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9月5日,毛主席来到了湖北视察刚刚完成合龙工程不久的武汉长江大桥,看着武汉三镇在大桥的连通下浑然一体,毛主席很是兴奋,不久就提笔写下了著名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不过,在抵达武汉之初的时候,毛主席的心情却没有这般愉悦,因为他在来的路上脑海里一直浮现着一个人的身影。
“王盛荣来了没?他在哪里?他过得怎么样?”刚下火车,毛主席就询问了前来迎接的湖北省领导。
“王盛荣?”在场的当地领导面面相觑,一时间竟无人知道这个人是谁,这让毛主席勃然大怒:“一定要找到他!”
很快,王盛荣被找到了,此时的他正在当地的一个轧钢厂工作,职务也仅仅是一个副处长,可谁知,毛主席了解了他的情况后,立即批示道:“享受副省级待遇!”
此言一出,在场诸位莫不惊讶不已,王盛荣到底是什么人?一个普通的副处长又是如何得到毛主席的重视呢?这还要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说起。
首届中革军委委员,勇救毛主席
1932年冬,毛主席受到了时任中共领导王明的排挤,被调到了赣南做调查研究。
来到这里以后,毛主席没有任何抱怨,经常到当地群众的家中走访,仔细听取他们的意见,认真思考着革命的未来方向。
一天夜里,毛主席正在屋里撰写着考察报告,突然,他停下了笔,急促地朝着门外走去,看到正在站岗的警卫员,连忙说道:“快离开这里。”
原来,经过多年的革命,毛主席已经培养出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他在写文章时察觉到村里竟然连一只狗叫的声音都没有,这明显很不正常,凭借着敏锐的嗅觉,毛主席觉得很有可能有事情发生。
警卫员接到命令后赶紧掩护着毛主席走出院门,小心翼翼地往村口移动,刚走了十几米,就与当地的民团遭遇,双方随即展开了激烈的交火。
由于寡不敌众,毛主席只好带着战士们边打边撤,可村子的另一边也早已被敌人堵住,腹背受敌,敌人正对他们进行合围,很快,就白刃相接。
随行的警卫员一个接一个倒下,眼看几个敌人端着枪出现在了毛主席的身后,情况万分危急。
就在这时,一个青年人冲了出来,一梭子弹就消灭了眼前的敌人,只见他飞奔到毛主席的跟前,着急地喊道:“主席,快走!”这人就是王盛荣。
毛主席看到救兵很是高兴:“小王同志,今天要不是你,我可要命丧于此了。”
来不及寒暄,王盛荣保护着毛主席向敌人围堵薄弱的一侧跑去,随后,他带来的战士也跟了过来,经过激烈的交战,暂时突出了重围。
然而,刚走出村不远,毛主席就倒在了地方,王盛荣扒起裤腿一看毛主席闹了痔疮,已经走不动路了,可后面的追兵还没有散去,情急之下,王盛荣和几名战士轮流背起了毛主席,直到顺利摆脱敌人的追击。
来到苏区后,毛主席再次向王盛荣表示了感谢,而王盛荣却没有将此放在心上,继续带领队伍参加着革命斗争。
作为一个1927年就加入我党的老革命,还是首届中革军委委员之一,25岁的王盛荣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成长为了一名革命信念坚定的党的干部。
所以,他觉得当时的情况无论换做谁,都会拼命去救的,只是,像这种临危受命的任务,王盛荣还做了很多。
1933年,中共中央迁到苏区以后,留在上海的中央局活动经费日益紧张,为了确保革命工作的展开,周恩来多次曾先后两次派人送资金到上海。
第一次派的团级干部,可人在中途没有忍住诱惑,带着7500美金跑路到了香港,从此下落不明。
第二次甚至用上了师级干部,而且还是一位老党员,但还是没有忍住巨额现金的诱惑,再次卷款跑路。
这时恰好红军攻克福建漳州,从国民党反动派那里一次性缴获了3.5万美金,于是,面对上海中央局的不断申请,周恩来决定再次派人送钱,这次他找到了王盛荣。
王盛荣知道此去千难万险、九死一生,但他没有犹豫,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走的时候还发下誓言:“人在钱在,钱失人亡。”
就这样,王盛荣带着由邓颖超亲自备好的藤箱子出发了,一行一共13人,箱子里装着周恩来四处筹集来的总计6万余美元的活动经费。
当时,由苏区到上海的路多被国民党反动派军队控制,一路上要经过难以计数的大大小小的哨卡,为了隐蔽起见,王盛荣带人化装前进、昼伏夜行,每晚只能走不到30里。
王盛荣选择的路线和之前规划的一样,也是先到香港然后经汕头、梅县,继而转道上海,就在他们抵达梅县关卡的时候,当地的警察还是注意到了他们的异常。
原来,经过长途跋涉,王盛荣等人的衣物早已残破不堪,可他们偏偏带着一个完好无损的箱子,这很难不引起别人的怀疑。
警察严声问道:“你们是什么人?箱子里装的什么东西?打开!检查!”
随行的战士面露慌张,王盛荣赶紧走到跟前,镇定自若地说道:“老总,箱子里放的是大少爷的书,钥匙在他那里,我们是他的家丁,路上遇到了强盗,侥幸逃了出来,就成了这般模样,少爷就在后面,让我们先进城提前找好落脚的地方。”
王盛荣边说边给警察偷偷塞了一点钱,警察看到他满脸真诚的样子,给他放行了,进城之后的王盛荣为了防止下次敌人强行打开箱子夺走经费,又专门在藤箱子外罩了一个新的箱子。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近三个月,上海中央局的同志始终没有搜到活动经费,他们还以为王盛荣和之前两拨人一样中途跑路了,心情很是着急。
就在他们准备给中央苏区发报的时候,衣着破烂的王盛荣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上海,一文不差地把钱交到了中央局同志的手中,然后没有休息,马不停蹄地回到了苏区,继续革命……
遭意外菩萨心肠,担副处任劳任怨
之后,王盛荣参加了长征,抗战期间,他又奉命来到江南,在敌后展开游击斗争,是新四军五师的创建者之一,中共七大召开时,王盛荣还因为爱学习出席了七大。
解放战争爆发后,本着革命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的态度,王盛荣来到了东北,担任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兼警备区政委,负责维护治安和城市建设的工作。
实践证明,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搞起建设来也是一把好手,任职期间,王盛荣带领所属部队消灭了盘踞当地多年的土匪武装,破获了潜伏在城内的国民党反动力量,还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迅速稳定了社会秩序,百姓安居乐业。
可在战争还没有结束的年代,一切都没有想象中那般平静,就在一次演讲会上,屡立战功的王盛荣就被打中了一枪。
1946年的一天,王盛荣为了号召当地各界群众团结起来,共同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专门出席了一次动员大会,并且发表了讲话。
说着说着,突如其来的一声枪响打破了原本热闹的氛围,只见王盛荣应声倒地,鲜血直流,警卫战士赶紧跑上了讲台,抬着他前往了最近的医院。
与此同时,保卫部门也随即开始了调查,所有人最初都怀疑是国民党特务所为,个个都很紧张,可仔细调查过后,才发现是楼下警卫连的一个战士在擦枪时不小心走了火。
子弹穿过天花板射入了王盛荣的脚心,继而打到了他的小腿肚子,经过医生的及时抢救,虽然王盛荣保下了命,但因为伤口感染,还是被截去了左腿。
妻子赵明珍得知这一噩耗后,泪如雨下,保卫干部也将那位小战士关押了起来。
不过,醒来后的王盛荣却没有丝毫的悲观,反而安慰起了妻子:“我没事,死不了,不就是一条腿嘛!”
与此同时,他还叫人把那名开枪的战士给放了,并且作出了批示:“这是一场意外,不要过于责备他。”
伤筋动骨一百天,何况是失去了左腿,按照医生的建议,王盛荣要在医院休养上一年多的时间,可为了革命取得最后的胜利,没多久,他就坚持出了院。
因为无法再上战场,王盛荣被调到了东北局军工部当政委,在这里,他和部长何长工一起为前线的部队生产和调度着各种军用后勤物资,确保了前线作战的武器供应。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之前有过类似的工作经验,中央任命王盛荣相继担任了国家重工业部副部长和中南工业部副部长的职务,就职期间,王盛荣拖着一条腿,夜以继日,曾带队完成了周总理交代的一年生产一万吨乌砂的任务。
然而,由于长期的过度劳累,王盛荣还是病倒了在了工作岗位上,不得已才在组织的安排下回到了湖北武汉老家休养,病愈后,因为他主动隐瞒了过去的功绩,当地政府便委任其担任了中南建筑工程局一个副处长的职务。
面对着如此悬殊的任职落差,王盛荣没有埋怨,也没有去申请,他甘之如饴,这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觉悟,他也在之后的工作中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做好一行的承诺。
再相逢恩情不忘,退休后初心未改
担任副处长后,王盛荣有了更多深入工厂一线考察的机会,在参观完几次轧钢厂的生产线以后,他发现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那就是国内当时还没有生产自己用的铁钉和铁丝,一切都要靠进口。
有着强烈进取心的王盛荣决定要自己产,思来想去,他给远在上海的汪道涵写了一封信,请求技术和设备援助,汪道涵非常肯定他的想法,不久,一批由专业人才组成的技术人员就带着设备来到了武汉。
此后的日子,王盛荣吃喝几乎都在工厂里,他积极参与着铁钉铁丝的研制项目,为了能够融入进去,他还恶补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功夫不费有心人,最终,铁钉和铁丝都被造了出来。
不仅如此,王盛荣还一直牢记着毛主席革命年代总结出的战斗经验,并且将其应用在了工作上面,在工作中非常注重因地制宜,以实际生产力为标准指导着工作。
而在平时的生活中,王盛荣则过起了艰苦朴素的日子,好在妻子赵明珍很能理解他的行为,并且与之一起甘之如饴。
当然,毛主席是一个十分重感情的人,每到一处视察时,他经常会触景生情,想起一些帮助过他的人,所以,在1957年9月来武汉视察时,他才会刚下火车就问起了王盛荣的情况,因为救命之恩没齿难忘。
值得一提的是,当领导找到王盛荣的时候,他正和往常一样在轧钢厂里与工人一起忙碌地工作着,厂里的所有人在此之前都不知道王盛荣曾经居然还当过副部长一职,大家都很佩服他的高风亮节。
毛主席得知他家的生活很是艰苦后,十分感慨,考虑到他的革命贡献以及对自己的恩情,毛主席当即对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说道:“
把王盛荣安排到省冶金工业厅当厅长吧,享受副省级待遇。
在场领导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无不感动不已。
就这样,王盛荣由副处长一跃升为了副省级干部,当然这也是他应得的,而当他得知这是毛主席的安排后,也非常感动,此后,他更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继续为国家做着贡献。
退休后的王盛荣闲了下来,他开始重拾年轻时的爱好,虽然只剩下了一条腿,但热爱户外运动的他还坚持每天都到外面走一走,直到90岁时,因为病情加重才停下来。
晚年的他耐不住寂寞,经常会坐着轮椅到公园和年轻人聊天,给他们讲革命的事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是王盛荣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也呼吁新时代的年轻人要自食其力。
因为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尽管王盛荣老人晚年一直被病痛折磨,还是活到了百岁高龄,2006年9月1日,王盛荣老人微笑着离开了人世。
谨以此文向毛主席和革命先辈王盛荣致以崇高的敬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