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新画意,泼墨试茅龙
在岭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有一项传承了500多年的技艺
——白沙茅龙笔
它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
更是中国书法艺术
与自然智慧相结合的结晶
到底是谁的奇思妙意用茅草来做毛笔?
为什么经受几百年的时光筛选
这茅龙笔依然能流传至今呢?
陈献章,字公甫,号石斋,因世居江门白沙村,世人称之为“白沙先生”。白沙先生继承了孔孟的儒家思想,开创明儒心学之先河,以理学而名于世,是明代中期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和诗人。
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起源于明代,创造者正是陈白沙先生(陈献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传承人张瑞亨:
茅龙笔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当时陈白沙先生在圭峰山讲学,偶然间发现这种草,比以往的树皮、竹、麻更加好,所以他慢慢就用(茅草)制笔。
因其纤维质地偏硬,毫锋秃散、易干,具“疏而野”的特质,白沙先生独创出一门刚劲书法——茅龙书法,留下“茅龙经典”20多件,其代表作《慈元庙碑》、《种蓖麻诗卷》等都是精品中之精品、国家珍贵文物。其中的《慈元庙碑》被称为“岭南第一碑”。
人们形容茅龙笔下的书法字画“牵丝飞白,飘逸狂放”“沉雄苍劲,朴茂绝伦”,茅龙笔因此闻名于世,被称为“白沙茅龙笔”。
“茅龙笔书法”新会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卓见:
茅龙笔的特点是其带有植物纤维,所以写出来的字,(具有)枯燥、苍劲的效果,好多“飞白”,从而形成一种“枯峭雄强”,并且是“飞白时出”的感觉,和普通毛笔书法有些区别。
物为世用,贵在相知。1978年,年青的张瑞亨发现了茅龙笔的独特魅力,与当时的新会工艺美术厂团队一起,重启了茅龙笔摇曳多姿的生命。
张瑞亨:
真正形成一个茅龙笔文化的体系是在清末民初的时候,万和草堂总结了茅龙笔制作的18道工序,一直传承下来,至今已经有100多年。作为一项国家级非遗,它不是简单扎一下,捆扎起来就可以,更多的是里面的内涵,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沉淀。
张瑞亨介绍,白沙茅龙笔制作周期大约为一年,“从摘草到陈化、晾晒、腌制、拣扎,基本上耗时一年。我们很多时候是分工序来做,一些做工很精致的笔,其实一天只能制作一两支。”
制作一支茅龙笔,只能选用新会圭峰山上的白茅草,以生长在岩石上的为最佳。一个锤子,一把刀,一个梳子,一盆水,看似简单,却要经过10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纯手工操作,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张瑞亨:
茅龙笔有一种技艺叫“雕龙刻凤”,制作工艺之中,要结合很多种雕刻技艺,譬如:玉雕、牙雕、竹雕、木雕等进行装饰。制笔18道工序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工序就是选草,选了然后剪裁,剪裁完浸泡。为什么要浸泡?茅龙笔很大的一个工序就叫“刮草取毫”、“取毫制笔”——将茅草的草毫,削成针状,然后再捆扎成一个圆锥形的笔。在某种程度来说,比制作毛笔更有难度。
第三个就要“健”。“健”就要讲配搭,譬如大的笔,要在里面搭配其它植物进去。有一个技艺叫做“配以葵纤维”,因为葵纤维浸水以后会更加生硬,茅草浸水却会变软,有支撑力的笔锋,其实就是要配搭(材料)。
因原料的不同,每一支茅龙笔的性能都会有所差异,与其他毛笔的书写效果也大不相同,茅龙笔相比之下便更富于变化。张瑞亨把茅龙笔运用在了他喜爱的国画领域,为此,白沙茅龙笔又有新的突破。
张瑞亨:
我们要传承发展,将茅龙笔的线条效果,融在岭南画派之中进行创作。将茅龙笔的线条效果、所产生的刀刻效果和“屋漏痕”的效果,来提升岭南画派的表现力。
张瑞亨:
每做一件事,其实最难的是持之以恒。所有的“非遗”,个人认为,其实最大的难度是能够坚持与深入挖掘,结合当地的优势去传承发展、发挥作用,从而达到良性的效果,这个是很重要的。
文化传承,历久弥新
智慧与经验在代际间无缝连接
又在新旧交流中绽放出火花
为草则在山野间肆意地生长
作笔则在白纸上恣意地奔放
万物彼此相依
自然与人类相契
更多的白沙茅龙笔将走进更多的书房
与人类一起书写天地宇宙间的奇迹
编辑 | 蓬江发布编辑部
来源 | 江门广播电视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