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49年淮海战役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毛主席就和周恩来讨论过,渡江战役过后,应该让谁来接管上海?当时周恩来的意思是,从刘、邓、陈三人中挑选一位,但陈毅却率先表示,自己不合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7年贺子珍从延安离开出国,当时原本想去上海治病,不曾想上海沦陷了。两年后,陈毅率军来到上海,攻打了虹桥机场,而陈毅再次来到上海,已是十年后。
解放战争后期,汤恩伯把自己最后一万军队从上海撤走,蒋介石临走前还运走了大量财宝,当时粟裕和张震的部队已经陆续向东移动,上海战役一触即发。
毛主席给粟裕发电,意思就是现在接管上海的工作还没有做好,为了不打草惊蛇,三野先不要接近上海。言外之意就是,上海和北京一样,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如果上海打烂了,解放上海就没有价值了。
周恩来的意思是,先派出一个军,吓吓汤恩伯,于是汤恩伯马上逃走,毛主席知道机会来了,应该马上挑选合适的人,和平解放上海。

当时比较适合的人有三个,首先是陈毅,他是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的司令员,然后是邓小平和刘伯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当毛主席问道陈毅的意见时,陈毅首先认为,邓小平和刘伯承比较合适,原因之一是,刘邓大军自从1947年挺进大别山后,为了和蒋介石的兵力周旋,一直在牺牲局部利益,吸引敌人火炮,付出了大量的代价,现在应该好好休整一下。
二来,陈毅认为他牵着刘邓二人一份人情,要不是二野在背后支援,估计华东解放不好弄,所以说,刘邓大军过了太多的苦日子了,应该去上海。
在讨论会上,为了让陈毅去上海,刘伯承笑着说,我们是四川人,对西南比较熟悉,我和邓小平还是去西南吧。陈毅不同意,陈毅反驳说,我也是四川人啊!
事情到这里,就僵住了,三选一,怎么也选不出来,最后毛主席和黄炎培等人商量了一下,黄炎培先生的意思是,综合下来还是陈毅比较合适。

原因有三:

第一,陈毅担任第三野战军的司令员,从山东打到上海,从名义上看是顺水推舟的事情,让陈毅担任上海市长,是众望所归。

第二,上海的情况非常复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还有很多大商人和帮派,陈毅在党内的名声和资历是完全可以和他们谈判的,这是整治上海一事非常重要的。

第三,陈毅不仅是武将,还是出了名的“儒将”1939年所作的文章《茅山一年》和“脱手斩得小楼兰”的诗句在大后方洛阳纸贵,所以像陈毅这样兼资文武又有留学经历的人去任市长实在再好不过了。
最后在毛主席的综合考虑下,给陈毅下达命令,让陈毅去接管上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毅虽然推辞,但既然是命令自然义不容辞,最后,上海解放后,陈毅在这里干的兢兢业业。
据说,上海上海一天就要烧20万吨煤,陈毅到上海后,依然告诉战士们,拿出当年红军的精神,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陈毅带着战士们在上海树立了威信,有一次市民家里被特务扔了燃烧弹,陈毅马上带任冲进去救人,让上海市民震惊感动。
当然,对于陈毅来说,还有一件事非常棘手,那就是因资本家大批逃走,工业大都处在半解体状态,,很多工人失业,工厂发不出工资,陈毅马上开始重点抓经济,还接见了当地企业代表荣毅仁等人,最后把上海变得越来越好。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陈毅是上海市长,所以在1955年授衔时,按照“已经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不再参加授衔”的规定,在十大元帅上没有陈毅的名字,当时粟裕排第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周恩来认为,陈毅虽然已经担任上海市长,但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极大的,虽然没有参加长征,但论资历,论能力,论贡献,论威望,陈毅哪一点都不在话下。

至于军衔问题,周恩来认为平时可以不穿军装,可以借鉴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
就这样,在周恩来的力挺下,陈毅元帅被评为开国元帅,粟裕成了开国大将,名列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