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文源于:桂平·卫远标《布山之桂平谈古论今》,节选

布山在哪里,这个话题,在学术界,民间都争论了一百余年,历史存留下来的明清古籍,引用都各有说法,出现频率最高的,具体说布山县郡治在今天贵港城边,今天桂平西南五十里,新德古 城村;今天桂平三角嘴。

反正,围绕着贵港的文物,桂平的相关的史籍,“布山在哪里”的观点真是各有各的理,莫说一是,网上有很多讨论,就不多说了。

但得说一说的是,不管秦汉布山县在哪,什么时候设置的,是秦置布山,南越置布山,还是汉置布山,那“布山”这个名字,肯定是真实的。

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呢?是如何命名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普遍认为,布山的“布”,是由秦汉时期,岭南的原住民骆越,西瓯的语言音译而来(桂平本地历史中,一般称作狼,猺,方便描述,本文用瑶壮族先民代,不特指现在的壮族)。

在古语中,“布”有几种解释,

一是指有“泉水”,布山,即是有泉水的山,此“布”由“濮泉”的“濮”演变而来;

二是指有“人”,布山,即是有人的山;

三是指有智慧的人,布山,即是有智慧人住的地方,如壮族文化中的“布洛陀”,是壮民族开天辟地、无所不能的创世始祖。“布”是指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

不管是哪种说法,布山的意思,就是秦军南征岭南,到了这个地方,和当地土著交流,打仗时,听到当地土著口音中,“布”的发音最多,最频,所以就把这叫做布山了。

那符合这些条件的三个地方,贵港的贵城遗址,桂平西南五十里,蒙圩新德古城村,桂平三角嘴,哪个接近呢?

你有泉,我也有泉;你有人,我也有人;你有智慧,我也有智慧。

要扯这些,那三地都是打个平手,因为三地山水相连,地理气候,地形地势大同小异,都处于山多水多,宜人宜居的浔郁平原周边,壮族先民在此地生活也是很正确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有没有一种可能,布山的“布”,和原住民发音没有关系,而源于南下秦军的自我认识,自我命名呢?

现在桂平周边区域,很早就有人类生活的痕迹,像不远的桂平三角嘴,大塘城,都有相关的遗迹,遗址的考古发现。

而古籍上所说的布山县址地之一的“桂平西南五十里”的这个地方,先秦时期,也是瑶壮族先民生活的地方。

瑶壮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已经开始应用野生麻,人工种植麻类植物的习惯,已经能“织造”出“细者宜暑,柔熟者可御寒”的“峒布”(注:据一些广西考古发现的论点,瑶壮族先民在原始社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制或石制的纺轮是使麻纤维旋转加拈的简单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布业”的发展,壮族先民们还发展起了“染布业”,即用漫山野生的各种植物,加工出染浆,给“峒布”上色,如现在瑶壮族民族服饰中常见的蓝色,黑色等。

这两种颜色所用的植物简单易得,像红蓝草,青蓝草等等,漫山遍野都是。所以,在一些古地图中,桂平城区往西,到新德古城村一带,都有“蓝山”的说法。

并且此地的“造布”,“染布业”曾经传承了很多代,现在在新德古城村后面的山上,就发现有不少的“蓝缸”遗迹遗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秦军到达此地,看到的是原住民满山晾晒的,已经加工好的“布”,一山的布,对此印象深刻。

并且此地背靠山,面向广阔的平地,往北可以入山进入黔江大藤峡江段,往东可以到达桂平三角嘴,往西可以拒挡当时的骆越,西瓯等原住民,往南有大江所阻,也算是适合建设一个“前敌”营地。

给个名字,一山的布的印象,就叫“布山”了,这才是布山的“布”的由来。

随着时势的发展,这里就成为了“布山县址”的所在了。与这相关的,古代在这一带有两个古关隘,南济关和西靖关,是不是就是围绕着这个最初的“布山县”所设呢?

这两个关隘设立的初衷是什么呢?恐怕就和大藤峡有关系了。

大藤峡段自古水流湍急,原始自然环境下,秦汉时期的水上工具通行能力有限,沿黔江下到桂平三角嘴,急滩险滩多,安全系数还是不高的,翻船是分分钟的事情,所以,秦军在进入大藤峡段前,选择了两个江湾作为靠岸点,并在江湾附近设了两个关隘,作为防卫功能。

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在这片大山中莫名有两个关隘的记载了,纯是为了这个“桂平西南五十里”的“布山”所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据现场考查,因为时过已久,关隘的人工痕迹也早已被岁月所洗,痕迹能辨,但已不能认。

不管怎么样,“桂平西南五十里”这片“布山”之地,还是很有故事可以讲的。至于是不是真的秦汉早期的“布山”,那就有待更多的实质性发现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