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平台上,有家长提出这样的困惑:家里12岁的孩子暑假期间沉迷于手机,当尝试收回手机时,孩子竟以跳楼相威胁,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令人忧心。

不久前,网络上热传的一段视频更是触目惊心,一位14岁的少年站在35米高的天台上,生命悬于一线。母亲在地上痛哭失声,父亲则紧贴着天台边缘,满脸焦虑却束手无策。

而这场悲剧的起因,仅仅是因为父亲一怒之下摔坏了孩子的手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亲子关系竟变得如此脆弱,一点小事都可能演变成一场生死较量。

深入探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孩子叛逆无知,但深层次的问题实则出在父母身上。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一生的命运和人生走向,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决定的。

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奋力托举的父母;而每个迷失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浑浑噩噩的父母。

父母没本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本事还高高在上,常常做这三件事来消耗孩子,毁掉他们的人生却浑然不知。

01

不学习的父母,在拼命育儿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上进,不好好学习,把责任推给社会、推给学校、推给社会,唯独不反省自身问题。

朋友前两天向我吐槽,说自己家整天鸡飞狗跳,儿子和老公已经没法和谐相处了。

老公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陪孩子写作业,他在旁边打游戏;带孩子出去玩,他坐在角落里打游戏。甚至为了玩游戏,谎称自己在加班,可儿子在视频里,明明看到爸爸的电脑是游戏界面。结果,儿子受爸爸的影响,也开始玩网络游戏,导致成绩下滑严重。

开家长会时,儿子被老师点名批评。朋友老公面子挂不住,回到家二话没说,拉起儿子暴揍一顿,指责他不该玩游戏,荒废学业。

儿子也不甘示弱,一把抢过爸爸的手机,直接扔进了垃圾桶,声泪俱下地喊道:“你根本不配做我爸!”这一喊,不知喊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父亲沉迷于游戏,不仅未能履行陪伴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反而成为了孩子模仿的负面榜样。

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教育方式,不仅无法培养出自律、爱学习的孩子,反而会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和孩子的逆反心理。

哈佛大学的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教授经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在目标感染的作用下,肥胖就像“传染病”一样会扩散。如果A君的好朋友是个肥胖的人,那么A君未来变成胖子的危险性会增加171%。在长时间的交往中,A君会无意识地模仿胖子朋友“吃”的行为,结果,渐渐地就和朋友一样变成了胖子。

既然肥胖可以传染,那“好成绩”也可以传染。

家长多在孩子面前学习。最好每天规定一个时间,全家人都集中到客厅,养成共同学习的习惯。父母把爱学习的姿态展现在孩子面前,是让孩子喜欢学习的好方法。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模仿了别人的“学习”行为,成绩自然会变好。

您在孩子面前学习的时候,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情,要展现出您对学习的热爱和热情,这样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

尤其是孩子的年龄还是一位数的时候,也就是尚未进入青春期、叛逆期的时候,父母的榜样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02

指责型父母,是孩子的灾难

父母老是看孩子的缺点,
“挖空心思”地挑剔孩子的所作所为,找到问题,便进行所谓“为了你好”的批评、指责甚至骂打教育。

孩子做了10道题,9道题是对的,但父母只看错的那一题,进行指责;孩子练习书法,写了一页的字,父母专挑那个写得不好的字进行评价,指出问题;孩子在班级里考试考到了第五名,父母帮孩子分析试卷,找到错题原因,然后对孩子说:这些地方都给你讲过呀,如果不丢分,你不就是班级第一名吗?

在他们的观念里,孩子应该是完美的,但父母自己的人生又创造了怎样的完美呢?自己都不完美,为什么要求孩子完美?其实,本没有完美,只有不断完善

指责型父母负面倾向非常严重,能量非常低。凡事不看正面,只看负面。究其原因,基本上来自原生家庭,从小受打压、得到的否定多,没得到足够的肯定、赞美、认同,自己做了父母,就自然不自然地复制了这种教育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孩子生活在指责型的父母身边,父母会习惯性地批评与指责,
“你怎么这么笨”
“怎么这么没用”……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即便长大成人,也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尤其是权威人物的看法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权威人物的认可与鼓励是他们的渴望,因为这是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的精神满足。

他们习惯于怀疑甚至否定自己的价值,内心害怕失败并焦虑,限制性信念使他们不敢相信自己会成功,也从不敢尝试挑战。

更严重者,他们的一生都是在自责和愧疚中度过,他们总觉得不好的事都是因自己而起,这种信念甚至会影响一生,等他(她)谈婚论嫁的时候,会潜意识地认为自己不够好、没有价值,于是“随便”找个人结婚。

可想而知,这样的人在工作上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在人际沟通中,自然也很难有说服力。

03

虚假陪伴,比不陪更可怕

对父母来说,陪伴孩子是一种责任,不是草草了事的行为。父母要学会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从心里感受到温暖,让每一分钟都花得有价值。

很多父母对“陪伴”的理解都有误,就认为陪伴孩子是简单地跟孩子在一起。

“我经常陪伴孩子,但孩子还是问题不断,甚至说我不关心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这种家长口中所谓的“陪伴”其实就是单纯地跟孩子在一起,没有专心,没有投入,甚至敷衍孩子。

在陪伴孩子的时候,通常不是打电话、上网,就是脑海里想着工作的事,对孩子的话左耳进,右耳出,很多时候还会不耐烦地敷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时候,我们也认为这样对孩子是不妥当的,于是就耐着性子跟孩子聊天或玩游戏,压抑着内心的真实感受。

但是孩子也不是傻子,他能感受到妈妈的敷衍,也知道他们之间没有真实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孩子对妈妈越来越不满,甚至经常做一些不好的事来报复妈妈。

没有真心实意地陪孩子,不良的情绪状态虚假的陪伴,让孩子很生气,也很反感。

陪伴孩子的质量取决于父母的真心、专心与否。很多时候,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多少并不是决定陪伴质量的主要因素,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心专注和重视,他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

陪伴不再是一种捆绑,而是一种最好的沟通交流方式。

如何育儿,只要学会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就不会失望,而只有平和与欢喜。爱孩子,就是接受孩子的全部。爱一个优秀的孩子很容易,爱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才是父母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