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
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步入小戈廖村,沉浸式感受古村古树古石房的风貌韵味;走进王硇村,追寻这里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的红色足迹;漫游渐凹村,欣赏三面环山,层峦叠嶂的自然美景……暮秋时分,在我市各古村落,人们打卡拍照,品尝美食,感受古韵和活力的交织,沉浸式体验古村落焕发出的新活力。
邢台拥有3500余年建城史,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称。目前,我市有75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总量位居全省第一。沙河市、信都区先后入选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
传统村落如何激活“盎然生机”?我市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通过古村落提升改造、挖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融合文旅“新业态”,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保护中开发建设 古村古韵具象化
穿过石头寨墙,漫步石板小路,抬头望去一座座石头民居依山就势、高低错落……10月30日,在信都区路罗镇英谈村,一个原汁原味的古村风貌呈现在记者眼前。
英谈村被称为“江北第一古石寨”,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村内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院落67座、509间,大小石拱桥36座。先后获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特色旅游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全国文明村等称号,成为古村百年沧桑的最好见证。
近年来,该村依托原汁原味的古村风貌,全力实施环境整治、景观打造、文化提升、管理提质“四大工程”。“我们全村齐动员,对村历史文化馆、四堂文化馆、红色文化馆、冀南银行展馆、八路军总部旧址等进行改造提升,环境越来越好,游客也越来越多,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舒心。”村党支部书记路志勇说。
产业赋能,古村新韵。“游客多了,我们也了解到大家到英谈看古村,还有体验住石头房的需求。”路志勇说,于是,村内将长期闲置的70间民房进行修缮提升,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民房的原始风貌,打造精品民宿,让游客徜徉在古村落中不仅可以打卡红色地标,还可以身临其中体验石头建筑的魅力。
英谈村是我市保护开发历史文化名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注重规划和建设的延续性,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对传统村落进行专项保护,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邢台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对纳入保护的村落范围、传统村落保护的基本原则、保护规划的编制和衔接、分区分类保护措施、传统建筑的维护和修缮、合理利用与促进发展等方面内容作出规定,并坚持把“依规建设、按图施工”作为第一原则,严格按照批准的规划开展工作,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长效性。目前,全市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均已完成保护规划编制。
盘活传统民居 发展“民宿经济”
“真正的‘开门见山’,空气清新,虫鸟啼鸣,满眼的斑斓色彩,别提多惬意了。”近日,在位于信都区路罗镇小戈廖村的“象外高卧”民宿,慕名赶来的游客或走上露台放眼远眺,或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径拾阶漫步,尽情享受乡村秋日晨韵。
信都区小戈廖村象外高卧民宿。信都区供图
小戈廖村党支部书记王民书介绍,象外民宿依托村内百年历史的青石民居打造而成,在保留传统建筑外部原有风貌、格局的前提下,对房屋内部进行精细的设计装修,完善餐厅、卫生间等配套设施,老石房华丽蝶变成为诗意栖息地。
“我们这儿不少游客来自北京、天津、山东等周边省份,也有一些单位团建、画院写生的队伍集体入住,旅游旺季餐饮、住宿供不应求。”象外民宿总经理郝庆国说。
古村镇与民宿文旅的友好牵手,在我市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招、妙招。信都区立足本地传统村落集聚、旅游资源丰富、建筑风格鲜明、自然风光优美等特色优势,延长“民宿+”产业链条,不断拓展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前禅房村位于太行山东麓,群山环抱,绿水潺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该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紧邻前南峪、九龙峡、抗大陈列馆等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康养福地”品牌,并吸引来自北京的客商开发云清清康养旅游项目,打造乡村康养产业。
该项目对原有的老旧院落进行“修旧如旧”的修缮加固,并按照一院一格局进行精心布置,建成四季园、若水园、闻风园、咏竹园、闲书园等民宿小院18个,康养步道8000余米。项目以康养民宿、农业观光、生态采摘等业态为特色,持续完善沉浸式功能康养体验,打造集康养、生态、休闲、度假、餐饮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文旅融合发力 助力乡村振兴
金秋时节,位于沙河市柴关乡王硇村的万亩红叶林铺满山间,如火如荼,色彩斑斓,吸引众多游客穿行其间,观光游玩,感受这扑面而来的秋韵。
摄影团队在沙河市王硇村进行采风创作。樊高瑞摄
王硇村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在这还能沉浸式感受厚重的古村文化。该村拥有600余年历史,现存完好的古院落有130余处、房屋2000多间。
“我们在遵循修旧如旧、因地制宜的原则的基础上,修复了抗日县政府、抗日地下交通站、抗日高级小学等红色基地,修建了红色文化展馆、王硇村史馆、红色宣誓广场等红色阵地,与当地古石楼群相融合,打造传统村落红色旅游新名片。”王硇村党支部书记王天印介绍,近年来,村内以明清古石楼群为核心,以红色研学游、满山红叶、梯田花海、民俗文化和手工技艺为侧重点,努力将王硇打造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
依托村内丰富的红色资源,村民们开起了民宿、农家乐,现在人均收入8000多元,每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
乡村振兴,文旅先行。我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石楼院、红色历史等乡村文脉,打造了沙河市王硇村、信都区英谈村等一批历史文化名村,推进乡村旅游产业与度假娱乐、休闲康养、生活体验、文化研学等业态交融渗透、耦合共生。
此外,信都区大力推进总投资5.6亿元的太行山红色教育基地、总投资6.8亿元的太行野河湾休闲度假村等文旅项目,带动山区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沙河市以王硇、红石沟、秦王湖为中心,以点带面,重点打造王硇、樊下曹、安河等传统古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旅游项目;内丘县依托神头、黄岔、石盆、杏峪等传统古村落资源,积极发展康养旅游、精品民宿、帐篷营地等乡村旅游项目。
如今,在我市太行山区,具有独特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的传统古村落,正搭乘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快车,持续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
作者: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梁慧丽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邢台日报
编辑/一审:韩亭亭 范永吉
二审:李博
三审:段田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