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关注地理图文
地理知识集合汇总
认识“垛田”
江苏兴化垛田
中国南方沿湖或河网低湿地区
用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
泥土堆积而成的垛状高田。
地势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疏松,
宜种各种旱作物,尤适于生产瓜菜。
垛田间有小河间隔,
不便行走,
须用小船接送,
再加田面较小,
不利于机械化作业。
兴化垛田视频
“垛田”产生的原因
兴化地处江苏中部的里下河腹地,历史悠久、 人杰地灵。据该市林湖乡南荡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 4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产劳动、繁衍生息,素有“汉唐古都、淮海名郡”之美称。境内河湖港汊纵横交错,密如蛛网,但地势低洼,形如“锅底”,故有“水乡”之谓。
兴化垛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范围示意
环境变迁是垛田产生的客观因素
其环境的演化的顺序是: 湖→荡→平地,大量湖荡的出现,说明兴化地区的环境已经由 濒湖而居的临水状态逐渐转化为陆降水升的沼泽水荡。
大量荡地的出现,表明兴化地区的湖泊始已日益被淤浅为滩地,芦苇密布,形成芦荡相连的景观,这种沼泽水荡的出现,为垛田的诞生提供了客观基础。
应对水患、抗灾减灾是垛田形成的客观需求
从《咸丰重修兴化县志》的记载来看,在明代以前,兴化地区生态环境优良,河湖众多,水流顺畅,鲜有水灾发生。
兴化地区的洪水主要来自“四湖”、“三河”及 “一海”。一到汛期,各河湖来水迅速向位于锅底洼的兴化地区汇集,形成“诸水投塘”之势,兴化于是成为洪水的重灾区,在上游来水和下游海潮的夹击下,涝灾频繁, 有“洪水走廊”之称。
“垛田”的特点及优缺点
提到垛田的特点,排在第一位的当然是防洪, 但是由于建国后里下河地区大规模水利设施的修建,防洪在当地已不太重要。除了防洪之外,垛田还有其它独特的品质,为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所不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果蔬飘香
垛田独特的岛状耕地,因是荒滩草地堆积而成,土质疏松养分丰富,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及钙、铁、锰等多种微量元素。加上面积不大,四面环水,光照足、通风好、易浇灌、易耕作, 最宜各类果蔬的生长。垛田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垛田人对于蔬菜栽培的独到方法,使得生产的蔬菜无论是品质还是产量,都是普通大田种植不可攀比的。历来垛田盛产的各类瓜果蔬菜,一直是兴化及周边地区百姓的“果盘子”、“菜篮子”。上世纪 50 年代兴化垛田油菜籽单产曾创全国之冠,有“垛田油菜,全国挂帅”之誉。目前仅垛田一镇的年产蔬菜就达 26 万吨,为此,兴化又有“蔬菜之乡”的美称。
盛产鱼虾
垛田地区“三分土地七分 水”,独特的地理地貌使得当地各种淡水鱼虾聚集,且滋味鲜美,远胜它处,有“江北淡水产品博物馆”之美誉。
景色秀丽
垛田形态各异且大小不等, 大的几十亩,小的只有几分、几厘。垛田四面环水, 垛与垛之间各不相连,犹如海上小岛,故有“千岛之乡”的美称,当地县志中所载的“昭阳十二景”就有三景和垛田有关。
优点:
垛田地势高、排水良好、土质疏松、养分丰富,其面积不大四面环水,光照足、通风好、易浇灌、易耕作,宜种旱作物,适合各类蔬菜的生长。
缺点:
当地河湖密布、气候暖湿、地势低洼,农田易遭受渍涝灾害。垛田间有小河间隔,须用小船接送,再加田面较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人口增加,耕地面积不足。
“垛田”的价值
科研价值
垛田是里下河最具典型意义的活化石,是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变迁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一件珍贵标本。几百年来垛田地区基本保持原有的地貌特征,田间劳作无舟不行,家家有船,户户荡桨成了一道罕见的风景。
另外,由于垛田地理地貌的独特性,现代化的耕作方式在这里一直无法展示拳脚功夫。至今,垛田地带还保存原始古老的农耕方式,使用自然肥料: 如罱泥、扒渣、搅水草等。
文化价值
兴化地区早先受楚文化的滋养,后又融入吴文化的内涵。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众多文人雅士,也孕育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垛田邻城而居,老百姓又常进城卖菜买货,能较多较快地接受文化信息的辐射。这里曾留下大文学家施耐庵的足迹,又是郑板桥的出生之地,晚清有 “琼林耆宿”王月旦。得益于此,垛田的民间文艺可谓是根深叶茂。
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高家荡的高跷龙、垛田歌会、垛田农民画等,都有鲜活的地域特色和垛田风情。2002 年,垛田镇成为苏北地区唯一被省命名的“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这一点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护和挖掘。
垛田农民画
旅游价值
垛田地区万岛耸立、千河纵横的独特地貌和独特景色,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唯一的。古昭阳十二景中垛田独占三景: 两厢瓜圃、十里菱塘、胜湖秋月。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千垛万垛一片金色,十里八村阵风送香。荡舟其间,你会看到"河有万弯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美景,体验那"船在水中走,人在花中游"的感受。垛田春色,吸引了多少中外游人的目光,倾倒了多少文人雅士的情怀。
实现“垛田”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促进农耕文化的传承
设立工作站和研究中心,通过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带动该地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尤其是在农业、生态、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方面。如:举办千岛菜花旅游节;开展垛田故事会,宣传垛田特色文化;
理念:“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
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创立特色农产品,发展高品质、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生态农业
加强科技投入、“互联网+特色农产品” “飞”向全国、飞向世界!
保持农业特色,适度发展观光旅游
“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
乡愁文化
民俗文化
农耕文化
美食文化
认识“圩田”
江苏的圩田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11期 摄影/孙华金
圩田视频
圩田有着众多的“别名”
如垸田、坝田、湖田、桑基鱼塘等
在长江下游叫“圩”,中游叫“垸”
从鸟瞰角度来看
各种圩田像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棋盘
——外堤是棋盘边缘
内部纵横的河道、内堤、道路
则是棋盘经纬,池塘、村镇则像是一枚枚棋子
“圩田”的功能
生产功能
圩田常常具有很高的生产能力,是一种高效的复合农业生产模式。《戒庵漫笔》曾记载太湖常熟圩区的谭氏兄弟通过筑堤、开河、挖池等处理,把圩田划分为六区,进行分级分区综合利用的案例,其农业种植收入是普通农田的 3 倍,而副业收入又是农田种植收入的 3 倍。而桑基鱼塘作为重要的圩田土地利用模式,是一种桑、蚕、鱼、草相互结合形成具有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 构成一个复杂而高效的水陆相互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经济效益更高。
生态功能
同时,圩田也具有相当的生态功能,最为突出的就是水资源的灵活调配。水渠、内河与外围河湖构成一个完善水系网络,具有很强的滞洪排涝灌溉功能。
其次,圩田作为次生湿地,水陆边缘效应明显,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例如桑基鱼塘以基面和鱼塘为栖息地,以桑、蚕、鱼为中心环节,构建了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的生物链,形成水陆相互作用、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
文化功能
圩田景观是河网地区的特色农业景观,是低洼地区乡土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
首先,圩田景观是当地人为了更好地生存而采取的土地利用方式,这种改造利用通常是以维护土地和自然过程的健康连续为前提的,它是属于土著居民的地域景观。因此圩田景观是水网地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典范,具有很高的乡土文化价值。
另外,圩田景观具备很高的农业美学价值。与纯艺术性的审美标准不同, 作为一种农业景观圩田模式的美学价值并不完全由外在形式美所决定, 而在于圩田水岸交错的外在形式是以真实的生产功能为基础的。这种由功能外化于形式的美感是圩田美学价值的所在,也是其作为生存艺术的体现。
《文献通考·田赋六》载:“江东水乡,堤河两涯,田其中谓之圩。农家云圩者,围也。内以围田,外以围水,盖河高而田在水下。沿堤通斗门,每门疏港以溉田,故有丰年而无水患。”
圩(多音字。如果是指南方某些地区的农村集市,读作虚;如果是指用堤坝围住成田,则读作围)田是中国江南地区有土堤包围能防止外边的水侵入的农田,又称围田、垸田或基田,始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元。其中围田的土堤,一般称圩或圩(围)堤,即滨湖、滨江低洼地带为了防止江湖水侵入而筑的堤岸。圩堤的作用是防御江湖泛滥、外水入侵或潮浪袭击,保障堤内生产生活的安全。
圩田,其实也可以近似理解为围湖造田(也有在滨江或滨海区域围垦的)。圩堤将农田与外水隔开,通过灌排渠系及操纵堤上的水闸,可以调节内水和外水的进出。在长江下游(苏浙赣皖地区)叫做“圩(田)”,长江中游(两湖地区)叫做“垸(田)”,统称“圩垸(音同院)”。
由于圩田的地面高程大部分在河道的洪枯水位(或高低潮位)之间,即汛期河湖水位常高于农田,故必须筑堤防洪,在圩堤的适当位置建水闸、船闸、泵站,解决圩内的排水、灌溉问题和满足圩内外来往的交通需要。但是筑堤或围湖造田就不可避免会侵蚀(占用)湿地(河湖等水域),导致出现洪涝灾害频发及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问题。
其中,圩田区适宜围垦的自然条件如下:一是纬度较低,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同期)。二是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湖区),地形平坦开阔(多为湖滩),坡缓水浅,耕地面积大。三是河流刚突破第二阶梯,河流比降(落差)减小,河流泥沙沉积显著,再加上沿海地区的湖泊沉积,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沉积颗粒较细,多为淤泥质)。四是河网密布(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
圩田区的河流(河段)的形成,与天然河流相关,但也与人为因素较为密切:一是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入河水流含沙量不断增加。泥沙淤积湖内,使得湖盆容积减小(颗粒粗的泥沙首先在入湖口附近形成三角洲。随着泥沙不断输入,三角洲向湖中部推进,而细小泥沙则悬浮在水中虽湖流进入湖区,当水流速度减慢时,细粒泥沙随之淤积)。
二是围湖造田,挤占水域,导致巢湖面积缩小(岸线后退),特别是在枯水期(即巢湖低水位期),河流在湖滩(冲刷)形成新的(天然)河道。三是人们在造田的同时,人工疏浚河道,即挑浚(清除淤塞,开通河道),在天然河道基础上,开挖新河道,垒筑河堤(河堤人工化)。
注意,巢湖附近的安徽(合肥)三河镇本是巢湖中的高洲(一类地势较高的沙洲或岛屿),镇上的古街区原为古巢湖的西岸,地势高而因泥沙淤积,围湖造田渐成陆地。三河镇区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大,冲(山间平地)圩相间,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地区。
圩田使湖盆容积减小,河道窄化,湖泊(河流)的调蓄容量减少,所以一遇洪水就容易泛滥成灾。其中,圩田地区易发水灾的具体原因如下:一是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年际变化大,且季节分配不均匀,中国南方地区,夏季风来得早,去得晚,雨季长,3—6月或4—7月为雨季,外加热带气旋(台风)是直接引发暴雨的重要原因,而暴雨又是形成当地河流洪水的主要成因。
二是气候异常所导致的长时间持续降水(暴雨),是造成中国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三是由于人为因素,河流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造成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流排水不畅(洪涝灾害频发地区多为平地)等,也是引起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
四是地势低洼(圩田海拔低于江湖面),地表径流在此汇集,积水快,易出现内涝灾害(由于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积水、淹没的现象)。五是四周地势高(河流和湖泊水位高),不仅导致圩田积水(及河流水)难以排出,且对来水具有顶托作用,阻塞河水外泄,并有决堤威胁。
有人建议把这些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那么改变圩田这样的利用方式,对于当地具有哪些生态意义呢?一是改善巢湖水质,二是缓解巢湖沿岸地区洪水威胁。
前者而言,圩田农业(种植业)改为湿地,发展水产(养殖)业,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等污染物(农田退(废)水排入巢湖,水污染严重);湿地多为低洼有水地带,水流缓慢,可以促进泥沙沉降;湿地水产业对象多为菱藕、鱼类及芦苇等,一定程度吸附、降解某些污染物;湿地面积扩大,水体连通,可以降低湖泊封闭性,提供水体自净能力。
后者而言,圩田地势低,洪水风险大,湿地发展可以缓解周边地区的洪水威胁;湿地调蓄洪水,减轻农田作物受灾程度;湿地可以作为蓄洪(分洪)区,减轻洪水对大堤及周边行洪压力。
广东佛山南海西樵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3月月考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圩田是指在临近江河湖海的地势低洼地区,人工筑堤挡水形成的农田。荷兰自17世纪开始,进行圩田开垦,形成了由圩堤、运河、闸泵设施构成的圩田系统。1932年,通过建拦海大坝,须德海成为荷兰第一大淡水湖——艾瑟尔湖,并在其周边围垦圩田(如图7甲)。
为保障圩田区农业生产,需使用水泵排出多余而可能导致洪涝的雨水,尤其在每年冬季排水量最多。然而,大量排水也易导致地势较高的圩田区出现旱情。为此,从2001年起,荷兰从传统的单一排水模式转变为“滞留——储存——排放”三步排水方式(如图7乙),农业得到稳产丰产。
(1)推测历史上荷兰圩田系统中运河所起的主要作用。(4分)
(2)说明须德海演变为荷兰第一大淡水湖的过程。(6分)
(3)分析围垦圩田区在冬季排水量最多的原因。(6分)
(4)说明荷兰圩田区实施“滞留——储存——排放”三步排水法带来的益处。(6分)
(1)推测历史上荷兰圩田系统中运河所起的主要作用。(4分)
答案:
排出余水,防止内涝;灌溉圩田,提供水源;发展水运,运输农产品。(任答二点得4分)
解析:
荷兰的圩田在海岸边,地势低平,无天然河道,运河既是排水“管道”,可以排出余水(防止内涝),又是水利工程,可以发展水运(运输农产品)。此外,运河可以提供水源,灌溉圩田。
(2)说明须德海演变为荷兰第一大淡水湖的过程。(6分)
答案:
修筑大堤,将海域隔离,须德海成为内陆湖,(2分)排出湖中海水(1分);同时该地降水丰富,陆地淡水大量汇入,(2分)使湖水盐度逐渐下降,(1分)最后形成淡水湖。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解析:
“1932年,通过建拦海大坝,须德海成为荷兰第一大淡水湖——艾瑟尔湖”,即修筑大堤,将海域隔离。其次,利用闸泵设施将湖中海水排出,将多余雨水(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富,陆地淡水大量汇入)。最后,通过给排水设施,使得湖水盐度逐渐下降。
(3)分析围垦圩田区在冬季排水量最多的原因。(6分)
答案:
荷兰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降水均匀(冬季降水多);(2分)冬季气温较低,蒸发量小;(2分)冬季少农作物生长,需水量少,圩田水位高,需排水以防内涝。(2分)
解析:
围垦圩田区在冬季排水量最多的原因,首先要明白“水从何处来”,一般来说补给水源多为雨水,再结合荷兰地理位置,属于温带海洋气候区,全年温和多雨,但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且农作物处于休眠期或少有农作物种植(即水分消耗少),圩田水位高。
(4)说明荷兰圩田区实施“滞留——储存——排放”三步排水法带来的益处。(6分)
答案:
滞留使地下水位升高,缓解地势较高区的旱情;储水可增加淡水资源,提高雨水利用效率;排水量大为减小,使排水耗能明显降低;径流洪峰被削减,降低排水系统压力;随径流从土地中冲刷出的氮磷等流失减小,减少水体富营养化。(任答三点得6分)
解析:
荷兰圩田区实施“滞留”措施,可以促使地下水位升高,缓解地势较高地区的旱情。“储存”措施:一者增加淡水资源(提高雨水利用率),提高抗旱能力;二者排水量减小,使排水(闸泵设施)耗能明显降低;三者类似湿地的功能,可以滞缓径流洪峰,降低排水系统压力;四者经多次(或长时间)滞留及下渗,因使用化肥而产生的氮、磷等物质流失少,可以减轻近岸水体富营养化(赤潮)等。
1. (单选)兴化垛田,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垛田镇,是历史上华夏先民在湖荡沼泽地带开挖河泥堆积而成的四周环水的小块农田,物产丰饶,景色旖旎。完成下面小题。
(1)垛田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 )
①油菜 ②蔬菜 ③水稻 ④小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兴化垛田的修建对当地土壤的改良作用不包括( )
A. 提高土壤肥力
B. 有利于土壤排水
C. 减轻土壤盐碱化
D. 增大土层厚度
(3)垛田发展种植业的不利条件是( )
①生产技术落后 ②交通不便 ③机械化水平低 ④劳动力不足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 1. D 2. C 3. D
【解析】
本题考查农业生产条件、农作物的分布以及农业发展措施的作用。
(1)垛田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垛田镇,从图中信息可以确定,该地河湖密布,水源充足,垛田比水面高,适宜种植旱作作物,水稻属于水田作物,不适合在垛田种植,小麦、蔬菜、油菜等均属于旱作作物,可以在垛田里面种植,①②④对,③错。D正确,A、B、C错误。
故本题选D。
(2)垛田的修建并不能提高土壤肥力,A错误;垛田由沼泽地带开挖的河泥堆积而成,并不利于排水,B错误;垛田高于水面,使得土壤不会长期被水浸泡,导致土壤盐碱化,C正确;修建垛田并不能增大土层厚度,D错误。
故本题选C。
(3)垛田发展种植业与生产技术无关,①错;垛田将沼泽地带分割成小块农田,不利于交通,②对;小块农田不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③对;江苏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④错。
故本题选D。
2. (多选)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创造性地将低洼沼泽地改造成岛状耕地,具有独特的水土利用方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读垛田农业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优点包括( )
A. 方便进行机械化作业
B. 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
C. 可减轻当地水土流失
D. 可减少化肥的施用量
(2)该地垛田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影响有( )
A. 提高当地农业的比重
B. 促进垛田资源的保护
C. 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D. 可提高农产品产品率
【答案】 1. BD 2. BC
【解析】
(1)由图可知,该农业系统中,芋头叶为鱼的生长提供了饵料,而沼泽底泥为作物生长提供了肥料,故该农业系统有利于减少化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该农业系统中耕地被分割成小块,不便于进行机械化作业;岛状耕地坡度较大,不利于减轻水土流失。
故本题选BD。
(2)该地垛田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垛田资源的保护和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但是对当地农业比重、农产品产品率的提高影响不大。
故本题选BC。
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兴化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里下河地区腹部,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古代兴化地区洪涝灾害多发,先民们在湖荡和沼泽处利用自然积土成丘,垒土成垛,在水面上形成成千上万块形态各异、溪流回旋的岛状田块,称之为“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里下河地区防涝抗旱能力增强,兴化境内垛田景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核心保护区的大面积垛田基本保持了原生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在国内十分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2014年,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1)分析兴化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2)简析兴化垛田的兴建对当地粮食生产的积极意义。
(3)说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相比,兴化垛田与水域的变化。
(4)推测引起兴化垛田变化的原因。
【答案】
(1)地处里下河地区腹部,地势低平;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夏季多暴雨。
(2)当地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土地资源稀缺,兴建垛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垛田高出水面,利于防洪抗涝;稳定粮食产量。
(3)垛田高度变低;单个垛田面积变大(有些垛田相互连接,形成大田),垛田数量减少;垛田总面积增大;水域面积变小。
(4)里下河地区防涝抗旱能力增强,当地农户已不再需要依靠垛田来防洪抗涝;垛田高度降低便于耕作;当地人口增加,对粮食需求增加,需要更多的耕地。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区域农业发展的有关知识,意在考察学生读图获取信息、整合知识进行分析问题的能力。
(1)兴化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主要从气候和地势两个方面分析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地处里下河地区腹部,地势低平;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夏季多暴雨。
(2)兴化垛田的兴建对当地粮食生产的积极意义可从增加耕地面积、防洪涝灾害、稳定粮食产量等方面分析。当地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土地资源稀缺,兴建垛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垛田高出水面,利于防洪抗涝;稳定粮食产量。
(3)兴化垛田与水域的变化,结合图示信息,完成描述垛田与水域的变化即可。田高度变低;单个垛田面积变大(有些垛田相互连接,形成大田),垛田数量减少;垛田总面积增大;水域面积变小。
(4)引起兴化垛田变化的原因主要从垛田高度变低、面积变大来逆向思维,由果溯因,推测引起垛田变化的原因。里下河地区防涝抗旱能力增强,当地农户已不再需要依靠垛田来防洪抗涝;垛田高度降低便于耕作;当地人口增加,对粮食需求增加,需要更多的耕地。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图文地理
注: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