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苏德战争永远是大家津津乐道的一个重要话题,毕竟这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而且苏德两国还分别是欧洲第二和第一工业强国,战争的技术含量也因此很高,不过苏联这个欧洲第二和德国这个欧洲第一的差距却比大家想象中的要大。

衡量一个国家工业能力的最重要的基础指标就是金属切割机床的产量和拥有量,毕竟武器装备的零部件以及制备武器的机器都是通过金属切削机床制造出来的,这方面,苏联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战前拥有了超过71万台金属切削机床,苏联在战前机床产量最高的是1940年的58734台,而德国到1941年拥有169万4000台金属切削机床,同年又生产了12.6万台新机床,德国的机床拥有量和产量此时都是苏联的两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战争的爆发,苏联东部地区大量沦陷,虽然苏联抢在德国占领之前从工厂里搬走了大多数工业设备,但也损失了11万台机床,而同期苏联机床产量又大幅下降,西方虽然援助了一些机床,但其数量都远不如苏联同期的产量,更加不可能弥补与德国之间的差距,而德国到1943年,机床拥有量达到了惊人的210万台,是苏联的3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军进入苏联工厂的废墟

除了机床之外,德国在1941-1945年生产了8040吨钢铁,而苏联同期只生产了4540吨钢铁,即使加上西方援助的221万吨钢铁也远不如德国,另外德国的发电量也是苏联的几乎两倍,而且由于德国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可以从占领国得到大量的资源,因此德国除了石油之外,并不缺乏工业资源,反观苏联,煤、铜、铝的产量都很低,即使得到西方的援助(煤基本上没有得到援助),和德国的差距也很大(德国1941年和1942年的铝产量就比苏联战时自产和西方援助的铝加起来都多),从以上可以看出,德国的工业水平的确要比苏联强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德两国主要工业品和工业资源的比较

按理说,德国的工业比苏联强得多,那么生产的武器数量应该比苏联多吧,但事实并非如此,德国在1941-1945年生产了4231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2万门火炮和迫击炮、101万7900支冲锋枪、43万7800支突击步枪、70万7800挺机枪,此外,德军在二战期间还获得了1090万支步枪和卡宾枪、约10万架飞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刚出厂的德国黑豹坦克

而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共生产了110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2万6200门火炮和迫击炮、1116万支步枪和卡宾枪、553万支冲锋枪、96万5400挺机枪、13万8500架飞机,从上面可以看出,除了步枪和卡宾枪外,苏联生产的各类武器都明显多于德国,有的甚至是对手的几倍,那么苏联是如何在工业能力不如对方的情况下生产出比对方多的多的武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34坦克

两个国家在军工生产能力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产领域的分配问题导致的,简而言之,就是德国并没有把它主要的工业产能用在军工领域,事实上,在二战前的6年里,德国仅把工业产值的6%——7%用在军事领域,之所以如此,从军事角度上是因为德国的闪击战理论并不需要德国把大量的工业产能用在军事领域,毕竟战争一两个月就结束了,不需要源源不断的供应大量武器,而从政治角度上是因为德国人民支持希特勒上台,本质上是因为他能够改变德国糟糕的经济,如果因为战争而让普通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希特勒统治的根基就不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受德国民众欢迎的希特勒

由于在二战初期闪击战屡试不爽,因此德国依然妄图用闪击战击败苏联这个庞大的对手,这导致双方开战后德国军工产量并没有明显增加,直到莫斯科战役失败后,希特勒才意识到德国用在军工上的资源是如此之少,但是为了避免激化国内矛盾,德国的消费品生产依然处于较高水平。

1942年希特勒任命自己十分信任的建筑师阿尔贝特·施佩尔担任军械部长,1943年又提拔施佩尔为军备与战时生产部长,希特勒把提高军工产量的重任交给了施佩尔,施佩尔上任后希望通过削减甚至取消非急需消费品的生产来提高德国的军工产量,但纳粹的地方高官由于可以从这些消费品的生产中获得巨大的利润,因此都强烈反对施佩尔的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希特勒和施佩尔

1943年军火和军用物资仅占德国工业的31.1%,经过施佩尔的努力,1944年也只提高到39.8%,而事实上,德国的军工产量也正是在1944年达到了顶峰,1944年德国生产了18616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火炮和轻武器的产量都是历年最高,炮弹的产量甚至还要多于苏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3年德国军工消耗的有色金属占工业的比率

与德国正好相反,苏联为了把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用于军工领域,民用工业被压缩到几乎忽略不计的程度,1942—1943年,苏联市场上的畅销食品总额只有战前的一半,工业品更是只有10%~15%,同时由于货币流通量上升,导致物价上涨,军用品跌价,民用品涨价。因此产生的差额也被苏联政府用到战争领域。

有了生产武器所必须的机器、电力、原料外,还需要人把武器生产出来。而在对人力资源的利用方面,德国做得也远不如苏联,1941-1942年,这时苏联由于损失了大量领土,导致劳动力锐减,此时德国的工人数量(包括外国劳工)是多于苏联的,但是德国并没有利用好这些劳动力,1942年德国90%的军工厂还懒洋洋地执行一班制,事实上德国工人周平均劳动时间最高的时候也只有49.5小时,平均到每天只有7个小时左右,而苏联在1942年规定的军工生产标准工时是14个小时,而且工厂还要求工人每天义务加班1~3小时,工人的假期也几乎被完全取消,只有肺结核患者和妇女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联工厂里的少年工人

到了1943-1944年,随着德国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占领区面积大大缩水,外国劳工人数因此锐减,而苏联由于收复了大量失地,劳动力人口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德国在劳动力人口上的优势不复存在,而德国又没有充分挖掘潜在的劳动力,比如1944年德国男性劳动力减少了125万人,但女性劳动力只增加了5万人。同时由于英美对德轰炸,导致德国工人的工作时长非但没有上升,反而还有所降低,1944年周平均劳动时间最高的时候也只有49.1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工厂里的女工

影响双方武器产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对资源和机器的利用程度,也就是说如何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和机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武器,在这方面苏联可以说做到了极致,根据苏联的估计,苏联每1000台机床的军火产量要比德国多7~11倍,为了降低成本和工时,苏联人竭力简化生产工艺,比如著名的T-34坦克,单车成本从26.95万卢布减少到了19.3万卢布,工时从8000个小时下降到3700个小时。

苏联在1943-1944年坦克领域降低成本省下来的资金可以多造14000辆T-34,而航空领域的成就还要更大,苏联在战时的航空领域节约的资金可以多生产42475架飞机。反观德国,在军工生产中过于重视高精尖,不断改进旧有的武器,开发出新的武器,众多的型号本身对军工生产就是一个麻烦事,而且这些武器的零件还不通用,这使得德国不得不开设更多的生产线,产能被分散,产量自然很难提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研制的新式喷气式飞机Me-262

造成德国军工产量不高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英美对德轰炸,前文已经说过,英美对德轰炸导致德国工人工作时长降低,除此之外,英美对德轰炸还导致德国1943年钢铁减产6.5%,1944年钢铁减产12.9%,滚珠轴承产量一度从每月910万件减少到每月380万件,液体燃料产量下降到峰值的35%,橡胶、煤的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不过由于德国逐渐开始加强军工领域的生产,英美对德轰炸对德国军火产量的影响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大,但必须承认的是,英美对德轰炸的轰炸确实给德国造成了很大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美对德国的夜间轰炸

德国作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崛起的工业强国,虽然在一战中战败,但其工业体系并没有被破坏,德国因此得以在二战前迅速崛起,但德国并没有利用好自己占优势的工业,不仅没有把主要的工业产能用在军工领域,而且也没有最大限度的利用人力资源,在军工生产上又过分重视武器的质量导致产量很难提高,再加上英美的轰炸对其军工的影响,这所有的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德国在工业能力比苏联强的多的情况下,武器的数量却远不如苏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军火物资的月度生产总值(单位百万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