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军队面对十倍百倍于己之敌,实践性又创造性地发展出一种符合我国发动群众力量打人民战争实际的战斗方式,即游击战。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毛泽东同志总结出的游击战十六字方针,作为井冈山时期就追随毛泽东的优秀指战员,粟裕显然是游击战的杰出实践者,智计频出,绝活不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游击:化整为零,分散作战的艺术

孙子兵法有云,三倍攻之,十倍围之。

古老先贤的智慧显然有其洞见性,可若敌三倍于我,十倍于我?

——游击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优秀指战员们在十年土地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总结了经验并作出了回答。其中,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率领红十军团余部作出突出贡献的粟裕在这问题上显然也有不小的发言权。

当时延安革命根据地遭受敌人围剿破坏,而粟裕则率领红七军团在浙西南开展游击战争,不断滋扰国民党主力部队,缓解延安方面遭受的围剿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让我军不得不离开延安,为了保存红军有生力量,我军作出了战略转移的决定。1935年十月,开始长征。

红一、三、四方面军作为主力参与长征,背后紧紧咬着追兵显然是行不通的,势必要有人留下牵制穷凶极恶的国民党军。为配合红军主力北上,粟裕率领挺进师向闽浙边地区转移,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游击部队则更要灵活应对。粟裕在游击战过程中智计频出,时任国民党闽浙赣皖四区主任的刘建绪就在粟裕身上吃了大亏。粟裕每每清扫行军痕迹,山路本就难寻,他偏偏有路不走,没路就走。因为有路便常有伏击,敌军带足了一两天、两三天的干粮等着打你,如何能自投罗网?林木茂密,荆棘恼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行军,红军战士们身上出现刺伤划伤都是常事,倒是苦了身后的追兵,敌军常抱怨"赤匪偏不走寻常人路"。国民党军不愿意苦了自己去钻野草棵和荆棘丛,于是往往追踪不力,不得踪迹。

粟裕认为,游击应该讲究转移快速,机动性必须强于一般部队敌人来时我躲藏,敌人退时我活动。敌人扎营我破坏,敌人调兵我转移。刘建绪调集主力部队和当地43个保安团的兵力围攻粟裕挺进师,却始终被牵着鼻子走。古语有云,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粟裕要的就是拉着敌人的作战情绪,时时挑起,又时时将自己藏在云山雾罩中,让敌人一腔愤恨不知向何处去,找吧又找不到。时间久了,面对我军的游击纵队骚扰,刘建绪部的反应是厌烦和无奈:打?怎么打,只有他来打你,你要去寻他们在哪,那万万是找不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十个团加主力正规军,接近十万的兵力却始终无法扑灭这股革命力量,刘建绪一时沦为笑柄。究其原因,除了国民党军本身战斗意志消沉之外,粟裕的游击战术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粟裕的部队在山上作战,依托有利地形,隐蔽躲藏,分散作战,从不正式扎营,也就避免了被敌军合围而有大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审时度势并结合我军实际的作战方式

为什么是游击?面对三十倍、五十倍的国民党正规军,硬碰硬就暴露了兵力上的弱势。兵法说三倍攻之十倍围之,当敌人远多于我军时,就应该让他们攻不着也围不着。游击战化整为零,将我军兵力数量上的弱势转化为机动作战、分散作战的优势。无法攻打,难于合围。主力参与战略转移,小股部队进行游击,就可以有效的阻扰国民党军对我军的追击,减轻长征部队在爬雪山过草地时身后的压力。

与常规作战不同,游击战的目的不是击败而是消耗。粟裕认为,我军兵力不占优势,击败敌人所付出的代价巨大,我军当时的兵力不足以承受这样的人员损失。而游击便可以以有限的兵力自由搭配成小组,以小组、小队的形式分别"打架",但绝不打"群架"以免被合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少人骚扰、消耗多人,使之受到人员上的伤亡,精神上的打击,意志上的消耗。粟裕深谙此道,在他决定游击作战选定作战地点时就能凸显这一点。挺进师的根据地在浙江西部仙霞岭地区,地形层峦叠嶂,少有人烟。林木深,路难寻,既便于隐蔽行迹,也便于机动作战。粟裕有时作战还会故意制造一些痕迹,看似是行军匆忙没来得及清理,可实际上背后是陷阱,若是敌军眼前一亮兴奋扑去,不是扑了个空就是掉进伏击。虚虚实实,真假难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带领部队转战闽浙边时,在蒋介石家乡奉化也多有活动,使蒋介石大为光火,悬赏万元捉拿"金米""余良"等"共匪"首领。可其实,这些都是粟裕的化名。蒋介石调集兵力围攻,挺进师便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下牵着国民党32个正规团和8个保安团的鼻子走,用灵活的战术将敌人转得晕头转向,叫苦不迭。七八万的兵力,被一千多人打得闻风丧胆。

三、为什么是粟裕?

开国将帅中,粟裕是极少未参加长征却评为大将的人之一。能有如此功勋,与他在配合主力长征所进行的游击战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分不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年南方游击战,中央苏区有项英,赣浙苏区有粟裕。粟裕从井冈山时期就已经开始革命军旅生涯,当时就深受毛泽东游击战思想的影响。后来红七军团合并入红十军,红十军团意图北上抗日却在古竹溪遭到数倍于我之敌军的袭击而损失惨重,仅剩粟裕率领突围的800(可以说是400)余人。在这种情况下,粟裕只能率领红十军团余部有限的力量与敌人周旋。在这样的周旋过程中,实践出了属于自己游击战有效的方针和对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因为粟裕率领部队在游击战中的丰富经验,这支部队擅长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限度的胜利,在以后有许多以少胜多的战斗例子,被毛主席评价为"全国各区战绩最大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