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却鲜有人知她还是一位"造字高手"。相传,这位铁腕女帝曾亲自创造了18个汉字,可谓是煞费苦心。然而,这些字的命运却颇为坎坷。其中17个字在她身后很快就被废除,仿佛从未存在过。唯有一个字,虽然流传至今,却几乎无人敢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何武则天要大费周章地创造新字?那个流传下来的字又是什么?它为何让后人闻之色变,避之不及?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历史之谜的面纱。
一、武则天登基:女帝的雄心壮志
公元690年,长安城里沸沸扬扬,人们纷纷议论着一件前所未有的大事:一位女子即将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这个女子就是武则天,她不仅是一位母仪天下的皇后,更是一位手握重权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的政治抱负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早在她还是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时,就已经展现出过人的政治智慧。据说有一次,太宗问朝中大臣:"如何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大臣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却没有一个令太宗满意。这时,武则天轻声细语地说:"陛下,治国如同织布。经线是朝廷的政令,纬线是百姓的民生。只有经纬交织,才能织出坚韧美丽的锦绣江山。"太宗听后连连点头,对这个年轻貌美的才人刮目相看。
登基大典的盛况可谓空前绝后。那一天,长安城张灯结彩,鼓乐齐鸣。武则天身着九章冕服,头戴十二旒冕冠,手持玉玺,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缓步走向太极殿。她面带微笑,目光如炬,仿佛早已预见到自己即将开创的盛世。
然而,武则天面临的挑战与质疑也是前所未有的。有人说:"自古以来哪有女子做天子的道理?"也有人担心:"女主当政,必定祸乱天下!"面对这些质疑,武则天并不慌乱。她知道,要让天下人心服口服,光靠武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文化上的认同。
于是,武则天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造字!她暗想,若是能创造出新的汉字,既能彰显自己的文化修养,又能让这些字成为自己统治的象征,岂不是一举两得?
就这样,武则天召集了朝中最有学问的文臣,开始了她的造字大业。她对文臣们说:"朕欲创造新字,以昭示天下,彰显我朝文治武功。尔等可有良策?"文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贸然回答。
这时,一位年轻的学者站了出来,他叫李淳风,是当时有名的天文学家。李淳风说:"陛下,臣以为可从天象入手。天上日月星辰,无不光明灿烂,正如陛下治国之道,照耀四方。"
武则天听后大喜,立即命李淳风主持造字工作。就这样,一个个新奇的字诞生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个"曌"字。这个字上面是"日",下面是"月",中间是"空",寓意着武则天如同日月一般普照天下。
然而,造字容易推广难。朝廷下令要求所有官员必须学会使用这些新字,可不少人私下里却叫苦连天。有的官员抱怨说:"这些字也太难认了,写错一个可是要掉脑袋的!"还有的人担心:"用了这些字,岂不是认同了女子做皇帝?"
面对这些困难,武则天并不气馁。她常常亲自示范如何使用这些新字,还设立专门的学堂教授新字。慢慢地,这些新字开始在朝廷文书中出现,甚至有些文人墨客也开始在诗文中使用它们,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就这样,武则天的造字行动看似取得了初步成功。然而,她不会想到,这些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字,最终会有着怎样的命运。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其中一个字会在千年之后,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二、造字风波:18个汉字的诞生
武则天的造字动机不仅仅是为了彰显文化修养,更是一种政治手段。她深知,文字作为传播思想的载体,对统治的巩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创造新字,武则天希望能够在文化层面上为自己的统治增添合法性和神圣感。
在武则天的指示下,朝廷组建了一个专门的造字团队。这个团队由当时最有学问的文臣组成,其中包括著名的天文学家李淳风、文学家李峤、史学家刘知几等人。他们日夜苦思冥想,终于创造出了18个新字。
这18个新字分别是:天、地、日、月、年、载、圣、神、臣、泰、授、初、康、同、德、道、化、正。乍看之下,这些字似乎并无特别之处,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字都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寓意。
以"天"字为例,武则天将其改写为""。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是"天",下半部分是"兆"。"兆"字本意是"预兆",在这里暗示着武则天的统治是天命所归。再如"臣"字,被改写为""。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是"天",下半部分是"臣",寓意臣子应当如同天一般忠诚于皇帝。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曌"字。这个字上面是"日",下面是"月",中间是"空"。武则天解释说:"日月当空,普照天下,正如朕之德政,无所不及。"这个字不仅寓意深远,更是被武则天选作自己的名字,可见其重要性。
然而,创造新字只是第一步,如何推广才是真正的挑战。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广这些新字。首先,她下令在朝廷文书中必须使用这些新字。任何官员如果在公文中写错或遗漏这些字,都将受到严厉处罚。
其次,武则天在长安城设立了专门的学堂,教授这些新字的写法和含义。她还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将这些新字传播到全国各地。据说,当时有不少文人为了讨好武则天,特意在诗文中大量使用这些新字,以显示自己的忠心。
然而,推广新字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一位叫李义府的大臣在朝会上提交的奏折中,将"曌"字写错了一笔。武则天大怒,当场将李义府贬为庶人,并罚他抄写"曌"字一万遍。这件事在朝廷内外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让许多人对这些新字产生了畏惧之心。
另一个有趣的故事发生在长安城的一家书院。一位年轻的学子在习字时,不小心将"曌"字写成了"照"字。他的老师发现后,吓得面如土色,连忙将那张纸烧掉,并严厉警告学生绝不可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个故事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们开始戏称这些新字为"烫手山芋"。
尽管如此,在武则天的强力推行下,这些新字还是逐渐在社会中传播开来。有些商人甚至开始在店铺的招牌上使用这些新字,以示自己紧跟时代潮流。还有一些文人墨客,将这些新字融入到自己的诗词创作中,创作出了一些独特的文学作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些新字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一些反对武则天统治的人,开始暗中抵制使用这些字。他们认为,这些字是武则天篡权的象征,使用它们就等于认同了她的统治。
更有甚者,一些文人开始借这些字来讽刺武则天。例如,著名的文学家骆宾王在《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就巧妙地利用了"曌"字来讽刺武则天。他将"曌"字的上半部分改为"目目",通"瞿"字,暗指武则天像鹰隼一样凶残。
这些暗流涌动,预示着武则天的造字行动虽然看似成功,实则已经埋下了隐患。随着神龙政变的爆发,这些新字的命运将发生戏剧性的转变。而那个被武则天视为自己统治象征的"曌"字,也将走上一条令人意想不到的道路。
三、神龙政变:新字的命运转折
公元705年正月,长安城内风云突变。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悄然展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神龙政变"。这场政变不仅改变了大唐的政治格局,也彻底改变了武则天创造的18个汉字的命运。
政变的导火索是武则天晚年的昏聩。年迈的女帝将大权交给了宠信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引起朝野上下的强烈不满。李唐宗室和朝中大臣们看准时机,决定发动政变,推翻武周政权,恢复李唐统治。
政变当晚,长安城内灯火通明。李重俊、崔玄暐等人领兵包围了洛阳宫,拿下了张氏兄弟。与此同时,太平公主率领一众官员,逼迫武则天退位。面对众叛亲离的局面,年迈的武则天无力反抗,只得将皇位禅让给了李显(中宗)。
随着李唐复辟,武则天创造的18个汉字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中宗李显上台后,立即下令废除武则天时期的一切政令,其中就包括这18个汉字。一时间,长安城内外掀起了一场"灭字运动"。
朝廷首先下令,所有官方文书中不得再使用这18个字。曾经被广泛使用的"曌"字,一夜之间成为了禁忌。有一位叫李林甫的年轻官员,在整理档案时不小心写了一个"曌"字,结果被上司发现,差点丢了官职。从此,李林甫对这些字避之不及,日后成为唐玄宗时期的宰相,也从未在任何文书中使用过这些字。
接着,朝廷派出特使,前往各地销毁刻有这些字的碑文和匾额。在长安城外的乾元寺,有一块武则天时期立的石碑,上面刻满了这18个字。朝廷派人用铁锤将这些字一一凿掉,然后重新镌刻上新的内容。这个过程持续了整整三天,引来不少百姓围观。
民间的反应更加激烈。曾经为讨好武则天而使用这些字的商人,纷纷将店铺招牌上的新字涂抹掉。有的人甚至将写有这些字的书籍付之一炬,以表明自己与武周政权划清界限。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赞同这种做法。一位名叫张说的文人就公开反对过度清算。他在一次朝会上说:"字无罪,何须废除?若因人废字,恐怕会贻笑大方。"但他的意见并未得到采纳。
随着时间推移,这18个字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曾经熟悉这些字的人,也开始慢慢忘记它们的写法。到了唐玄宗时期,朝廷下令编撰《康熙字典》的前身《唐韵》,这18个字被彻底排除在外,仿佛从未存在过。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就在人们以为这18个字已经彻底消失时,其中一个字却奇迹般地保留了下来。这个字就是"曌"。
原来,虽然朝廷明令禁止使用"曌"字,但由于这个字曾经是武则天的名字,一些史官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在记录武则天相关事迹时仍然使用了这个字。例如,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就在记述武则天时期的事件时使用了"曌"字。
此外,一些佛教寺庙也保留了刻有"曌"字的石碑。这些寺庙大多是武则天时期修建的,出于对施主的感恩,僧人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这些碑文,使得"曌"字得以流传下来。
就这样,"曌"字成为了武则天18个字中唯一存活下来的"幸运儿"。然而,这个字的命运远未结束。在之后的千年岁月里,它将经历更多的波折,成为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特殊字符。而其他17个字的命运如何?它们是否真的完全消失了?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四、千年沉浮:18字的命运
随着时间的流逝,武则天创造的18个汉字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它们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各种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着生命。这些字的命运,也成为了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一个独特篇章。
在唐朝后期,这18个字的使用已经极为罕见。但在一些偏远地区,仍然有人在私下使用这些字。在陕西一个名叫蓝田的小县城里,曾经发现过一块写有""字的石碑。这块石碑是一位当地官员在唐德宗时期所立,显然,他仍然记得这个字的写法和含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