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份报纸都是历史的注脚。1980年创刊于春城昆明的《春城晚报》,已经和云岭大地共同走过了44个春秋。走进云南省图书馆,翻开那些泛黄的老报纸,尘封在字里行间的过去,记录下的是云岭大地发展的日新月异,是城市变迁的沧海桑田,也是普通人生活的蒸蒸日上……

岁月流转,陪伴了几代读者成长的《春城晚报》,也从“纸上”发展到了“线上”,再到如今的“掌上”,在“春城晚报”和“开屏新闻”双品牌的驱动之下,成为了云南媒体类型最齐全的媒体之一。

历史的光辉照亮了现在,时代的脉搏引领着我们继续创造未来。让我们一起坐上“开屏时光机”回到过去,用那些定格在旧报纸上的瞬间和正在发生的当下一起,共同勾勒出时代的脉动与社会的变化,在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之间穿梭,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对话。

吴井桥边品茶又听清唱,

景星街老卤酒陈年醇香。

祥云街豌豆粉有热有凉,

毡子街猪头肉桌爽椅黄。

端仕街小锅饵块加豌豆米,

光华街豆花米线佐料内行。

大西门的摩登粑粑好吃,

七步厂臭豆腐名臭实香。

马市口的酸甜萝卜爽口,

马兴园卖牛肉奉送壮汤。

“呱呱叫”兰花豆越吃越香,

“饺担担”饺掺面窜大街小巷。

轻轻读着这段描述春城风味小吃的文字,一道道小吃浮现在脑海中,一丝丝香气似乎都要飘进鼻子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1984年11月4日《春城晚报》刊发的文章《春城风味小吃有几多?》。想来作者王枝定是一位“资深吃货”,品尝过昆明街头名目繁多、各具特色的小吃,还品过茶、听过清唱。

提到昆明的小吃,一定少不了的就是米线。汪曾祺先生也曾对文林街上的各家米线念念不忘,他在《昆明的吃食》中写道:“昆明讲究‘小锅米线’。小铜锅,置炭火上,一锅煮两三碗,甚至只煮一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西门的摩登粑粑也曾经出现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在《昆明的吃食》中是这样描述的:“摩登粑粑即烤发面饼,不过是用松毛(马尾松的针叶)烤的,有一种松针的香味。这种面饼只有凤翥街一家现烤现卖。西南联大的女生很爱吃。昆明人叫女大学生为‘摩登’,这种面饼也就被叫成‘摩登粑粑’,而且成了正式的名称。”

实际上,摩登粑粑就是最早的椒盐饼,烤熟后闻着有一股奶香味,拉着“面头”可一直吃到尾。如今,很多的滇菜餐厅、传统餐厅都有摩登粑粑,比如祥云会馆、老滇山寨等。做法上也有一些新花样,有的还加入了云南的特色鲜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面提到这些,除了马市口和马兴园这些不在,其他大部分都还在。”昆明市餐饮与美食行业协会会长周复始说,这些年随着市场的变化、新的消费场景涌现,昆明传统小吃也焕发“新生”,以更新的方式呈现给市民和游客。比如端仕小锅饵丝已经成为昆明美食的一个重要品牌,在建新园旗下经过重新打造后,包括福华园、德馨园等一系列昆明传统小吃品牌也焕发生机。

光华街豆花米线,现在叫德胜桥豆花米线,也是知名的百年老品牌了,在昆明开设了30多家连锁店。除了豆花米线、豆面汤圆外,还有很多的昆明传统小吃可以选择。选址在昆明的一些商业中心、景区景点门口的店铺,更是成为了展示昆明小吃饮食文化的窗口,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带来独特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步厂豆腐,这些年发展也不错,多次举办豆腐宴。甚至,以七步厂豆腐为主营方向的餐饮品牌“七步香”也发展壮大了。在外省生活的云南游子,总会挂念家乡的一抹臭豆腐香。在省外上学的小张回忆道:“云南的豆腐和外面的不一样,呈贡七步场的臭豆腐最嫩,吃起来还有股鸡蛋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昆明的小吃,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获得了更大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小吃、异国他乡的美食,也涌现在昆明的街头巷尾。在南强街、昆明老街、园西路、双桥夜市、南亚风情园等小吃街,市民可以品尝到许多有别于昆明传统小吃的美味,如鲜花饼、小龙虾、傣味舂菜、越南小卷粉、章鱼小丸子、泰式奶茶、老挝咖啡……各大商业中心,文林街、版筑翠园等特色街区里,也因为异国餐饮美食的聚集,吸引了更多人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多样的选择,丰富了昆明市民和游客的味蕾体验,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享受生活的惬意与美好!

策划 王云 孙琴霞

开屏新闻记者 杨质高 实习生 张潇予 文

开屏新闻记者 周明佳 摄

一审 何晓宇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郭毅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