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毛主席亲笔给"老朋友"蒋介石写了一封信,并委托将这封信交给蒋介石。
不久,毛主席的这封亲笔信,由章士钊的好友许孝炎交到了老蒋的手里。
在仔细看完这封信的内容后,蒋介石竟潸然泪下、泣不成声。半小时过后,蒋介石轻轻地对许孝炎说了句:"您辛苦了",便独自回屋了。
毛主席究竟写的什么,能让蒋介石泪如雨下?这封信对海峡两岸关系有何影响?解开这些疑问需要从蒋介石败逃台湾后开始讲起。
一、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1949年,蒋介石对中国大陆20多年的独裁统治被彻底推翻,不得不逃亡台湾。
年底,毛泽东公开发表声明表示反对分裂,要把解放台湾作为1950年的任务。
紧接着,三十万解放军屯兵海南,剑指台湾,统一之战如满弓飞箭。
战争一触即发之际,美国突然介入了朝鲜战争,把战火燃到了中国东北边界,并派遣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与蒋氏政权做了"联合戍卫"。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美国的种种军事行动,意在干预台湾问题。
美国总统杜鲁门也第一时间发布了"台湾未定论":台湾的国际地位目前尚不明确,需要等东亚局势安全(指朝鲜战争)、联合国商议决定后才可定论。
要知道仅仅在半年前,杜鲁门才发表《关于台湾的说明》声称:"美国始终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美国并无把台湾从中国夺走的野心。现在美国也不会给台湾任何形式的帮助,美国政府今后也不准备采用任何形式介入中国的内政。"
谁知很快美国的态度就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可见他们才是台湾分裂局面的既得利益者。
为了实现分裂、钳取利益,美国弃出尔反尔、甚至完全没有底线。
二、还是蒋介石当总统的好
在此背景下,蒋介石心情十分复杂,他自知没有足够能力来守住台湾,只能寻求美国的庇护;但他也不想美国趁此机遇分裂中国。
在美国发布"台湾地位未知论"的第二天,蒋氏政权公开发表声明:"接受美国的军事计划,但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国民党虽然接受美国的军事援助,但这不影响国民党维护中国领土完整的立场。
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一部分,中国拥有对台湾拥有主权。"
毛泽东看到这个声明后说,蒋介石还有一点良心,不想分裂中国,他不想成为历史的罪人。
后来,伴随着朝鲜战争的失败,美国更坚定了遏制中国的立场。
新任(当时)美国总统虽然换成了埃森豪威尔,但这位新总统还是乐于把台湾问题列为"国际问题",妄图打造"两个中国"。
美国人的阴谋,蒋介石也是心知肚明,他多次重申在维护中国统一的问题上,每个中国人的立场都是一样的。
台湾在4000多年前就是中国的领土,虽然偶尔有分开的时候,但不久还是归于一统。
可见就维护祖国统一方面,毛泽东和蒋介石有着相同的认知。
蒋介石的这一番举动惹恼了美国政府,在他们的运作下,老蒋面临着被换掉的危机。
后来,在会见外宾时,毛泽东向国际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台湾,还是老蒋当台湾的"总统"好,给他饭吃,给他一点兵,让他去搞特务。历史上凡是不应该否定的,都应该做恰当的估计,不能否定一切。
蒋介石能在之后顺利坐稳台湾"总统"的位置,实际上离不开毛泽东这些话,离不开伟人一定程度上的支持。
蒋介石虽然是个独裁统治者,但在国家大义面前他并不是个糊涂蛋。
既然能发现关于维护国家统一这个平衡点,那就好办了。接下来一段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缓缓地拉开了序幕。
三、老蒋的"软肋"
正如上文所说 "刚柔并济、力争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已经是新中国采用的首要之策。
在此情况下,毛泽东专门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交给与国共两党都颇有"交情"的章士钊带到香港。后来,此信又由许孝炎转交给蒋介石。
在信中,中共中央提出了两岸统一的四条具体办法。并特意在文章的尾部写到"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大意是蒋介石的老家被保护得非常好,希望他能回家看看,这里表示欢迎。
蒋介石看完信之后,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其实,蒋介石也是个对家乡有深厚感情的人,毛主席这一番话深深地打到了他的"软肋"。
因年纪轻轻便去外面读书、参军,成年后的蒋介石基本没有回家的机会。
演讲时,蒋介石经常把待全国统一,本人将解甲归田之类的话语挂在嘴边,可见在他的心中,家乡是心田里最柔软的地方,始终是自己生命中不可遗忘的色彩。
1949年,国民党全线崩溃之时,蒋介石没有逃亡到任何地方,他安静地在老家溪口待了三个多月,比任何一次回乡的时间都要长。
直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被解放。那么,蒋介石的家乡被解放也只是时间问题。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才依依不舍地和家乡告别。
临行前,他来到父母的墓前,伫立沉默了很久,最后泪流满面。
所以说,蒋介石是个"恋家"的人,毛主席也是对症下药,为和平解放台湾打出了精准的一拳。
由于蒋介石的态度,事情的发展似乎很顺利。不久之后,蒋介石再次约见了许孝炎,他们谈了很久。
蒋介石认真地说:"关于这一次和谈,我决定亲自派人去北京,去一探究竟!"并让许孝炎推荐合适人选。最终,蒋介石选择了宋宜山作为国民党的和谈代表。
四、光复台湾
1957年4月,宋宜山秘密到达了北京,由周恩来亲自接见。一见面,宋宜山开门见山地说道,我此次来的目的就是了解贵方关于和谈的意向。
周恩来听后意味深长地说:"我们都是一家人!在重庆谈判时,蒋先生就曾经说过国共曾经在一个屋里开会,用一个大锅吃饭,因此我希望我们还会在一起合作。"
不久之后,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出面与宋宜山谈判,李维汉提出了双方合作的四项具体内容:
两党之间是对等谈判,目的是要实现和平统一;
台湾省将作为自治权,享有高度自治权;
台湾的政权还归蒋介石领导,中央不参与;
美国军队要撤离台湾海峡。
会谈之后,宋宜山将和谈事宜写了一万多字的报告给蒋介石。
蒋介石看后并未立即表明政治立场,但他对宋宜山很多称赞大陆的词语感到十分不满,因此进一步接触暂时中止。
在中共中央的争取下,另一个能执行牵线任务的人从香港来到了北京,他就是曹聚任。
曹聚任一生无党无派,资历很老,在华人圈有很高的话语权。
在民国时期曹聚任已经是上海地区有名的教授,在抗日战争时,他放弃了优渥的条件,担任战地记者,经常冲在前线,先后报道了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等诸多战役。
解放后他到香港创办了很多报刊,在新闻界那是响当当的人物。
因立场中立,加上是个有政治能力的文化人,国共双方都把曹聚任视为上宾。
早在1956年7月,曹聚任就背负着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使命从香港来到了北京。
毛泽东还亲自接待了曹聚任。说也巧,毛泽东接待的那天恰逢印尼的总统访华,而毛泽东却在静候曹聚任,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国共两党和谈的重视。
一见面,毛泽东便向曹聚任说道:"你可以多走走,多看看,看我们中间还有什么问题(隔阂)。
我知道蒋介石对他的故乡和几处房产十分惦记。你可以去那些地方看一看,让他安心。"
在毛泽东的建议下,曹聚任在当年10月份就上了庐山,还专程拍摄了很多蒋介石庐山故居的照片。
实际上,毛泽东这又一次打中了蒋介石的软肋。蒋介石生平最爱两个地方,一个是故乡溪口,一个便是庐山。
蒋介石喜欢庐山的天气和美丽风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庐山公布了抗战的声明。对他而言,庐山有特殊的意义。
1948年时蒋介石还在住所的大石碑上亲笔写下了"美庐"两字,对庐山的喜欢可见一斑。
后来,蒋介石又传来指示,希望曹聚任能回蒋介石老家,看看他的祖坟。
1957年5月,曹聚任又一次回到了大陆。他在蒋介石故居浏览了很久,还代表蒋介石给他的祖坟扫墓,所到之处,曹聚任都一一拍了照片,十分用心。
待曹聚任回到香港后,他立刻给蒋介石写了很长的一封信,里面介绍了他在庐山以及溪口镇的情况,同时附上了很多照片,其中有不少蒋氏祖坟和"美庐"的照片。
在信中,曹聚任还特别说道,蒋介石的故居被新中国保护得很好,里面东西一样都没有少,都被放在原地,还会有人定期打扫。
曹聚任还在信尾部写到:"如果和谈成功,您的居住地应该是庐山或者溪口,待您自己决定,而且这不是我个人的意思,而是中共中央的决定。"
看完信后,蒋介石十分高兴,回信道:请代我向毛泽东表达感激之情。
不过后来出现了个小插曲。1958年8月,面对蒋美联合军队的主动挑衅,解放军部队炮打金门,挫败了蒋介石以及美帝国主义的反动气焰。
炮打金门后,毛泽东又接见了曹聚任,向他说只要台湾能放弃与美国的军事合作,之前的承诺仍然有效。
可见在台湾问题上,毛泽东始终以和平解放为目标,但也不会放弃军事方式。
五、险些收复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又把解决台湾的方案细化,并加了一些新内容。这些内容,经周总理归纳之后,成为后来有名的"一纲四目"。
"一纲四目"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放台湾的具体措施,并对蒋家父子提供诸多优待。
1963年,曹聚任将一纲四目的基本内容经由陈诚转告给蒋介石。
蒋介石与蒋经国和其他国民党高官讨论后,得出的结论虽与毛泽东的想法大概一致,但他们还有自己的一些意见。
于是,曹聚任便带着双方的意见在大陆和台湾中间反复撮合,反复协调。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国共双方就和谈的一些重大问题基本达成了一致。
1965年7月,曹聚任向蒋介石带来了毛泽东的意见,并拿出了毛泽东的亲笔诗《临江仙》。
诗中有两句是"明月依然在,何时彩云归",表达了毛泽东让蒋介石回大陆安度晚年的诚意。
7月20日,蒋介石父子在日月潭涵碧楼会见了曹聚仁。首先,蒋介石十分感谢毛泽东的好意,然后他们又提出了与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6条要求,希望双方能够进一步商讨。
然而,不久之后,由于双方局势的变化,和谈就没有再继续下去。
1971年10月,国民党被赶出联合国,毛泽东和周恩来敏锐地感觉到此时是和平解决台湾的有利时机。但不久之后,双方的和谈代表曹聚仁因病去世,给和谈带来了不小的波动。
当此之际,年近90岁的章士钊再度请缨赴香港与国民党联络。但因为水土不服加上长途跋涉、过于劳累,章士钊在到香港后便一病不起,不久溘然长逝。
后来,出于对台湾前景的考虑,蒋介石主动提出了和谈申请。
1975年春节,蒋介石通过陈立夫向中共中央发出邀请,希望毛泽东能到台湾访问。
陈立夫也在香港公开发表文刊,希望毛泽东或周恩来能来到台湾,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海峡两岸的人民,也希望毛泽东不计前嫌,再次开创合作的新局面。
然而不久之后,1975年4月,蒋介石因病去世。1976年1月,周恩来因病与世长辞;1976年9月,毛泽东因病辞世,举国悲怆。
国共两党的领袖都没有看到双方再次合作的局面,不得不说是一个历史的遗憾。
但历史的遗憾就该随历史而去吗?并不是,历史的遗憾是需要当代的我们去填补的!目前台湾问题仍未解决,但在不久的将来,台湾注定要回到祖国的怀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