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几个月的等待,“天才中专少女姜萍”事件,终于有了结果。

本来决赛8月份就比完了,但组委会一直等到现在才宣布,估计也是想等热度过去。

然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没想到,网友们的记忆虽然短暂,但几个月还是记得住的。

通告一发布,便火速上了热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告说得很婉转,不过懂的都懂。

姜萍和王闰秋没有获奖。

而且,王闰秋在预赛中对姜萍提供了帮助,违反了“禁止与他人讨论”的规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造神到毁神,前后不过5个月时间。

不得不让人感叹,数学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容不得半点欺骗。

上了热搜之后,舆论的矛头纷纷对准了姜萍,对她冷嘲热讽:

“姜萍名场面:平时除了吃饭就是做题”

“很有演员的天赋”

“萍,你那天说想做微偏分,原来真的是做发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萍被骂,也怨不得别人。

毕竟不管怎么说,她都已经17岁了,已经具备基本的是非观。

在这种情况下,她选择了配合老师和学校欺骗,这就不能说是完全无辜。

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始作俑者真的是她吗?

最应该被谴责的,真的是她吗?

我认为不是的。

因为整件事情从头到尾,她其实都是被推着走的那一个,是被“绑架”到台前的那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应该被谴责的,是她的老师,她的学校,以及一直在推波助澜的赛事组织方,还有煽风点火的媒体。

根据现有的讯息,我们可以试着来还原一下事情始末——

王闰秋老师,江苏大学数学硕士毕业,对数学非常热爱,也一直想考数学系博士,可惜差了两分。

恰好有这样一项数学竞赛,拿了名次不仅能收获名利,甚至还可以为考博加分。

更恰好,这项比赛只用在线上提交,没有监考,基本算开卷考。

为了取得好成绩,或许是王闰秋拉上了自己学生姜萍,或许直接就是用了姜萍的身份多注册一个账号,可以多考一次。

姜萍作为学生,也得到了老师的许诺,很容易就答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没想到,这个圈内小众比赛,却因为姜萍入围一下子火爆全网了。

全网铺天盖地的宣传,各大媒体都来学校采访。

气氛都烘托到这儿了,还能怎么办呢?

骑虎难下的王闰秋,没想站出来承认错误,而是想用另一个谎言去圆之前的谎言。

结果,谎言越圆越大。

这场“造神”运动也引来了数学专业人士的目光。

他们随便一看姜萍的板书,便发现了好几个低级错误,进而怀疑她造假。

毕竟,“数学不会就是不会”。

最后,纸实在是包不住火了,才落得现在一地鸡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整件事情的始作俑者,就是这位王闰秋老师。

而且,其实他曾有好几次挽救的机会,只要舆情酝酿前把实情说出来,也不至于闹到现在这么大。

但他并没有,一直拖到现在,导致收不了场。

当然,在这起事件中推波助澜的,也都脱不了干系。

赛事组织方、学校,我绝不相信他们一点真相都不了解。

但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都放弃了务实,放弃了实事求是,而是选择将这场牛皮撑住来的表演一直进行下去。

最终,消失的姜萍,被罚的王闰秋,低头的学校,认错的赛事组织方,狂删文章的全国媒体,全都尴尬了。

这两天写这个热点的文章很多,各个角度都有人写,而且写得很好,我就不赘述了。

想讲一点不一样的。

其实这件事给我最大的感慨就是很可惜,太可惜了。

不只为姜萍,也为她的老师王闰秋。

事实上,从他的动机和成绩上也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一个热爱数学、理想未灭的年轻人。

有能力,也有理想。

要是他能沉下心来,多考几次,未必不能获奖,未必不能考博。

但是他急功近利了,走了一条自以为是的捷径。

结果,最后摔得好惨。

虽然从处罚结果上来看,学校算是很宽容了,只是诫勉谈话,加年底不能评优。

但在互联网上,这样的造假行为,足以让他社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不好的是,他还带上了自己的学生。

而且在舆论最初发酵时,他想的不是出来澄清,而是预料到了姜萍会被质疑,然后给了她一套话术应对。

“平时除了睡觉就是做题。”

“平时做的那些题扫一眼就觉得没有价值。”

这样的话我不相信是姜萍自己想出来的,明显就是老师教给她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可以说,姜萍完全就是他的提线木偶。

他让姜萍作假竞赛,姜萍就作假竞赛;

他让姜萍怎么应对媒体,姜萍就怎么应对媒体;

甚至现在姜萍从学校消失,也很难讲不是与老师与学校妥协的原因。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曾说: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作为一名教师,本应如同那棵挺拔的大树,以自身的正直和坚韧,引领学生茁壮成长;

应如同一朵飘逸与灵动的云,领着周边的云朵一同前行,不受拘束,自由而灵动;

更应该以一颗高尚的灵魂,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追求真、善、美。

可王闰秋的行为,却与这一理念背道而驰。

他不仅没有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反而将学生引入了歧途。

恰好最近在看《山花烂漫时》。

王闰秋和姜萍的关系,不就是张桂梅与女高学生的关系吗。

而且姜萍的成绩本来可以读个普高,但就是因为家里条件差,才去上了中专。

这一点和女高的学生何其相似。

但没有女高学生幸运,她遇上的不是张桂梅,而是王闰秋。

凭心而论,王闰秋是能成为一名好老师的。

名校硕士,对学术保持热情,看条件怎么都比张桂梅老师强。

不同的是,张桂梅是真的把教育放在了心里,而王闰秋则是挟学生谋自身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山花烂漫时》,有几个片段印象很深刻。

有一位女学生宁华,从小被爷爷当孙子养,她自己也按“男孩该有的样子”活,让同学们叫她“华哥”。

没人告诉她该如何正视自己的女性身份,于是发育期用布裹胸,月经初潮还以为自己得了绝症。

后来,是张桂梅找到了坐在悬崖边准备跳楼的她,一番辅导加交心后,才解开了宁华的心结,挽救了一位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人家成为了一位边防女兵,为祖国戍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位学生刘细燕。

她是后面几届的,这个时候孩子们的家庭已经没有那么贫苦了。

但刘细燕就是不学习,上课只玩手机。

老师抓到收缴也没有用,还搞了一个喝假药的事,让老师们害怕。

年轻老师不知道怎么办,还是张桂梅,找到了刘细燕的心结所在——

她的爸妈离婚了,妈妈不管她,爸爸也只会给钱。

她过年都只能和爷爷奶奶过,根本没有感受过父爱母爱,所以想自暴自弃。

张桂梅找到了她爸爸,充分诉说了刘细燕怎么和社会人士网聊,还差点被骗,这才唤醒了爸爸。

当刘细燕在网吧被欺负时,刚好赶到的爸爸就像从天而降的英雄,一下子就立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和年轻教师谈心时,她的一句话让我很是感动:

“爱和榜样是教育的根基,你得打心里爱每一个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师要做什么?

不是让孩子拼命做题,不是让孩子只听老师的,而是言传身教,告诉他们在人生路上好好走正道。

教育不是讲课,更不是控制,而是培养。

现在的老师们,不说要做到张桂梅这样尽心尽责,鞠躬尽瘁。

但至少,基本的为人师表总该有吧,基本的教师准则总该维护吧。

最后,还是希望姜萍能在这次漩涡中,不被舆论影响,好好解人生的微积分。

也希望全天下所有的老师,都能引以为戒,不把教育当儿戏,好好对待每一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