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自然界的万物应该比人类更敏感的,昨夜好像还听到寒蛩在轻吟,怎么今天就听不到了呢,它一定是觉察到冬天的脉搏与心跳,赶紧冬眠了。庄稼人已经将所有的作物收成归于仓廪,蟋蟀、蚰蜒、青蛙这些动物们是不是也准备好了冬贮的物资,开始美美地睡上一觉,直到来年春天冰雪融化,一声春雷来唤醒它们的好梦,然后再精神抖擞地开始又一个轮回?

让人感觉玄秘的是“雉入大水为蜃”。野鸡一类的大鸟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这样的变化过程,连现代人也无法想象。古人真是异想天开,难为他们是怎么想出来的。不过,这些性情语言,生动得可爱,让人不能不喜欢。

令我感到同样匪夷所思的,还有立冬后打雷。“打冬雷”是由于冬季空气寒冷干燥,太阳辐射弱,不易形成剧烈对流造成的。但这在古代是不吉预兆,人们常说,“天冬雷,地必震”“秋后打雷,遍地是贼”。我国先民信奉“天人合一”,认为人若不敬不孝,逆天而行,天就会随时赋予人以奇灾异祸,让人尝尝“火流邑,大风飘屋,折树木,地草夭,冬雷,草木夏落,而秋虫不藏,宜死者生,宜蛰者鸣,多螣羀虫也。六畜不蕃,民多夭死”的悲苦滋味。古诗《上邪》中曾写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想“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少女呼天为誓、直抒胸臆,这份对爱情的忠贞令人感动。《菩萨蛮》里的那个女子也如是向情人表白:“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爱情同样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共存。

但将冬天打雷与“夏天下雪”相提并论,认为是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就显得绝对了。苏澈就遇到了立冬打雷的现象:“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平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首种不入土,春饷难满腹……”他同样手足无措,一直在询问“书生信古语,洪范有遗牍。时无中垒君,此意谁当告”。假如遇到这样的情景,她们又会做怎样的爱情表白呢?这样说,只是玩笑,当不得真。

“十月小春梅蕊绽,红炉画阁新妆遍”。立冬时节,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古代农业社会,人们对气象的关注是为农事服务的。直到今天,许多谚语仍然对农事有着鲜明的指导意义。“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旨在提醒人们要提早注意冬春的雨水情况。

立冬当天,古人还总结出了这些农活要做——“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寒露育青秋,霜降一齐倒;立冬下麦子,小雪农家闲”“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卜”。尽管冬日里比较清闲,但农人们也不闲着。“麦子过冬壅遍灰,赛过冷天盖棉被”,勤快的人家会给冬小麦浇上一层泥浆或撒些羊圈灰草木灰的。“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冬天耕地好处多,除虫晒垡蓄雨雪”,由此看来,立冬时节耕地也是最好的。

古人还有在立冬看气象、卜冷暖的说法,如“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温”“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立冬打雷要反春”等等谚语。这些不是无稽之谈,而是多年观察与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如果立冬那天刮风,则被认为是不利农事的,一个富有喻义的谚语可见世人的忌惮:“做田只惊立冬风,做人只惊老来穷”。

◎本文原载于《科技日报》(作者任崇喜),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