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东张西望,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自诞生起已经有了几百万年的时间,泱泱华夏上下也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一个巍然大国,能屹立世界而不倒,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文化的作用。
它向我们创造了一个帝王将相慷慨激昂,诗人墨客蘸笔抒怀,平头百姓人情烟火的文化圈子。文化就是有这样一种感染力,将整个社会的因因果果展现而来,将“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思想浸透心扉,文化从来就有颠覆世界的力量。
反观今天我们的文化,是传承了几千年,但是否有略微的偏离轨道呢?马未都说我们这个民族是不看书的,那对于一个民族,看书重要么?
是绝对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不是说立刻见效,而是深入骨髓里,慢慢浸透,日久方能见其作用。
而如果当今中国社会的千万万人,沦为不看书的“后行者”,那么这个民族应该反省自身。
马未都还说,有三个坏文化影响了数千年,枭雄文化、不妥协文化以及推卸文化。其实文化有其精华就会有其糟粕,坏文化纵然是糟粕,摒弃它也是应当,合乎情理的。
枭雄文化
所谓时势造英雄,每个人都幻想过成为一代英雄,能够在一生浮沉中做一些丰功伟绩,确实如此,谁不想站在世界顶峰。
对于枭雄文化的解释,首先要明白枭雄,枭雄是指智勇杰出的人物,也指有野心的人物。枭雄文化自然和英雄有关,它在于如果一个国家发生动荡,人民都会渴望出现一个拯救世人于水火的“英雄”。
毕竟华夏上下几千年,一直是一个集权社会,帝王和百姓永远处在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中,这种思想从来都是根深蒂固的。
因此,处于被统治的人们,一旦在发生战争,国破家亡之时,都会很渴望有一个“英雄”的出现,能够带领他们脱离苦海。
在曾经的历史中,其实出现过很多这种例子,像在战国末期,国不成国,家不成家,最后还是秦始皇嬴政统一了全国;五代十国的历史也是一般,出现战乱,英雄出世,拯救苍生;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整个国家都处于混乱当中,最后还有由“共产党”统一全国,建立新的国家。
那时,高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吴广,也是枭雄文化的结果,你是王侯将相有什么了不起的,国家战乱之时,我揭竿起义,也是英雄。
英雄是可以崇拜的,毕竟英雄有他伟大的地方,他救人于水火,或做过被人铭记的丰功伟绩。但枭雄文化却不同,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是坏文化的代表,进行输入,思想危害的是自己。
不妥协的文化
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就是说做事懂得取舍与谦让。然而不妥协文化的存在,便对这句话有了不同的解释。
在中国的文化熏陶中,有人做事从来就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从不妥协的性子。就像有的人和你商量一件事情,但你已经决定好了,任凭对方怎么给你讲道理,进行谈判,最终你还是会不妥协,坚持自己原有的思想。
诚然,因为这种“不妥协文化”的出现,导致了中国人很容易在谈判桌上吃亏,他们在解决问题分歧时看得并不是如何解决,而是走向了极端化,从不退让。这从来都不是一个可以模仿的现象,华夏几千年的文化输出不是依靠着这般去建立,去维护。
这只是说妥协文化,即文化糟粕的一种。在我们的文化领域中,这种只是极个别的。对于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人的品行,从来都是懂得谦让,谦卑有礼的。
曾经有过“孔融让梨”的典故,小小孩童都能把自己喜欢吃的梨子让给别人吃,这便是中华文化自古以来一直传承的思想。
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文化,有糟粕有精华。但,一个民族从来都是要读书的,马未都所说:“我们这个民族是不看书的”,拿电影来说,因为它是大众化的文化,辐射的人群较广,一部电影同样是东西方进行拍摄,为什么效果就不同了呢?
最近被送上热搜的《喜宝》,改编自亦舒的小说,但为什么只有仅仅三点几的评分,而同样是改编小说的西方电影,为什么他们就能取得票房上的成就?
其真正原因是在于读书,书读多了,理解地便透彻了,拍出的东西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中华浩浩荡荡几千年,中华文明始终不息,为何现在我们的“文化”理解却抵挡不住外国人了呢?为何外国电影能打开中国电影市场,而中国电影向国外推进的脚步却停滞不前?
推卸文化
“这事可跟我没关系,别找我”,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听到这句话。如果有人发生了什么事,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推卸责任,和自己没关系。这也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下的一代又一代人,大部分普通民众没有积极性。
比如在上班时,领导让一个小组做一个ppt,而小组中分别有好几个人存在,他们看到指令后的第一反应从来不是说争先抢后地要做,而是赶紧找理由,要不然就推出某某某做得比较好诸如此类的回答,这便是一个人在做事面前的“推卸性”。
近几十年来,“碰瓷”现象屡见不鲜,而或许被“骗”的次数多了,国人看到这种事情时,第一反应不是去看人是不是有事,而是赶紧推卸自己的责任,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虽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遇见“人”会反射性地想和自己脱离关系,但万一人真的有事那又该怎么办呢?推卸文化将一个民族本来该有的善良带偏了原有的路径。
对于推卸文化,本来就该是废弃的,但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中国人在推卸文化上也没有深刻地反思过,这就使得糟粕依旧是糟粕,一直被传承,这种坏文化一直影响着国人思想,是文化进步的一大阻力,要想克服,关键还是在于国人的思想觉悟力。
小结:
林清玄说:“ 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
人要从传统的文化角度出发,思考我们本身与文化的关系。我们和文化应该如何去相处?吾国吾民,泱泱华夏,浩浩荡荡几千年,千回百转,在历史的长河中,引领我们步履不停的,一直都是文化的号角。
不论是道家文化“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儒家文化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法家文化“塞庸失马,焉知非福”;还是佛家文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直用着文化旗帜,带领我们一代又一代子孙走过几千年的长河,漂洋过海,步履不停,一直在路上。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是有坏文化,有糟粕,甚至根深蒂固了几千年,这一点,国人是应该反思,思考自己文化里到底有哪些不合时宜的文化存在,学会摒弃那些不需要的,这样才能促进一个国家的进程。
与此相反的,我们文化从来都是以精华为主,要不然何以存在于千年而屹立不倒。我们文化一直是独树一帜的,在纷飞的世界中,展现了一个民族精神的力量。
如同王蒙说的:由于有所共鸣与传承,人类才不至于过分地迷失和绕圈子走老路,由于有所区别,人类才会有发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