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抗战胜利后,解放军在东北地区迅速崛起,凭借人海战术和敌人针锋相对。但在1948年的锦州战役中,东北野战军竟然拥有数百门大炮,而且炮火凶猛,轰鸣不止,仅用一天时间就攻陷了锦州这座坚城。在当时的中国,这支"炮兵方阵"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中国军队又是如何在短短两年内就拥有如此强大的火力?这个谜团到底从何而来?请继续阅读,或许你会找到答案。
1.终战后形势大变,东北成为焦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画上了句号。在东北这片土地上,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此前长达14年的"伪满洲国"纸醉金迷的表象瞬间破灭,曾被视为"东方小日本"的这个傀儡政权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北方的苏联红军部队攻陷东北,将这片富庶之地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东北不仅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宝地,更是战后各方势力勾心斗角的焦点。这里不啻是一块肥肉,让饿狼们虎视眈眈。在长达十四年的日伪统治期间,东北地区工业化进程加快,大批军火工厂和物资储备被日军集中在此。到了1945年,东北已经发展成为亚洲第一大工业重镇,也是当时所有地区中军火储备最为丰富的地方。
战争一结束,中国国民政府和延安的中共中央纷纷将目光投向东北,企图尽快控制这块战略要地。因为无论是从工业实力还是军火储备来看,谁若能把持住东北,谁就占据了赢得内战的先机。接下来的命运扭转,就发生在这狭小的东北地区。
苏联红军赫然介入了这场利益角逐的漩涡。驻扎东北的苏军部队掌控了所有日军遗留的工厂和军火库,俨然成为了东北这块香馍馍的主人。在中国两大政治势力还在僵持观望之际,红军已迅速插手干预,将部分日军武器和物资转交给了东北人民自治军--解放军的前身。
这一决定无疑为解放军在随后的内战中注入了强心针。收复的日军武器,不仅让东北解放军获得立足之本,更为即将打响的内战奠定了火力基础。历史的时针拨向1948年,在锦州战役中,正是这批从苏联手中收缴的日军大炮,与国民党军队火力狂轰滥炸,最终帮助解放军一日之内攻克这座东北重镇。然则,当年苏军为何如此痛快地将遗留的日军武器拱手相让?解放军又究竟是如何在短短两年内迅疾扩充到百万军队,并组建起强大炮兵力量?这其中还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2.伪满洲国大量军火储备被俘获
二战结束后,东北地区一度陷入了权力真空的混乱境地。作为主要军事力量,关东军在投降之初尚未彻底放下武器,仍旧死死控制着遍布东北各地的军火库和工厂。这些库房内堆积如山的武器弹药,可谓是赢得内战先机的关键资源。
彼时,关东军虽已元气大伤,但军火储备之丰厚,却是任何势力都未能企及的。在东北各地,关东军旧址星罗棋布,军火储备更是遍及大小城镇。据解放军早期进驻东北的将领回忆,仅在沈阳一地,关东军就遗留了十多座军火库,存储着足够数个师的步枪、机枪、迫击炮以及数以百万计的子弹和手榴弹。
面对如此大量的战利品,解放军自是虎视眈眈。然而,占据主动权的并非他们,而是主宰东北的苏联红军。作为二战东线的主力,苏军早已将全部精锐部署在中国东北,牢牢掌控了曾属关东军管辖的一切军事资源。
就在战火初歇之时,红军部队迅速将东北全境围困,一面展开对关东军的全面缴械,一面暗中布下天罗地网,防止解放军在东北插手分一杯羹。与此同时,驻扎在东北各地的大小苏军分队,已悄悄行动起来,按部就班地处置起这些无主的军火储备。
按照上级命令,苏军首先将所有最新型号的军火全数清点登记,一一封存为待命状态。那些年代久远的老旧武器则被集中销毁,但其中仍有不少被运往内地作为战利品。与此同时,苏军并没有完全将所有武器据为己有,而是拿出了一小部分,转交给了当时的东北人民自治军。
这批从关东军手里俘获的武器,虽然已不是最新式的主力装备,却成为了东北解放军立足根本。几十万支日本38式步枪、数万挺轻重机枪和迫击炮,加上数千万发子弹和手榴弹,让解放军获得了最初的军火基础。当时的解放军,正是靠着这批旧式武器在东北站稳了脚跟,为后来内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然而,仅凭这点微薄之力,要全面对抗国民党军的现代化装备,无疑是杯水车薪。要真正掌控内战主动权,解放军更需从关东军手中大量俘获新式军火装备,而这一切,又将如何展开?
3.隆重的宴会、醇香的美酒:解放军暗度陈仓获取武器
a.中俄联欢会上酒逢知己
尽管苏军人面对解放军时表现得往往是一副冷淡疏远的模样,但在基层官兵之间,情况却往往出人意料地亲热友善。
二战结束后的那些年月里,东北各地经常能见到中俄双方官兵欢聚一堂的场景。根据早期驻扎东北的中国工作人员回忆,在解放军刚刚进驻东北不久,苏军部队就主动提出要与之举办欢迎联欢会。这种亲善有加的交往活动,在当年可谓是家常便饭。
于是,街头巷尾、部队营房,时而能听到阵阵欢快的乐声,看到中俄官兵或席地而坐,或手舞足蹈地载歌载舞。在这种场合,大器晚会、牛羊宴席都是常见的规格,据说,有时甚至还能见到苏军拽上几个当地的俄罗斯女郎助兴。
此情此景着实令久在战火硝烟中的解放军官兵们大感新鲜。而这其中背后的重要一环,则是双方在宴会中都能痛快畅饮的源源不断供给--大量美酒。
b.斡旋人促成私下交易
美酒乃是解放军与苏军之间最好的社交润滑剂。在大醉之下,双方官兵的那层心理隔膜也就渐渐消融了。经过反复的酒后交心,亲如手足的友谊悄然在两军之间滋生。
而正是凭借这份友谊,解放军得以打开了苏军心门,开始获取对方那关于东北军火库的隐秘线报。在每一次的联欢宴会过后,总有一些人被挑选出来,暗中前去苏军军火库周边"巡视"。
这批人无一例外都是东北解放军中德高望重的干部,同时也擅长俄语。他们就是两军之间的沟通"斡旋人"。凭借着与苏军官兵的交情,这些人很快就开始获取到第一手的军情线报,并将情报源源不断地反馈给上级。
c.解放军仓促收缴武器
有了"斡旋人"的铺垫,东北解放军开始暗渡陈仓,悄悄将苏军控制下的日军武器收归自己ownership。整个行动都是在夜色掩映下进行的,动作飞快而又隐秘。
具体的做法是这样:根据线人提供的坐标,解放军将于某个夜晚派出突击小队,迅速包围目标军火库,然后强行打开大门,将库中所有武器一股脑装车运走。这一切行动从展开到结束,蹑手蹑脚之间往往不过半个至一个小时。
第二天一早,苏军就会发现军火库被掘空了。而他们也好像对此并不怎么在意似的,往往只会草草报告上级,将此事定性为"失窃"了事。对此,苏军上级也未做过多追究,这或许是因为有人从中"运作"了。
凭借这种不遗余力的夜袭手段,东北解放军从苏军控制下成功获取到大量日军遗留的军火,其中既有重装甲动力部队的坦克、装甲车,也有各种口径的野战炮和迫击炮。当然,最多的依旧是步枪、机枪这些基础步兵装备。
虽然无法掌控整座"武器宝库",但这批外力的注入,却让刚刚成军不久的东北解放军在短短两年内就拥有了强大的武装力量,从而在后来的内战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这一切,又将如何引向高潮?
4.苏军大手笔支持
a.移交日军武器和弹药
尽管解放军在苏军"眼皮底下"悄悄夜袭并收缴了不少日军遗留的武器装备,但这些都还远远不够。要彻底打赢内战,解放军需要更多、更好的现代化武器。而在这一点上,苏联也确实伸出了大手相助。
1945年9月,刚刚攻克关东州的苏军就着手对被缴获的日军装备进行了全面清点。根据统计,当时仅在东北一地,苏军就缴获了:重型坦克1500多辆,野战炮1.2万门,火箭筒1000余门,步枪和机枪超过180万枝……如此之多的军火储备,足以重装一支强大的现代军队。
按理说,这批武器理应被苏军全部带走,但实际情况却出乎意料。1946年春,苏军开始主动向东北民主革命根据地移交部分日军遗留的武器装备,其中就包括坦克、野战炮和大量弹药等。
这批武器装备虽不是最新式的,但作为一支几乎从零起步的人民军队,已属是相当可观的"嫁妆"了。随后的几年间,苏军还多次以物资调拨的名义,继续向东北民主根据地提供大量日军遗留的武器和弹药,堪称是大手笔的扶植。
b.开放东北军工厂生产线
除了移交武器装备外,苏军在东北还有一项重大的支持行动——将部分军工生产线开放给东北民主政权使用。
二战结束后,苏军除了控制了东北各地的日军武器库,还直接接管了大量日本在东北地区的军工企业。然而,即便是在最富庶的东三省,日本当年也未能在这里建立起完全自给自足的军工体系。与日本本土相比,东北的军工产能和加工精度都明显逊色不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