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我叫邵舒源,26岁的河南妹子,是欧美服装设计师。

朋友们说我是一个美丽的女人,随时随地都能唱歌跳舞。但他们绝对没想到,我是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阳山茱萸”的代表性继承人。

其实我做这个针线已经16年多了。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它起着很大的作用。让我们了解一下!

我和江囊这门古老技艺的缘分,还得从我的童年开始。

我的家乡河南省上蔡县是重阳节的发源地。每次重阳,很多人都会把山茱萸放进一个红色的小布袋里,缝成一个深色的袋子,随身佩戴,然后去卧龙岗喝菊花酒。

东汉时期就有这种习俗,晋朝逐渐成熟,唐朝兴盛,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民国后逐渐衰落,几乎失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儿。我父母工作很忙。我上学前大部分时间都和奶奶在一起。在童年的记忆中,奶奶和姐妹们经常围坐在树下的磨盘旁。大家边说边笑边缝山茱萸江囊。那些栩栩如生的精致江囊是我最喜欢的玩具。

奶奶经常讲同村阿姨张社的故事。她的手是十里八村最聪明的。她能缝出40多种不同的江囊风格,并获得全国大奖。

阿姨出生于1937年,家里很穷。5岁时,她和母亲一起学习做针线活。8岁时,她的母亲去世了。她不得不通过缝制姜囊或刺绣来赚钱,养活卧病在床的父亲。

下班后,她也没有扔掉这门手艺,几十年来,她常常以缝制江囊为乐,还把它当作联系群众的法宝。

1993年退休后,她致力于缝制深红色的袋子。在她的推动下,这项小工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行业。阿姨奶奶经常免费教大家缝深红色的袋子。奶奶和姐妹们无事可做,所以她们会缝山茱萸以换取一些零花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姨用一生的精力继承了这项技能,并把它发扬光大。2007年,河南省政府宣布“重阳茱萸江囊”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该项目中唯一的代表性继承人。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收到了一只精致的手工缝制的小鸽子,这是阿姨和祖母带领学徒们特别创造的新的江囊。

那时候,虽然我很佩服阿姨,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会继承她的衣钵,成为继她之后这个项目中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

刚开始学缝江囊的时候,还是个七八岁的小娃娃,苦真的没少吃。

我天生就像一匹野马。我活泼好动。我从小就被称为“假小子”。我很勇敢,不怕天地。在放学的路上,我被五六个歹徒堵住了,要钱。我直接打开电话,强迫他们让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不会拐弯的性格怎么能承受失败的打击?缝歪了,气!明明缝了同样的款式,但是和奶奶不一样,气!突然,指尖疼了,出血了!

我越想做好,就越做不好。我急得跺脚,把手里的针掉在地上。有时候,奶奶看着我哭,不知道怎么哄我。

后来爷爷奶奶爱我,让我磨中药。

山茱萸江囊中的药材注重配伍,注重剂量和如何搭配。大人配好药材后,会让我闻到不同配方的味道差异。闻香识药材是童子功。

选择药材后,用石头制成的药粉将药粉碎。虽然机器研磨速度快,但会产生高温,破坏药性,因此需要手工研磨。

研磨药材就像揉面团一样,是考验人们毅力和耐力的体力劳动。大人告诉我,玉兔就是这样给嫦娥捣药的。我立刻充满了活力和成就感。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经常失去耐心,即使是我感兴趣的事情也不会持续太久。在这个时候,我的家人会鼓励和指导我,让我最大限度地完成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可以参与越来越多的过程,忙碌的一天,可以完成三到五个过程。我拿着它来炫耀,结果被成年人比较了。我做了一个半成品。

所谓难事,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几千次。当初打败我的技巧,现在看来只是最基本的缝制。凭着那种倔强,我终于咬下了刚开始的硬骨头。

单纯做江囊不是本事,酒香怕巷子深。奶奶做了江囊,只在季节摆摊,等着路人主动买。

我看到奶奶的销售业绩并不理想,所以我突然想和奶奶讨论,我帮你卖,卖完后,零花钱属于我,没想到奶奶同意了。所以在那年的重阳节上,我赚了第一桶黄金。

我拿着奶奶缝的几个姜囊,小心翼翼地问邻居和熟人要不要,怕他们拒绝我。没想到他们都欣然接受了。我渐渐放下勇气,向奶奶要了一些姜囊,干脆去路边卖。

陌生的叔叔阿姨们,看到我瘦瘦的身体,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江囊,都会笑,围着选择自己喜欢的款式,热情到我双手都拿不到钱。

质优价廉的深红色袋子很快就卖完了。按照奶奶的速度,几百个深红色的袋子可以在几天内卖完,但在我的热情促销下,所有的深红色袋子只用了两三个小时就卖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