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常开车的朋友们都知道,在平时的保养中,永远离不开机油的存在,毕竟它直接关系到发动机的正常使用,而且还具有润滑、清洗、散热等多重作用。
可在11月3日,央视就曝光了一起劣质假机油事件,不仅以45元的出厂价卖出400以上的价格,而且还对我们的车辆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甚至还可能直接让发动机报废......
那么,假机油是如何流入市场的?我们又该如何分辨呢?
不为人知的黑幕
2024年9月,杨先生在云南玉溪市一家汽修厂花了500多块钱买了4升某知名品牌机油。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他的车就开始发动机莫名抖动,就连机油警告灯也随之亮了起来。
为了以后的出行安全,杨先生就将汽车送到了就近的一家修理厂进行维修,可工作人员却告知他,他的发动机已经处于报废的状态,而且如果继续驾驶的话将十分的危险。最终经过一阵分析之后,才明白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那4升所谓的“知名品牌”机油。
其实杨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在云南,甚至全国范围内,都有大量车主因为使用了假机油而遭受了类似的损失。这些假机油经常用比市场价低的价格吸引人,甚至有些汽修厂也参与进去,用劣质机油冒充好的,赚取高额利润。
一些不法商家更是打着低廉的价格来“诱骗”消费者,这时候面对价格和质量的冲突,也让消费者左右为难。毕竟便宜的东西虽然吸引人,但背后往往有不小的风险。而正品价格高,让很多人只能望而却步。
假机油的产业链
但其实之所以会有假机油乱象的发生,完全就是因为利益,毕竟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就往往会有人选择铤而走险,最后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
上游的生产厂家,往往是一些隐蔽的小作坊。他们使用劣质的基础油,缺乏必要的生产工艺和技术,甚至直接将基础油灌装到假冒的品牌包装中。毕竟成本低廉,利润却极其丰厚,这些小作坊如同病毒的温床,源源不断地向市场输送着“毒液”。
中游的经销商,则充当着“二道贩子”的角色。他们从厂家买来便宜的假机油,然后以比市场价低一点的价格卖给下游的汽修厂或零售商。他们深谙市场规则,利用信息不对称,将假机油包装成正品,从中牟取高额利润。
下游的汽修厂,则是假机油流向消费者的最后一道关卡。一些汽修厂为了降低成本,选择使用假机油,甚至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他们靠消费者的信任,把假机油卖给车主,赚取高额利润。
更是有些汽修厂,往往会在车主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使用假机油,让车主蒙受损失。这条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为了利益而紧密相连,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利益网。消费者如同这张网上的猎物,在不知不觉中被捕获,成为这场“合谋”的最终受害者。
假机油的危害
如果说假机油的存在只是金钱损失倒也可以原谅,但它对发动机造成的损害,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更是难以估量。
从技术上讲,假机油的很多指标都不符合国家标准。如果机油的低温动力粘度不达标,就可能导致在寒冷天气里机油流动不畅,无法及时润滑发动机部件,进而引起启动时的磨损。
而如果运动粘度和倾点不合格,发动机在冷启动时可能会特别困难,油耗增加,还容易产生大量积碳和油泥。这些问题都会降低发动机的性能,缩短其使用寿命,甚至导致发动机报废。
除此之外,长期使用假机油,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毕竟假机油里常含有不少有害物质,燃烧时这些会跑到空气中,导致空气污染。而且假机油的生产过程也缺乏环保措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国家出手治理
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国家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击假冒伪劣机油产品。公安机关侦破了一系列制售假机油的案件,抓获了大批犯罪嫌疑人,查获了大量假机油。就连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也开始严厉打击销售假机油的违法行为。
在今年3月,山西警方就查货了各类假冒商标标识,其中涉案金额就高达上亿元,初次之外,甘肃警方也成功捣毁16个涉嫌假冒机油品牌,现场查货了2000多桶假机油,涉案金额更是高达3000万元。
这些案例都表明,国家打击假机油的力度正在不断加大。但光靠政府监管还不够。消费者也要多留个心眼,提升辨别真假机油的本事。学习一些简单的鉴别方法,例如,可以通过查看包装、防伪标识、油品颜色和气味等方式来初步判断机油的真伪。
此外,选择正规的汽修厂进行保养,也是避免使用假机油的重要措施。更重要的是,消费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要贪图便宜,选择价格过低的机油。好货不便宜,用好机油才能更好地保养发动机,让车跑得更久。
结语
假机油的市场乱象,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取得胜利。政府得加大监管,严厉打击不法行为;企业要自觉规范,提升产品质量;消费者得多留个心眼,提高辨别能力。
只有三方形成合力,才能净化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润滑油行业的健康发展。这场关于机油的江湖纷争,终将以正义的胜利而告终。
选择正规渠道,选择优质产品,是对爱车最好的保护,也是对自身权益的保障。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机油江湖”的清澈与透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