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来招才引智,形成新的区域间良性竞争与合作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宣布,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政务服务的属地化与生产生活的去属地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01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印发《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试点工作方案》, 要求长三角三省一市积极探索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强化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跨区域通办和数据互通共享,率先实现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公共支撑功能在长三角地区落地。

在该方案指导下,长三角三省一市集中力量、积极探索,共同搭建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并在省区市三级政务服务大厅同步开设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推动实现一地认证、全网通办、异地可办、就近办理,让企业和群众共享区域一体化发展成果。可以说,“一网通办”已经成为长三角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助推器,并将持续成为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新引擎。

“一网通办”助推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工程,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气和土壤,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相关研究显示,“一网通办”发展水平与“营商环境”排名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网通办”每推进1,营商环境名次提升0.43。可见,“一网通办”是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关键环节,做好“一网通办”能够助力营商环境更上一层楼。

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的《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中,长三角三省一市自2018年以来始终居于得分最高的第一梯队。三省一市的政务服务模式既有相同点,也有各自的亮点。例如,上海市强调不同部门间的无缝对接;浙江省强调减少办事群众“跑路”次数;江苏省的重点在于优化政务服务办理流程,避免人为因素干预事项办理。通过推出长三角“一网通办”,一方面可以强化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跨区域通办和数据互通共享,率先实现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公共支撑功能在长三角地区落地,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三省一市政务服务改革经验的相互借鉴和集成创新。

“一网通办”有效降低长三角市场交易成本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然对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程度和政府政务服务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是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支撑,对于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所以,跨省域政务服务通办发轫于人口密集、经济活跃和要素流通频繁的长三角地区,是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应然之举。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之间因竞争而形成的行政壁垒,造成地方政府虽有合作的需求,但要真正从整体利益出发谋求深入合作有一定难度。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要求在事项清单、办理条件、办理规则、办理流程、适用政策、认证标准等各个方面保持一致,必然会要求地方政府打破行政壁垒,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对要素自由流动的干扰。在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过程中,城市(区)之间通过整合事项、流程再造、信息共享,优化办事流程,形成“一窗受理、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套材料、一次提交、一次反馈、一次分办、一窗出件”的办理模式,为办事群众提供全方位、一站式异地办理渠道,提升企业和群众异地办理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一网通办”促使地方政府之间形成统一的规则和政策、统一的政务服务标准、统一的服务型政府风格,政府之间不再是通过人为制造减税让利等政策洼地来吸引企业,而是通过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来招才引智,形成新的区域间良性竞争与合作关系。

截至2024年4月,长三角三省一市已经实现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资格证(道路客、货运)等40类电子证照的共享互认,并可通过四地的政务服务APP(上海“随申办”、江苏“政务服务”、浙江“浙里办”、安徽“皖事通”)实现已归集的电子证照亮证亮码,实现实体证照免交免带;企业“足不出沪”,即可在长三角其他地方开设分店;群众不需要线下提交任何材料,即可异地领取购房公积金;困难学生不用申请,即可获得教育资助……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内可跨省通办事项“货架”不断“上新”,“同城效应”日益凸显。

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在长三角地区,不论是行政审批还是行政的协同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阻碍正在逐渐消解。这些措施为破除妨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网通办”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长三角是我国产业基础雄厚、科创资源富集之地。目前,长三角聚集了23个大科学装置、10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50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别占全国1/3、1/5、1/6、1/7,研发投入强度高达3.01%。长三角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国比重分别超过30%、40%和50%。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一方面在全国具有引领地位,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特别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展更为迅速,已经进入了全球领先方阵。

但也应该看到,虽然近些年来企业跨区域发展在不断推进,但实际上还存在着不利于要素畅通流动、不利于要素高效率配置的体制机制,各个地方的标准不统一、规则不一致、数据不共享、平台不链接等问题目前还比较普遍,不利于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入全球经济。

为了提高创新资源要素跨行政区域优化配置的效率,上海发起规划了G60科创走廊,并率先尝试使用“一网通办”促进政府间一体化政务服务水平的提升。G60科创走廊现已发展为覆盖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9个城市的3.0版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布局,着力通过市场化方式加强长三角地区合作,全力打造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驱动、产业和城市集群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以跨城市营业执照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理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相关许可服务事项的“一窗收件、一网通办、一次办成”,实现了九城市“一体受理,一体发证”。G60科创走廊开通异地办理服务以来,在打破行政区划、整合政务资源、提升办事便利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为推动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提供了参考。

在长三角,已呈现出高端科技资源向核心大城市集中、生产厂商向边缘中小城市转移的态势,推动跨行政边界的产学研一体化、三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无疑能大幅度提升产业链能级安全和国际竞争力。“一网通办”的跨界合作机制不仅有效打破了行政壁垒,还推动了创新资源的共享协作。截至2023年末,G60科创走廊汇聚了全国1/10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并且沿线城市如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苏州工业园区、合肥高新区等42个高科技园区已成为创新高地。

实践证明,长三角“一网通办”的不断推进,有助于市场发挥促进竞争、深化分工等优势,进一步打通市场效率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市场主体壮大、供给质量提升、需求优化升级之间的通道,有助于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扩大市场规模容量,不断培育发展强大国内市场,保持和增强对全球企业、资源的强大吸引力。与此同时,长三角通过高水平一体化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和统一大市场为支撑,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一网通办”的持续推进,将有助于长三角地区推动制度型开放,增强长三角地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该区域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城市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