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田国垒 通讯员 朱向前 于佳

远看以为是一座座可爱蘑菇外观的雕塑,近看发现是注水站;走在路上看不到油点、闻不到异味、听不到噪音,到处是浓浓树茵和阵阵鸟语,鸭子漫游在湖水中……日前,记者走进山东省东营市广利河森林湿地公园,发现昔日油迹斑斑的采油厂,已变身为“地上观光旅游,地下高效采油”的生态景区。若不是看到一台台橘红色的抽油机,很难想象到这里是一片已经开发了9年多的采油区,藏着284口油水井,担负着每年26.7万吨的原油生产任务。

10.7公里长的管线被逐一加厚,厚度从4.5毫米增至8毫米;轰鸣的抽油机换装低噪设备后集体“静音”,让自然重归宁静;水处理系统将生产采出水进行净化,再循环回注地下……近年来,胜利油田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绿色发展融入勘探开发全过程,加快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不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全方位降能耗、减损耗、控物耗,让老油田奔腾“绿”动能,走出了一条“高颜值”的绿色发展之路。

“连光杆上都不能有一丝油污”

一个多月前,“临2-斜404”井迎来它的30岁生日。这口井被誉为临盘采油厂长寿井之王,也是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采油管理一区的一张名片。

提及该井,管理一区站长李士国很是自豪。在他看来,“临2-斜404”井的长久生命力,源于干部员工对既要原油产量又要绿色发展的追求。

李士国带领员工把精益管理贯穿于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细节。有的井地下能量偏低了,就加大注水,确保油井获得充足“滋养”;有的井生产有异常趋势了,就群策群力找原因“治未病”……在精心呵护下,他们所管理的油井平均免修期长达1581天。李士国告诉记者,油井“不生病”、不上修,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减少了环境污染。

绿色发展不仅催生了精细化工作模式,还引领了职工全新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

金秋时节,行走在东营市广利河湿地公园,蓝天、绿地和日夜不息的“磕头机”相映成趣,大批市民在此休闲、健身。绿树掩映中,是年产10万多吨的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六户采油管理区。

“在公园里采油,要求太严格了,连光杆上都不能有一丝油污。”面对这一堪称苛刻的标准,在胜利油田工作了30多年的王德华适应了好一阵。

职工蒋自新1994年参加工作。“那时我的头发和工服用清水和肥皂洗不干净,得先用轻质油溶解又黑又黏的油污,再用清水洗。如今同事们的工服难得见一点油污,作业设备、周围的围栏也都是干干净净。”蒋自新说。

“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根植于每位职工心中,转化成一种自觉行动。”在胜利油田主要负责人孙永壮看来,“只有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体性作用,绿色发展才能形成澎湃动能,才能真绿、长绿。”

生活污水处置“零排放”

从东营市区开车东行半小时,一条水泥路蜿蜒伸入茫茫大海。这条路,一头连着海堤,一头连着编号“青东5”的滩海陆岸采油平台,并行的还有油、气、水全封闭输送管道,测漏光纤根据周边温度变化提前预警,防止原油泄漏。

步入渤海湾埕岛海域的心脏地带,胜利中心3号平台以一抹绿色生机跃然海上。平台的三层角落,整齐摆放着四色垃圾桶,清晰标示着“可回收”“不可回收”“一般垃圾”与“有害垃圾”。平台上的员工秦亚涛和同事们,每天都将生活细碎归置得井井有条,每一包垃圾都被精准投放。

胜利油田的海上生产是其重要的生产阵地之一,有121座海上平台,其中20座是住人平台,每天产出的生活垃圾量逾越4.5立方米,环境保护责任重大。

地处特殊环境下,这里的员工们以更高的标准践行着环保使命,垃圾分类管理细致入微,从“危险固体废物”到“一般固体废物”,再到“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每一分每一毫都不容忽视。先进的环保装置与高效存储转运体系的配备,确保了垃圾处理的科学与及时。

“我们的污水处理装置收集平台日常的生活污水,经过多道工序达到直排入海标准,再通过注水泵回注到1400~1800米的海底地层内,实现了海上平台生活污水从‘达标排放’到‘零排放’的跨越,开创了国内海上采油平台生活污水处置‘零排放’的先河。”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海一采油管理区经理马贺说,海上平台实现了“油不落海、气不上天、水不外排”。

集智攻关凝心聚“绿”

在2024年度胜利油田“一线生产难题揭榜挂帅”活动中,胜利采油厂刘学栋创新团队揭榜《关于解决油泥砂转运难的创意方案》这一项目,使昔日棘手的环保难题迎刃而解,油泥砂转运不再成为环保路上的顽固障碍。

胜利油田去年推行了“日产日清”工作模式,携手专业运输力量,采用密封车辆以实现即时清理,虽成效显著,但在转运过程中如何彻底避免油泥砂泄露造成的环境威胁,仍旧是一道亟待攻克的难关。在此背景下,刘学栋和他的团队在胜利采油厂内部发起了一场技术革命。

多年来,许多由一线员工组建的创新团队孕育出一项又一项创新硕果,解决了诸多绿色生产的难点痛点。

刘学栋说:“油田不仅给了我们‘揭榜挂帅’的擂台,还有持续的思想火花征集。更重要的是,那些真金白银的支持,让我们的奇思妙想不仅跃然纸上,更能实实在在地服务于生产。就这成就感,可比啥都值!”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舞台”,5年时间,“一线生产难题揭榜挂帅”活动吸引了超过8000名员工热情参与,共同孕育了431项创新之花,4890多项成果转化在实践中开花结果。

胜利油田员工创新管理专家袁磊说:“绿色发展,靠的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员工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正驱动着更多针对环保难题的集体智慧解决方案与合理化建议的涌现。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