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青网讯 10月21日上午,来自桐城市第二中学的六名本报学生记者来到桐城市六尺巷,开展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采访活动。

参与学校:桐城市第二中学

学生记者:姚政阳、金翰文、徐佳婧、童佳乐、黄雨溪、缪凡凡

支持单位:团桐城市委

扫一扫 看视频

感受六尺巷的“窄”和“宽”

719班 姚政阳

821班 金翰文

辅导教师 汪玉清 伍宏海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就教会了我背诵这首“让墙诗”,那个时候我还不懂诗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桐城六尺巷考察。10月21日,我以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的身份参加“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采访活动。我与老师和同学们再走六尺巷,重新念诵“让墙诗”。漫步在这条充满历史韵味的小巷中,我的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和深深的敬意。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缓缓展开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是中华民族礼让文化的生动诠释,让我更加深刻领悟六尺“窄”巷的“宽”。

六尺巷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的心灵境界和礼让精神上。这种精神如同春风拂面,让人感受到温暖与和谐。它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学会宽容与理解,不要为了一时的得失而斤斤计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尺巷的礼让文化,不仅是行为上,更是一种心灵的升华。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和冲突,能够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学会换位思考,就能够化解矛盾,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六尺巷的礼让文化,让我们懂得珍惜与感恩。珍惜那些愿意为我们退让的人,感恩他们给予我们理解和包容。同时,我们要学会做一个谦让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去传递这份温暖与和谐。

走在六尺巷的青石板路上,仿佛听到历史的回音,这是心灵的灯塔,保持宽容、理解与善良。以礼让为桥,连接人心,以礼让为灯,照亮未来,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走过六尺巷 时时记礼让

808班 徐佳婧

709班 童佳乐

辅导教师 张徐生 李大鹏

“忽如一夜春风来”。我们家乡的小城“火”起来了。

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桐城六尺巷考察,他说,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还在耳边萦绕,这几天六尺巷里人头攒动,游人不绝。本地居民和外地来客纷纷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一走百米小巷,感受文都桐城的文脉悠长;摸一摸两侧砖墙,重温传统文化的礼让之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曾经就读的小学和现在就读的初中,距离六尺巷都不过几百米远,以前常常路过六尺巷,但都不曾有这几天这样的自豪感。在新闻里看到总书记指着古桐城地图,询问桐城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情况时,作为桐城人的文化归属感瞬间溢满心头。何况,我和六尺巷还有着不解之缘呢。

我曾就读的桐城市实验小学,每周一上午有个“文化早餐”,形式很丰富,我们班表演的“文化早餐”节目是《六尺巷,让三尺》。我和几个同学在老师带领下用心参观六尺巷,深刻感受“礼让”之风。我每次走进六尺巷时,都会有一种别样的亲切感。

桐城市第二中学是一所有很深文化底蕴的百年名校,还是省级非遗《六尺巷传说》的校园传习所。七年级时,我参加了学校举行的系列传统文化艺术活动,印象最深的是“六尺巷主题班会”,我被班主任选为“班级解说员”,为此我又再次温习了张吴两家礼让的故事,整理了对礼让精神的感悟。我先模仿导游,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两百年前“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又化身“传统文化传承人”,和同学们探讨当代青少年传承和弘扬“礼让”精神的必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久久注视牌楼上“懿德流芳”四个大字,思绪翩跹,感慨万分。是啊,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和文化瑰宝,我们该如何传承和发扬呢?

就我所就读的小学和初中而言,始终坚守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教育阵地。利用毗邻六尺巷的优势,把“讲好六尺巷故事,传播礼让之风”融入到“五育并举”的教育活动之中。班主任处理学生纠纷时,总能听见“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规劝语......

这几天放学后总是喜欢去六尺巷走走,双脚踩在鹅卵石上的凹凸感,正如起伏的心情。我也喜欢伸开双臂去丈量巷子的宽度,不宽,仅仅能容下我伸开的双臂;很宽,因为它能丈量人心的宽阔。触摸小巷墙上的砖块,似乎它能和我进行古今的对话......

一首“让墙诗” 传颂数百年

722班 黄雨溪

709班 缪凡凡

辅导教师 何维 李大鹏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一首“让墙诗”,传颂数百年。

在我的家乡桐城,有一条六尺巷。东西走向的巷子长百米、宽六尺,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地纠纷。张家人给张英写信求助,张英收信后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信后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两家各退三尺而成的六尺巷,从此美名远扬。

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六尺巷,他说,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今天,我很荣幸作为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来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的典故,对六尺巷也有了更深的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讲解员说,六尺巷是中国邻里和谐礼让的典范,其所蕴含的“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的理念,影响至今。

礼让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体现内心修为。荀子提出,即使有才能也要谦让、礼让,这样才能成为有德行的人,足见“让”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这种内在的修养将外化于行,体现在学习生活的言行举止中。在与同学交流时,会更加注意语气和用词,照顾别人的情绪和感受。作为班干在处理班级问题时,会更加理性、平和,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这将赢得同学们的尊重和信任,并不断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

点评

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桐城六尺巷,强调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次活动紧跟总书记足迹,组织学生记者走访六尺巷,参观“礼让”石牌坊、“懿德流芳”石牌坊和诗画照壁等,了解六尺巷的历史和故事,让学生们了解谦让、宽容等传统美德,“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下一步,共青团将继续围绕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更多青少年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好者、继承者、弘扬者。

团桐城市委书记 倪晋明

通讯员 涂振林 李大鹏 许昕 本网记者 傅军 王浩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