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盐碱地农业之题”
□ 阴 冰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营市考察调研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山东现有盐碱地近900万亩,其中黄河三角洲地区近700万亩,向盐碱地要粮大有可为。我们要树立大食物观,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答好“盐碱地农业之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盐碱地治理意义重大
我国耕地资源自古以来就比较有限,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有限的耕地被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有些地方地力透支严重,土壤退化、耕地荒漠化等问题逐年加重。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未来一个时期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依然较大,加之各类非农建设会占用部分耕地资源,人地关系将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利用盐碱地等非传统耕地资源,对于有效补充耕地后备资源、最大限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加强盐碱地治理、推进综合利用,不仅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而且能够利用盐碱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饲草产业和现代畜牧业,开展生态立体综合养殖,做强盐碱地特色农业,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此外,通过治理生态脆弱盐碱区域,可以提高土壤固碳水平,提升防风固沙能力,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更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推进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盐碱地综合利用把握的原则
治理盐碱地的目的是加强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要围绕这个目标要求,有力有序推进,注重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统筹考虑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综合治理和有效利用、短期发展和长期规划等,根据不同类型盐碱地特征编制专项方案,注重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水利工程建设等各类规划的有效衔接。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盐碱地综合利用布局、规模和时序,明确实施流程和建设内容,实现粮食安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盐碱地分布区域、土壤类型以及发展基础,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分类探索盐碱地多元化高效利用途径。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统筹区域降水、地表地下等淡水资源有效供给,结合现有灌溉水源和可利用水源的类型、位置等情况,确定结构合理、水量平衡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模式。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突出育种、改土、治水协调推进,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引育一批科研攻关团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以高标准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为契机,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创新领域实现突破,推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坚持政府引导、多元经营。盐碱地综合利用涉及高投入、高技术,必须健全多元化投资机制和合作模式。积极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市场化经营,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吸引农业技术人才,打通农民、专业大户、村集体、企业间的利益联结关口,用项目化、产业化的办法推动盐碱地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的路径
山东盐碱地分布广泛,有滨海盐碱地和沿黄内陆盐碱地两种类型,面积近900万亩,可以说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关键要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突出地种改良,着力破解关键制约。聚焦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实现“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相结合。一是加大土壤改良力度。坚持“改土利种”,对轻度盐碱土壤,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配合合理灌溉、覆膜种植等措施减轻土壤盐碱化潜在风险;对中度盐碱土壤,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繁育推广耐盐碱优异作物;对重度盐碱土壤,强化生态涵养功能,重点保护原生植被,维护生物多样性。二是攻关育种关键技术。持续开展育种联合攻关,培育一批耐盐碱植物新品种;同时,加快建设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圃,搜集和保存优质种质资源,做到“优种适土”。三是提高地种适配程度。根据不同类型盐碱地的特征和育繁种质资源的特点,合理进行搭配种植,实现由单一模式向分类施策转变。
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强化科技支撑。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一是着力搭建科研平台,打造战略创新高地。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为总抓手,加快聚集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力创建国家级和省级重大创新平台,构建盐碱地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体系。二是积极引进科研团队,培育壮大创新力量。坚持“外引内培”人才工作思路,加强与农业领域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设立院士工作站等,引进各类专家团队,加快培养盐碱地领域优秀科研人才。三是全力攻克技术难关,破解“卡脖子”难题。聚焦盐碱地地力提升与培肥、高效生态共生系统构建、节水控盐技术改进提升等,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组织开展技术攻关,促进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加快建设集数据汇集、统计分析、预警决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盐碱地智慧监测系统,以“数智融合”技术驱“盐”化“碱”。
推动融合发展,切实提升综合效益。积极发展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盐碱地特色产业,不断提升盐碱地“土特产”竞争力。一是以龙头企业带动为牵引,推动产业全链条发展。聚焦“政产学研金服用”全要素资源融合贯通,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其对中小企业和农户带动示范作用,实现盐碱地产业模式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单一产品”向“全产业链”转变。二是以农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带动农民共同富裕。创新农业经营模式,高水平构建联农带农机制,推行“企业+基地+农户”,实行统一供种、种植、管理、收购,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技术转让等方式,发展优质农产品订单农业,蹚出“土地肥、种子优”带动“集体强、农民富”的新路。三是以特色品牌建设为抓手,擦亮盐碱地产业融合名片。实施盐碱地特色品牌强农战略,进一步挖掘沿黄、滨海盐碱地农产品的独特价值和品质特性,在品牌创建、价值提升、宣传推介等方面创新突破。
强化组织保障,健全高效推进机制。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是项系统工程,涉及土地资源开发、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一方面,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坚持省市协同推进,省有关部门单位从要素指标保障、人才引进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支持;相关市在保障重大政策、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基础上,积极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本地区盐碱地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制度机制创新。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盐碱地特色农业项目,保障合理收益。健全管护机制,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原则,落实管护责任和经费,坚决杜绝新增耕地弃耕、撂荒等现象。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及时评估盐碱地综合利用情况,推广典型做法,为全国提供经验借鉴。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