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968~1028年),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天圣六年(1028年)卒,赐谥和靖先生。《宋史》、《东都事略》、《名臣碑传琬琰集》均有传。善行书,其诗风格淡远,有《林和靖诗集》四卷,《补遗》一卷。
水亭秋日偶书 北宋 · 林逋
巾子峰头乌臼树,微霜未落已先红。
凭阑高看复低看,半在石池波影中。
“巾子峰头乌臼树”:开篇即点明地点与景物,巾子峰上的乌臼树成为画面的中心。乌臼树在秋日里呈现出独特的红色,为整幅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秋意。
“微霜未落已先红”:通过描述乌臼树在微霜未落之时就已先红,进一步强调了秋日的到来和树叶的变红,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凭阑高看复低看”:诗人凭栏远眺又俯视,这一动作不仅展现了诗人的闲适与自在,也暗示了景物的丰富与多变。
“半在石池波影中”:红叶倒映在石池的水波中,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倒影画面,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里巾子峰头的乌臼树及其红叶,以及石池中的倒影,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闲适的秋日意境。
此诗语言简练、流畅,用词精准、生动。如“先红”、“高看复低看”等词语,既描绘了景物的特点,又展现了诗人的情感。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使得整首诗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秋江写望 北宋 · 林逋
苍茫沙嘴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鱼船。
“苍茫沙嘴鹭鸶眠”:开篇即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秋日江景,鹭鸶安详地栖息在苍茫的沙滩上,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片水无痕浸碧天”:水面平静如镜,连一丝波纹都没有,仿佛把碧蓝的天空映照在了其中,这种宁静而美丽的景象令人陶醉。
“最爱芦花经雨后”:诗人特别喜爱那些经过雨水洗礼后的芦花,它们显得格外白净、清新,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亮色。
“一篷烟火饭渔船”:渔船上升起的袅袅炊烟,打破了寂静的江面,给画面增添了一丝生机和活力,也让人感受到了渔民们简单而宁静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江景,营造出一种宁静、安详、清新的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鹭鸶、沙滩、江水、芦花、渔船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日画卷。
诗人通过“最爱”二字,表达了自己对这片秋江美景的深深喜爱之情。同时,渔船上袅袅升起的炊烟,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简单、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池上作 北宋 · 林逋
簇簇菰蒲映蓼花,水痕天影蘸秋霞。
分明似个屏风上,飞起鵁鶄一道斜。
“簇簇菰蒲映蓼花”:开篇即描绘了秋日湖畔的景象,菰蒲和蓼花在水中簇簇生长,相互映衬,色彩鲜明。
“水痕天影蘸秋霞”:水面上的波纹与天空的倒影相互交织,仿佛蘸取了秋日的霞光,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
“分明似个屏风上”:诗人将眼前的景象比作一面屏风,这种比喻既贴切又富有想象力,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立体而生动。
“飞起鵁鶄一道斜”:一只鵁鶄从画面中斜着飞过,打破了静谧的氛围,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丝动态的美感。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湖畔的美景,营造出一种幽静、清新、宁静的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菰蒲、蓼花、天空、水面、秋霞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日画卷。
诗人通过“分明似个屏风上”的比喻,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立体而生动,仿佛可以触手可及。同时,“飞起鵁鶄一道斜”的动态描写,也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丝生机和活力。
松径 北宋 ·林逋
霜子落秋筇卓破,雨钗堆地屐拖平。
不知呵止长安客,肯爱深穿冷翠行。
“霜子落秋筇卓破”:通过“霜子落”描绘了秋日的寒冷,而“秋筇卓破”则暗示了诗人长时间在松林中行走,竹杖因长时间使用而磨损,进一步突出了松林小径的幽深和行走的艰难。
“雨钗堆地屐拖平”:雨后的松针堆积在地,将木屐的底部都拖得平平的,这一细节描写既展现了雨后的湿润环境,又体现了诗人对松林小径的熟悉和深入。
“不知呵止长安客”:诗人以“长安客”代指那些来自繁华都市的过客,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些过客是否愿意深入松林小径的疑惑。
“肯爱深穿冷翠行”:以“肯爱”二字表达了诗人对松林小径美景的热爱和赞赏,同时也寄托了对那些愿意深入自然、欣赏自然美景的人的期待和赞赏。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松林小径的景色,营造出一种清冷、幽静、深远的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秋霜、竹杖、松针、木屐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日松林画卷。
诗人通过设问和期待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那些愿意深入自然的人的赞赏,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和丰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