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杂志封面刊登李玉旺作品《筑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术》杂志封面刊登李玉旺作品《筑梦》

工笔创新与时代融合的典范

———画家李玉旺《筑梦》创作访谈

近日,李玉旺先生的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晋京作品《筑梦》荣获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奖中国画铜并奖荣登《美术》杂志封面,这是继其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金奖作品《使命》后第二次获此殊荣。从主题表达方面看,这两件作品同是对当下时代精神的关注与诠释,充分展现出画家对社会现实的深邃洞察和深厚的人文关怀,生动呈现了新时代人们为追逐梦想而奋斗拼搏的精神风貌。在创作层面,《使命》是当代重彩工笔人物画创作的重大突破,拓展了工笔画创作中的艺术表现力;《筑梦》则在《使命》重彩运用的基础上,实现了当代工笔画写意精神的全新突破。这种学术突破绝非偶然,它是李玉旺先生在漫长的艺术探索和实践历程中,对工笔画创作技法深入理解与创新运用的必然成果。

在中国美术创作的广阔天地中,中国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根脉,怎样与崭新的时代紧密结合,创作出既富有新时代气象,又兼具东方审美意趣的美术精品,进而成为当下时代极具代表性的艺术载体,无疑是当代中国美术家所面对的重大创作课题。多年来,李玉旺先生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始终坚定不移地将艺术实践与时代精神深度融合,以敏锐的视角聚焦社会现实,绘写时代精神,凭借具有鲜明时代感和强烈现实性的精品力作,体现了中国美术家对当代美术创作与时代关系之间的思考,同时,也传递并彰显出蕴含中国艺术意蕴的审美追求。他的作品不仅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更在学术层面为中国画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探索方向和实践范例,为推动中国美术创作的蓬勃发展贡献出个人力量。

为探寻李玉旺先生《筑梦》创作背后的故事,了解《筑梦》的创作历程、风格特点和主题表现,解读其艺术价值与时代意义,采访者专程采访李玉旺先生,倾听他分享创作过程中的点滴感悟与思考。现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

1、创作缘起

问:请您介绍一下《筑梦》的创作缘起,能否分享一些启发您创作这幅作品的瞬间或故事?

《筑梦》这个选题,早在几年前就一直在创作酝酿。我曾经参与国家扶贫攻坚主题《助梦》的创作,描绘了四川大凉山农村百姓的脱贫成果,当时在《助梦》创作期间我就开始考虑《筑梦》的选题。《筑梦》描绘的是建筑工人,建筑工人是城市的建设者,他们用双手筑起高楼大厦、搭起现代化的桥梁,是为城市和社会的发展默默奉献的一群人。

画家与建筑工人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家与建筑工人在一起

我平时生活与建筑工人接触并不多,所以我经常找建筑工地采风,去过住宅建筑工地、商业建筑工地,单位旁边的地铁建设工地等等,去现场感受工人的工作环境,积累创作素材。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这些建筑工人的接触越来越多,从交流中了解到他们生活的经历,他们质朴的话语和乐观的态度给我很大触动,这些信息对于作品的风格塑造都起到关键作用。

在创作构思时,我对建筑工种、人员形象进行过大量收集、选择和比对。建筑工人有多个工种,常见的有力工、木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架子工、砌筑工、防水工、电工、水暖工等等,他们各司其职发挥不同作用。不同工种的服装、形象各不相同,随身携带的工具也各有不同,如电工服装通常为深蓝色或灰色一些较为稳重的颜色,样式宽松方便上下活动,上衣通常有多个口袋方便存放工具,手戴绝缘手套,脚穿绝缘鞋,佩戴写有电工姓名工号的胸牌、袖标这种标签;钢筋工的服装往往较为厚重,以防止被钢筋划伤,总是手持钢筋扳手、扎钩等工具摆弄坚硬的钢筋。架子工因为高处作业,安全帽通常为红色或黄色这种醒目的颜色,身配的安全带多为全身式的,服装材质比普通工人的更耐磨、更耐脏。这些具体细节对于创作至关重要,对作品而言都是构成画面的重要组成,能够丰富作品的叙事性,更全面而生动地讲述建筑工人的故事。

2、创作历程

问: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您是如何克服的?

创作挑战是从始至终都存在的。在草图构思阶段,主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为画面表现的核心,因为人物形象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作品最终呈现的情绪和主题传达。在资料收集阶段,我会有意识地抓拍民工工作状态的形象。期间还找同事帮忙联系单位旁边的轨道交通建设工地,进入地铁建设工地收集素材。我也时刻关注生活中接触到同事、朋友、家人,观察不同的人物形象和表情,不断筛选、组合这些真实人物的五官特征,寻找出比较生动的面部形象,更好地去传达建筑工人的力量和情感。这个过程确实费了不少力气。

《筑梦》线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筑梦》线稿

在创作中期,主要是素材整理和画面调整,需要不断审视和斟酌画面布局结构,既要突出重点也要做到和谐统一,画面人物从最初的1个形象到最终5个工人形象,这个过程几易其稿、反复修改;画面细节处理、质感表现、元素搭配,涉及每条线的走势、质感,每种色彩块面的比例、安排,都要经历多次打磨、调整。既要保持画面的品质和完整度,又要保留一份“生趣”,不能丢失人物形象的灵动与鲜活。

在民工形象上,采用突出个人特点的方式,比如眼镜、啤酒肚、防尘口罩、水杯、对讲机等等,增强人物的真实性和鲜活感。画面每一处设计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生活中遇到的,是通过观察得来的。比如中间的主要人物形象,刻意将其年龄塑造得稍显成熟,象征着丰富的工作阅历,服装也更加整洁稳重,突出他对工作的严谨态度,气质上的坚定与果敢以及手中握着对讲机用来凸显他“带头人”的身份标志。左侧的戴眼镜的人是一位电工,这副眼镜增添了一份知性与专注,他的笑容也是在生活中收集到的,抓住了他成功解决复杂电路问题后不经意间的表情流露,是对工作成就感的一种自然表达。还有右侧架子工形象直接来源于工地采风。在我看来,这些民工不是遥远的、模糊的、抽象的形象,而是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的真实人物,只有去表现出真实感、现实性,人物形象才能够真正深入到观众内心。

《筑梦》草稿、色稿、黑白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筑梦》草稿、色稿、黑白稿

问:创作这幅作品花费了多长时间?

《筑梦》的作品素材积累阶段时间比较长,画面结构改过好多次,草图的创作与修改也历经了很多次。正式的创作是今年春节之后,大约全情投入了三个月的时间创作打磨。画画的都知道,大型工笔画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构思、收集素材、绘制草图、反复打磨细节到最终完成,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尤其是素材收集阶段,素材积累的过程也是创作思考的过程,每一次草图设想推动着创作从模糊的概念逐渐变得清晰、形象、具体。这三个月的持续创作,确实很紧张,充满了挑战与惊喜,虽然还有些想法没有充分实现,但是整体上达到了想要的画面效果。

3、风格特点

问:《筑梦》在风格上有哪些独特之处?与您以往的作品相比,在风格表现上有哪些延续和突破?

《筑梦》在创作风格上确实展现出诸多特点。首先,从风格体现上,延续了《使命》重彩人物画的色彩表现方式,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更深一层的表现,利用丰富的色彩层次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人物形象的厚重感和力量感更加明显;同时,在运线语言上也进行了全新的尝试和探索,线条不再仅仅是轮廓的一种勾勒,而是采用了写意性线条,用刚劲有力的书写线条去突出建筑工人的坚韧与专注,让线条语言的力量表达出人物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从这一层面看,打破了常规的工笔语言模式,实现了工笔与写意、重彩与写意之间的一种融合和蜕变,工笔的细腻与写意的洒脱相互结合,而且重彩的浓烈与写意的奔放相得益彰,赋予作品较强的视觉张力,建筑工人的形象在这样的表现下更加立体鲜活,他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都得到一种真实的表现。这种转变带给我自己很大的创作热情,激励着我尝试这种融合的更多可能性。

画家在创作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家在创作中

其次,从画面表现看,它呈现出一种宏大而细腻的质感,宏大在于其整体的构图和场景营造,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细腻则体现在对每一个细节的雕琢,无论是人物的表情、服饰的纹理,还是背景中的各种工具元素,都是经过思考的,让观者能够感受到作品故事丰富性,以及画面结构的艺术安排。宽博的气势与细节表现对于创作主题的表现至关重要,能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主题所蕴含的宏大力量与细腻情感,从而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再次,在情感表达上的探索更加深入,《筑梦》和《使命》虽同是对时代精神的一种呈现,但是在情感表达上仍然有很大不同。将现实生活素材转化为艺术形象,既需要人物造型的艺术处理,也需要去挖掘表现现实生活背后的深层情感,而不仅仅是停留于表面的观察和描写,更要体现建筑工人在工作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梦想与挣扎,了解他们对家人的牵挂、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完成项目建设的自豪感,这些细腻的情感都可以融入作品中。因此,《筑梦》的创作突破了单一的情感基调,与《使命》“日常的英雄主义”的叙事有所不同,它表达了更为丰富且真实的情感。一件好的作品既要充满温情,又要有情感深度和艺术思考,特别需要融入具有真实情感和精神层面的东西。艺术家创作是以现实为蓝本,通过艺术手段对现实进行提炼、夸张、变形等处理,最终要反映事物内在真实的本质,这样才能深刻表现现实。

问:您在创作中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作品的风格?色彩、线条和构图等元素。

风格体现始终与技法是紧密相连的,从设想作品体现什么样的风格开始,就要考虑技法如何配合。《筑梦》设定为一种质朴而充满力量的风格,在技法表现上选择运用厚重的笔触刻画物体的轮廓,让线条充满张力,这种线条不同于一般的工笔线描形式,它带有轻重缓急、转折顿挫的变化,更具有表现力,更能突出建筑工人的力量感和画面稳定感。在色彩上,加强不同色相的对比和调和,用暗色调凸显艰苦的环境,再用明亮的色彩点缀出希望与活力,明暗的对比、色彩冷暖的对比都融合在全景式的宏大场景营造中。在画面质感的处理上,也不同于单线平涂的方式,而运用一些技法渲染刻画细节,如在服装鞋子的质感、粗糙的手以及背景的处理上,突出工地的粗粝质感,凸显建设施工的艰苦环境,营造出画面的磅礴之感。这种处理方法,我是借鉴了早年制作奥比松挂毯的方法,把浅浮雕式的纹理、层次以及立体感的处理手法融入绘画中,在中国画平面处理的基础上强调结构,使画面更加厚重,更具有表现力,从而带来了新的突破,这种色彩与质感表现同油画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极大增加了画面的塑造感、力量感。总之,线条、色彩、质感处理的效果加强了现实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些技法处理、细节打磨都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作品主题。

画家在创作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画家在创作中

问:能否谈谈您对工笔画写意精神的理解,以及在《筑梦》中的具体体现?

工笔画通常以细腻的描绘和严谨的造型为显著特点,但其中同样蕴含有深刻的写意精神。写意精神并非仅存在于写意画中,工笔画中的写意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内在的气质和神韵。它强调的不仅仅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精确描摹,更要传达出一种情感、意境和精神内涵。工笔画的写意精神在于以细腻的笔触和精致的画面来表达画家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感悟,是一种超越形式的艺术追求。

在《筑梦》中,不管是在表现技法上还是在意境营造上,都在追求一种写意精神。首先,在构图上,通过对建筑场景和人物的安排,展现出一种秩序与和谐,也传达出一种宏大的叙事感,这是对筑梦主题的一种精神升华。其次,在色彩的运用上,用沉稳的色调表现工地的坚实与厚重,同时又用明亮的色彩点缀出希望与活力,比如中间工人的白色衣领既能突出人物面部特征,也提亮整个画面;画面各处红色点块面的处理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右侧画面使用黄色渲染背景、安全帽,营造出阳光温暖的感受,也代表着生活的希望,这种色彩的对比与调和体现了写意精神中对情感的抒发。再者,在对人物的刻画上,不仅仅注重外形的精准描绘,更注重捕捉人物的神态和气质,突出展现建筑工人的坚韧、勤劳和对未来的憧憬,使人物形象具有了灵魂和生命力。

《筑梦》局部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筑梦》局部一

4、主题表现

问:《筑梦》您希望通过这幅作品传达什么样的主题信息和情感?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您认为《筑梦》所表现的主题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筑梦》和《助梦》都是筑(助)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筑工人在施工环境中辛勤劳作,他们的付出是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体现了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智慧。梦想既有国家建设的宏观目标,也包括个人、家庭的微观生活目标。国家的建设梦想是宏伟而壮丽的,它涵盖了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的持续推进、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等各个方面。对于个人来说,梦想则更加具体,可能是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能够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发挥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家庭的梦想或许是拥有一个温馨的住所,家人健康平安,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些看似平凡的梦想,却是人们努力奋斗的动力源泉。国家建设的宏观目标与个人、家庭的生活梦想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国家的发展为个人和家庭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保障,而个人和家庭的努力也为国家的建设贡献着力量。当每一个人都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拼搏时,国家富强的宏伟目标也在逐步实现。

正如每一位建筑工人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梦想,他们将汗水洒在工地,用勤劳与坚韧筑起城市的高度,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计、撑起家庭的幸福,也是在为城市建设、国家强大进程添砖加瓦。他们的个人梦想与国家的宏观目标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时代画卷。

《筑梦》局部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筑梦》局部二

问:在创作过程中,您是如何将时代元素融入作品中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场景有何象征意义?它们如何与主题相呼应?

在画面中,利用建筑工人、吊塔、建材工具等元素构建了一个充满时代气息的建设场景,既是对现实个人身份和场景叙事的说明和呈现,也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城镇化发展的背景。这个场景不止是一幅静态的画面,更是一部动态的史诗,作品的背后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人们从农村走向城市,从传统走向现代,不断追求着更高的生活品质。城镇化的背后是无数人的付出与奉献,建筑工人用双手一砖一瓦筑起高楼大厦,构建城市的未来。他们的努力不仅改变了城市面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想通过作品去表达对劳动者的敬意与关怀,去展现时代的脉搏以及时代浪潮下国人的拼搏精神。

在这个伟大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筑梦”主角,为“中国梦”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筑梦》的引申之义,并不具体到某一种工作,它代表的是我们每一个在平凡岗位上奋斗与拼搏的人,医院里日夜坚守的白衣天使为健康之梦添砖加瓦,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的教师为教育之梦奠定基石,街头巷尾默默清扫的环卫工人为美丽城市增添色彩,以及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他们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担当、用汗水书写传奇。从这个意义上说,《筑梦》展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与创造力,是对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梦想得到实现的生动写照,也是对人类奋斗精神的赞歌。

《筑梦》局部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筑梦》局部三

5、艺术追求

问:您在艺术创作中一直坚持的理念是什么?

首先,真实反映生活。人物画是与现实生活接壤最深的画种,我始终认为艺术作品应该扎根于现实生活,将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人物情感以及社会现象融入作品中,使作品具有强烈现实感和生命力。《筑梦》对建筑工地的场景、建筑工人的刻画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呈现。第二,追求艺术创新,尤其是审美语言的创新。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活力和吸引力,一直以来,我都在表现形式、技法运用、题材选择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勇于突破传统、突破个人的艺术模式和思维定式,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展现作品的主题和内涵。无论是在色彩的搭配、线条的运用还是构图的设计上,都力求创造出带来新的视觉体验和艺术感受。《筑梦》在《使命》创作的基础上展开更多探索,进一步拓展了作品的内涵和表现深度,增强了作品的叙事性和史诗感,以更深刻的思考传达出主题信息。第三,表达情感和思想。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审美呈现,更应该是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我希望通过作品能够传达出自己对时代的理解,对人性的思考、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也是艺术家在当代社会中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问:接下来您有哪些创作计划?对于中国画在新时代的发展,您有哪些期望和展望?

接下来的创作,将不断拓展新的主题领域,继续深化创作表现。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的现象、新的思潮不断涌现,作为美术创作者,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学习能力,积极探索新的主题。比如,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的题材会增加新的创作灵感,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挑战自我,创作更多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中国画作为最古老的绘画形式,自古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审美嬗变,不断地进行着自我革新与演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画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文精神和审美追求。步入新时代,中国画一方面要坚守中华文化的根脉,保持自身艺术独特性,坚定艺术自信;另一方面,期待中国画更加紧密地与新时代各种主题相结合,比如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文化自信等。同时,中国画要勇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创作观念,持续吸收和融合不同文化的优秀元素,以更新颖的视角与方式表达时代主题和个人情感,进而创造出更多彰显时代精神和中国风格的作品。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画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人类艺术文明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艺术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玉旺,山东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二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代表作品中国画《使命》《逆行·第一组》《筑梦》《欢乐春节》等,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山东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其中《使命》获得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中国美术奖·创作奖金奖;《筑梦》系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进京作品,获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