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敢对中国动武!”在生命的最后10个小时,林俊德院士带着氧气面罩、拖着虚弱的身躯,仍执意工作着,只为兑现这句承诺。
他用自己的一生,为国家的国防事业铸就了坚实的盾牌,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1938年,林俊德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市的一个偏僻乡村里,小时候家里一贫如洗,没办法,他只能在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后来靠着政府的资助,读完中学和大学。
在大学里,他显得格格不入,因为他穷到只能打赤脚上课,但这些困难并没有打倒他,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要努力学习的决心。
1955 年,他考入浙江大学机械系,通过助学贷款、助学金等资助方式完成学业。
1960 年,大学毕业的林俊德,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某研究所工作,在集训期间,每人可以报销一次探家的车费,而林俊德此时已经有5年没回过家了。
有人问他为何不回去,他说自己也想念家人,但是国家给予了他读书的机会,他现在要报答国家,国家现在的经济不允许多花一分钱,他舍不得国家再为他花这笔钱。
如果他不花这笔钱,这笔钱国家就可以花在更值得的事上。
所以,他自愿放弃了这次的回家探望家人的机会,但领导却跟他说:回去看看家人,未来我们很少机会见他们了!
在领导的半劝说半命令下,他才回了一次家。而在这次之后,他就跟着团队,前往新疆马兰罗布泊,一呆就是一辈子。
1963 年,我国首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全面展开,25 岁的他,负责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压力自记仪的任务。
他带着一帮和自己一样年轻的科技人员,扎根大漠,从零开始,开展了艰苦的技术攻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林俊德负责研制的压力自记仪,准确测量到了核爆炸冲击波的参数,为我国首次核试验留下重要数据。
之后,从原子弹到氢弹,从大气层到地下,他带领团队研制出系列测量系统,在我国历次的核试验中,得以成功运用。
2012年5月4日,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从确诊到去世的 27 天时间里,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坚持在电脑前工作。
在他的电脑里,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藏在几万个文件夹中,生命垂危之际,9次搀扶着下床,整理国家机密文件,他反复跟主治医师说要从重症病房转到普通病房:
“我还有一个课题没做完,你一定要让我出去,我在这里什么也做不成”。
家人看着他如此坚持,既心疼又无奈,但同时心中又满是敬佩,最后只能默默地支持着他,帮他拿文件、递东西,眼里满是心疼和不舍。
林俊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心系工作,他唯一的遗憾就是病情急转直下太快,没有把手头所有的事情交代完,但他也感到无比的荣幸,他说:
“咱们国家进行这么一个伟大的事业,自己有幸在这个工作中作点自己微薄的贡献,还是觉得非常荣幸,这辈子也够了。”
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林俊德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骨灰被埋葬在新疆马兰,与战友一起永远守护着他们曾经战斗了一辈子的地方。
在那里,林俊德院士隐姓埋名52年,坚守罗布泊,参与了中国全部45次核试验。因此,他有底气说:“没人敢对中国动武!”
他参与了我国核武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整个发展历程,拥有核武器,就拥有了强大的战略威慑能力,其他国家想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都得三思再三思。
林俊德院士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精神,什么是无私的奉献精神,现在的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但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多变,我们手里得有武器,才能有安全感。
林俊德院士,他是大漠中的英雄,是祖国的脊梁,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还有无数个像林俊德一样的国之脊梁,用自己的智慧、汗水和奉献,为中国的崛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中国才靠实力,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也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硬气。
他们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为了国家的事业,默默无闻,不求名不求利,将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国家。
这种舍身忘我的深明大义,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缅怀。他们是国家的英雄,是我们民族的榜样,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