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乡村地名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拥有一段独特的故事。这些地名既是地理位置的标识,也是承载着丰富地域文化内涵的“名片”,更是看得见的乡愁记忆。
今年以来,渝北区茨竹镇以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为抓手,进一步挖掘地名文化内涵,发挥地名的地理标识功能,推动地名标识品牌建设。截至目前,全镇已为金银村、大面坡村、放牛坪村等村落的三十余个特色院落树立地名标志牌,并在“乡村著名行动”等数字信息平台上实时更新村落地名信息,进一步保护和传承乡村地名文化,留住乡愁记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介绍哪一个乡村地名吧。
在茨竹镇西南部,有一片万亩梨园。每到秋天,金黄的硕果点缀在满山的碧绿之间,美不胜收。这就是重庆市目前最大的梨园基地——放牛坪村。
地理上,放牛坪村位于渝北区北部,茨竹镇西南部,东临川渝高竹新区,北接华蓥山佛教圣地,西靠偏岩古镇和金刀峡风景区,南靠南天门森林公园,村域面积8.99平方公里。
历史上,放牛坪村的名字来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据传说天宫犀牛精私自下界,藏身在牛栏洞中,二郎神奉旨捉拿,在当地一对善良的农家夫妇帮助下,收服了法力高强的犀牛精。出于感恩,二郎神答应农家的两个要求:一是让没儿没女的农家有了儿女,且儿孙满堂,幸福昌盛。二是此地缺水,留犀牛精在牛栏洞内喷吐清泉,滋养这方土地的子民。乡众为感神灵庇护,集善款在此修建犀牛阁和望牛亭,此地遂名放牛坪。村内还有“牛黄屋基”“牛滚凼”“牛吃水”等跟牛有关的小地名。
产业上,放牛坪村靠梨园走上乡村振兴路。上世纪80年代,在放牛坪村流传着一句童谣,“有女不嫁放牛坪,山穷水恶路不平,每天只想三顿饭,肩挑背磨累死人。”由于放牛坪村山高坡陡、社队分散,农田面积有限,单靠种庄稼,农民难以脱贫。放牛坪村原党支部书记陈安阔,看着这一片荒山,脑海里冒出了一个念头,想种果树挣点油盐钱。他请来西南农学院专家进山考察,确定了种梨树的规划,这个规划得到了村委会的一致赞成。说干就干,大家兵分三路,一边发动党员干部挨家挨户讲道理、摆事实,让群众认清开荒建园是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一边赴外地请农科技术专家,给村指明发展方向,一边到区争取支持。1986年冬天,1000多村民齐聚放牛坪,开荒山建果园。
经过一代又一代放牛坪人的接续奋斗,充分发挥放牛坪村一脉相承的“三牛精神”,做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创新发展的“拓荒牛”,艰苦奋斗的“老黄牛”,通过以旅游开发为重点,打造梨子种植、加工特色产业,开发了梨、梨膏等“地名+”特色农业产品,现在放牛坪梨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图为渝北区茨竹镇放牛坪特色农产品)
如今的放牛坪村早已旧貌焕新颜,先后获得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美丽田园、全国文明村、重庆市乡村文明旅游示范村、重庆市生态卫生村、3A级景区村庄等荣誉。村里兴建了放牛坪村文化馆、村情村史馆等设施,为精神文化宣传提供了新的阵地。
下一步,茨竹镇将继续深化“乡村著名行动”,探索文化寻根之旅,让更多的人了解茨竹,来到茨竹,爱上茨竹。共同见证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地名文化魅力。
(图为渝北区茨竹镇放牛坪梨: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通讯员 熊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