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郑州日报
【我在一线,为您报道】系列报道
闻“香”识匠心
在郑州,把千年的历史装进一方小小的布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职业生涯的第13个记者节来临之际,我有幸走近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代表性传承人芦爱玲老师,和她端坐在散发香味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等十二生肖香包摆件中,左手拿布、右手捏针,学习制作一件备受国内外宾朋喜爱的老虎香包摆件。
本报记者(左)和芦氏香包代表性传承人手持老虎式样香包摆件合影。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鑫菂 摄
与芦爱玲老师的相识纯属偶然。10月23日,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亚太区2024年理事会暨第二次执行局会议在郑州开幕,我在采访开幕式活动的间隙,被一位来自陕西的代表拉住,彼时他刚在芦爱玲老师的非遗展位前购买了两只葫芦式样的香包,想请我帮忙拍个合影。见我欣然答应,他又提出把关于郑州市非遗项目的背景展板也拍上,言语中毫不掩饰对这些香包的喜爱。
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好奇。当我的视线向展位前各式各样的香包扫去时,内心也越来越惊奇——“跃跃欲试”的小老虎、造型精致的花葫芦、憨态可掬的猴子……一只只动物式样的香包形态各异,刷新了我对香包的固有认知。
由于还有采访任务,我当时买了6只小老虎香包后就匆匆离去,遗憾未能深入了解。这次,我联系芦爱玲老师说明了跟随她体验一把非遗传承人工作的想法,得到了她的同意。
芦爱玲是郑州市级布艺、香包代表性传承人,郑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从小在奶奶的影响下酷爱民间手工艺,退休后的这十多年来,她在家人的支持下,全身心投入香包艺术的挖掘与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芦氏香包已成为郑州香包的一张名片。
走进芦爱玲老师的家里,仿佛进入了一个香包的世界,头上挂的、桌边摆的、手边放的……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各式香包随处都是,即使是同一种生肖,在她这儿也能看到至少3种的造型。
“这是我最早设计出来的猴子摆件香包,当时是参考搬脚娃娃的样式,尖胳膊尖腿,一块布就能缝好。”芦爱玲拿着一只捧着桃子的猴子香包说。
为了让香包能陪孩子们“多玩一会儿”,她有天突发灵感,把猴子香包进行了“智能化”改造。
“这件猴子香包费了我老大劲儿了,它的四肢可以360度旋转,能站着,也能坐着,还能趴着,符合小猴子调皮可爱的特点,孩子们可喜欢了。”芦爱玲指着一件更为精细的猴子香包摆件介绍说,与之前的相比,这件香包的各个部件都需要单独缝制,工作量增加了不止一倍,但能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她觉得很值得。
等芦爱玲老师准备好各式各样的布料、五彩线、调配的香料、大小不一的绣花针后,我和她端坐在桌子前,开始了一场脑力和眼力的碰撞。
“先教给你一个我自己发明的盲人穿针法。”芦爱玲老师闭上双眼笑着对我说。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的动作,只见她左手拿线在右手捏紧的绣花针上缠绕一圈,然后左手拉紧线绳至针眼位置,一穿一引,成了!
随后,芦爱玲老师从选布开始,一点一滴告诉我如何填充棉花勾勒小老虎的身形、怎样放置香料最为合适、藏线前如何收针、缝制不同部位时针脚位置怎么选……每到一个新工序,她都会先做示范,然后再指导我上手,我这双惯在键盘上噼里啪啦的手,到了这个领域每扎一针都会“抖三抖”——老扎不对位置,就得重新扎。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芦爱玲老师不厌其烦地耐心指导下,一只憨态可掬的小老虎香包在我手中诞生了,看得我满心欢喜——瞧,这就是咱东方的“香水”!
这次体验让我对郑州非遗项目——芦氏香包和代表性传承人芦爱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芦爱玲老师在延续传统香包制作工艺的同时,结合现代人的审美与诉求,一次次推翻自己,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以创新,创作出一件件不拘一格、别致新颖的香包作品,这既离不开她精湛的制作技艺,更归功于她乐于尝试、不断创新的一片匠心。
在郑州这片文化沃土上,这样的非遗传承人还有很多,他们让千年前的文化之美绽放出新时代的光彩,也让郑州这座城市有了不一样的城市性格。
本报记者 杨丽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