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源自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本书原文选自明 ·赵开美所刻《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原文后的条文号码是后世医学家为方便学习,按照原书条文次序所加。本书共选原文 195 条,其中必须背诵的 110 条,必须熟读的 85 条。
所附方剂歌诀参考了《汤头歌诀》、《长沙方歌括》和一些《方剂学讲义》,为便于诵读,对某些语句作了修饰。
伤寒论
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1],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知母6两,石膏1斤(碎),甘草2两,粳米6合,人参3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169)白虎加人参汤治邪入阳明,津气两伤证。症见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词解】
[1]此方立夏后....当愈:《伤寒论》中其他有关白虎加人参汤条文的附方及《金匮委略》中白虎加人参汤后均无此62字,疑是后人所加。
【解析】
168条属伤寒误治,迁延不解,表邪入里化热,阳明胃热炽盛,故日“热结在里”。里热外蒸,邪热弥漫周身,充斥内外,因而就形成了“表里俱热”的阳明证。热盛津伤,胃中干燥,故口大渴:欲饮水数升,是言渴饮之甚;舌上干燥而烦,是言津伤之甚。其中“烦”字,指心烦,既是热扰心神之象,也是津伤渴甚所致。热盛汗出多,津气两伤,且汗出腠理开泄,不胜风袭,故见时时恶风。本证属阳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故治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169条与上条病机相同,其证略有不同。上条是表里俱热、本条外无大热,且背微恶寒,易误为表未解。但口燥渴,心烦,说明热结在里。无大热并不等于无热,实为大热入内,热结在里。因热聚于里,不能外达,故身无大热。背微恶寨与上条时时恶风病机相同,亦为阳明里热太盛,汗出肌疏,津气两伤,不胜风袭所致。此既非太阳表寒,也非少阴里虚。因与上条病机相同,故也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
170条论白虎汤的禁忌证及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辨证要点。伤寒脉浮,发热无汗:为太阳伤寒,当用辛温发表之法。其表不解,即使兼有内热,也当在发汗解表以后再议清里,而不可径用白虎汤。若误用之,极易造成变证,故前人有“无汗不得用白虎”的诫语。只有当外无表寒,而里热已盛,且又伴津气两伤的渴欲饮水诸证时,才宜用白虎加人参汤,清里热,益气津。
222条承221条,论阳明热证误下后,不仅邪热未除,而且又耗伤气津,出现了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的见证,故治以清胃热,益气津之法,用白虎加人参汤。
26条论太阳病传阳明,热盛气阴两伤。太阳中风,服桂枝汤发汗,应“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否则病不仅不除,而且会发生种种变证。今服桂枝汤后,汗出太过,若阳热素盛,或夹有里热,则易转入阳明,阳明热炽,津气两伤,故大烦渴不解。大烦渴者,是心烦之甚,口渴之极也,虽大量饮水亦不能解。脉洪大,是阳明之脉,乃里热蒸腾,气血鼓动之征。然热势虽盛,但气阴不足,故脉虽洪大,却一般按之较软。因病转阳明,热盛津伤,故尚可伴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舌苔黄燥等症。
【方义】
白虎加人参汤是由白虎汤加人参而成。方中以白虎汤辛寒清热,加人参以益气生津。
【临证要点】
主症: 发热,汗出,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
病机:邪热炽盛,津气两伤。
治法:清邪热,益气津。方用白虎加人参汤。
编辑:冉茂雅
一审:向 薇
二审:刘益玮
三审:唐 菲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