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陈此生的交往轶事
他投考过黄埔海军学校,最终却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为纪念与毛泽东在河北平山县的第一次会见,他曾写下了《满庭芳·向毛主席致敬》一诗。
陈此生,原名陈勉勤,广西贵县城区北厢人,1900年2月出生在一个行医世家。陈此生幼时进私塾念书,由于他勤奋好学,天资聪敏,文史成绩皆优,特别是作文常受到先生夸奖。14岁时,他只身到广州投考公费的黄埔海军学校,两手空空走出家门,求学、谋生的经历练就了他一身傲骨和辨别是非的本领,或许他命中注定是文人而不是武官,军校五年都无法激起他对航海事业的兴趣,而对中国的文学和历史产生了偏爱,临近毕业,他还是离开了学校。
1920年初,陈此生离开广州黄埔海军学校,漂泊到了上海,六、七年间辗转了几处都是以教书为主。1927年初,他第一次回到祖籍广西,并来到了桂林。此时,其大哥陈勉恕正任中共广西区委青年部长,他是中共早期党员,对陈此生的思想进步以至最终走上革命道路起了重要作用。经过1927年的反革命大屠杀,革命者的鲜血和反动派的残暴,使陈此生这个文弱书生惊诧、愤怒,他开始思索,觉醒,立志再不做革命的旁观者,而要做其中的一名战士,为争取一个光明、自由、民主的新中国而奋斗。
30年代初,陈此生在上海系统地专心地读了些马克思主义书籍,开阔了思维和视野。出于对左联事业的向往和对左联战士的爱慕,在柔石、冯铿等一批左联战士已流血牺牲的时刻,陈此生毅然参加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左翼作家联盟,而且为左联积极工作。从这时起,陈此生开始大量阅读左联旗手鲁迅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杂文,他十分敬佩鲁迅那种“从善如流,疾恶如仇;正视淋漓鲜血,甘为孺子牛;一支尖锐笔,临死也不休”的人格和文笔,并视为他做人习文的座右铭。
1936年,陈此生在香港参加组织抗日救国会华南区总部,从而成为广西最早参加救国会的三人之一。此后几年,陈此生基本上是在西南大后方的桂林度过的。这里虽然没有前方的硝烟战火,可也惊心动魄。他与桂系的民主党派及国民党著名民主人士李济深等共同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进行了坚决而又巧妙的斗争,从而使桂林成为全国著名的“文化城”,为推动整个国统区的抗战文化运动发挥了重要的特殊作用。
1946年3月,中国国民党民生促进会在广州成立,陈此生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参加了成立大会,当选为中央常务理事。1947年,陈此生在香港参与发起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49年1月底,陈此生等人应邀从香港启程北上,在大连登陆。随着三大战役的迅速胜利和北平的和平解放,原定在哈尔滨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陈此生和许多民主人士遂从大连转赴河北省平山县李家庄。2月的一天,毛泽东亲切地会见了陈此生和李章达等一批民主人士,当毛泽东那温暖而有力的手与陈此生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他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激动得竟说不出一句话来。毛泽东与他们亲切交谈,赞扬他们对民主革命作出的贡献和勇敢的献身精神,并鼓励他们戒骄戒躁,继续为新中国建设事业服务。聆听着毛泽东的教诲,回忆起自己大半生的奋斗经历,陈此生百感交集,这是他终生难忘的一天。
为了记住这一天,陈此生特赋《满庭芳·向毛主席致敬》诗一首,以示终身留念:
远道奔投,
专诚致敬,
人民革命英雄。
当斯时世,
已席卷辽东。
又把平津解放,
生擒巨恶元凶。
东南面,
鏖兵淮海,
消灭敌人踪。
百年蒙耻辱,
扬眉今夕,
全赖工农。
党英明领导,
伟绩丰功。
纵有千言万语,
心情乃难以形容。
毋骄满,
吾师教诲,
牢记在怀中。
1949年9月21日,陈此生有幸作为“民促”的代表,参加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10月1日,陈此生又参加了开国大典,当他亲眼看到毛泽东将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时,感慨万分,不禁热泪滚滚。是啊!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曾苦苦追求了半辈人生。
新中国成立后,陈此生历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广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广西省政协副主席、《光明日报》副社长兼总编辑、民革中央常委、副主席等职,是一位德高望重、有职有权的民主人士,但他仍保持着新中国成立前的“书生本色”,始终牢记毛泽东的谆谆教诲,为人民鞠躬尽瘁,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
1981年8月17日,陈此生在北京病逝。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申请和一贯表现,追认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内容摘自
此文出版前经中央文献室专题报批获准出版 授权微信号 bbzdzyyyf整理发布
您的赞赏或点击下面的广告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明天内容更精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