲下,秦基伟成长为了一名成熟稳重的领导。
1952年,美军趁着谈判的间隙,发动了上甘岭战役。当时秦基伟任职十五军军长,而他的政委刚好回国参加国庆典礼了。
敌人这一仗打得出其不意,危难关头,秦基伟担负起军政两个重任,一边安定军心,一边有条不紊地指挥部队进行还击。
在他的坚守下,敌人偷袭我军的阴谋始终未能得逞,上甘岭这个重要阵地也被成功守住。
由于功勋卓著,他被授予中将军衔,先后任职了昆明军区副司令、北京军区司令等职。
1988年,他任职国防部部长,并被授予上将军衔。
“钢炮”将军
刘伯承手下的第三位虎将就是陈锡联。
他出生在湖北一个贫苦家庭,由于长年的战乱,家中时常颗粒无收,他从小就吃不饱饭。
为了能让儿子有条活路,母亲忍痛将他送到部队当兵。
当时红军减员严重,陈锡联第一天入伍,第二天就参加了战斗。由于不会打仗,他就只能跟在班长孙玉清后面躲避敌人的炮弹。
上级见他这么大块头,胆子却这么小,时常批评他。
后来,在孙玉清同志的亲身教导下,陈锡联慢慢适应了战场生活。
在鄂豫皖根据地反围攻战斗中,他曾带着一个班,歼灭了敌人一个营,顺利地保护了部队的大后方。
战斗结束后,上级还特意点名表扬了他:“以后不能叫你‘小胖’了,应该叫你‘小钢炮’!”
全国抗战开始后,他被任命为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
日军逼近山西后,阎锡山部队节节败退。
为了协助国民党大部队守住中原要地太原,刘伯承命陈锡联炸毁阳明堡日军机场,减弱敌人空中的支援力量。
接到任务的当天晚上,陈锡联便以迅雷之势,袭击了敌人的机场,炸毁敌机二十多架,有效缓解了前方战场的压力。
解放战争开始后,为打开豫北战场,他带领战士将敌人引入陷阱,并将其全歼,创下了以劣势装备歼灭一个机械化旅的范例。
之后,他又协同杜义德的部队,攻克了汤阴,抓住了国民党高级将领孙殿英。
在半生的战斗中,陈锡联的军功无数,在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肩负重任。
后来,他成为开国上将,曾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北京军区司令以及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
“忠义”将军
刘伯承的第四位虎将就是杨勇。
他出生于湖南浏阳,父亲是清朝有名的形意拳大师。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就有着一身好武艺。
有趣的是,许世友将军得知他从小习武后,每次见面都要拉着他“比试”一番。
或许都是出生于武术世家,杨勇身上也有着像许世友一样的豪勇。
他从小跟随父亲走南闯北,深刻地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
从十四岁起,他便加入了革命队伍,曾参与过攻打长沙、中央红军“五次反围攻”战斗以及万里长征。
在抢渡金沙江时,他一马当先,顶着敌人猛烈的炮火渡过了奔腾的江水,又经过一番浴血奋战后抢占对岸,顺利地保护了大部队过江。
抗日战争开始后,他临危受命,深入敌后,在鲁西开辟抗日根据地。
日军实行的一系列政策,让我军遭到了重创,部队也由之前的几百人锐减到几十人。
在这种险境下,杨勇始终没有放弃战斗的信心,坚持与群众站在一起,与敌人进行着艰苦的抗争。
在他的努力下,鲁西地区也成为当时中原大地上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开始后,他被任命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受刘伯承指挥。
在刘帅的指导下,杨勇的军事才能被发挥到极致,在淮海战役中,他率部歼灭敌人一个整编师。
在双堆集战役中,他与敌人鏖战九个昼夜,歼灭敌人1.6万人,为最后的胜利赢得了先决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授予上将军衔,先后任职中央军委常委以及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开心果”将军
刘伯承手下的最后一员猛将就是陈赓。
这位将军家喻户晓,从革命时期一直到建国,他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对国家的功绩更是不可估量。
他出生在湖南湘乡的一个富户中,从小思想先进,因为不能接受父母的包办婚姻,他毅然离开家乡,踏上了革命之路。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他考入了黄埔军校,由于军事能力极强,他与蒋先云、贺衷寒并称“黄埔三杰”。
在北伐战争中,他于危难之际救过老蒋一命,之后便深受他的赏识。
大革命失败后,他不顾敌人的威逼利诱,毅然离开国民党。由于人缘颇好,他几次被老蒋抓住,又几次被国民党的旧友解救。
回归部队后,他来到129师担任386旅旅长。他与刘帅亦师亦友,在战场上,他们是默契合作的战友,在私下,他们又是志同道合的好友。
在两人的配合下,日军在华北平原寸步难行,多次遭受重创。日军因为十分痛恨陈赓的部队,甚至在坦克上写上了“专打368旅”的标识。
后来,他又担任太岳军区司令员,一边阻击日军,一边反击陈长捷部队。
在刘邓挺进大别山时,他与粟裕作为左右护法,歼灭了白崇禧一部,保证了刘邓大军行动的顺利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授予大将军衔,任职过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重要职务。
在艰苦的战斗年代,国家的将才层出不穷,他们为了国家的危亡,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从此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这些开国功勋值得我们尊敬,而那些早早牺牲在战场上的无名英雄,同样值得我们怀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