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散文家丰子恺曾经说,他平生一向不访问素不相识的名人。然而,有一个人是例外——京剧大师梅兰芳。并且,丰子恺早先对京剧并无好感,认为里面封建主义毒素太多...那么,他是如何跟梅兰芳结缘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丰子恺

通过听梅兰芳唱片进而喜欢

画家丰子恺( 1898-1975年,浙江人)多才多艺,在美术、文学、音乐、建筑等领域均有建树,但是他早年却不看京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受“五四”反传统思想影响,认为京剧中封建主义毒素太多。

1933年,他在家乡盖起缘缘堂之后,买了一台留声机和一大堆西洋音乐唱片,顺便还买了几张梅兰芳的唱片作为点缀。没想到就是这几张唱片,让他渐渐对梅兰芳的唱腔有了兴味。丰子恺艺术天分极高,对京剧韵致的领悟日渐深入,虽然对旦角由男子扮演仍有异议,可他却喜欢上了京剧音乐夸张的象征描写和洗练明快的曲调。这个阶段,丰子恺对京剧的喜欢,还仅仅在音乐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兰芳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演出,丰子恺便买了3万元一张的高价位票去观赏。当他看到梅兰芳在《龙凤呈祥》一剧中扮演孙夫人的姿态,想着梅的年龄,真有些不敢相信。后来梅兰芳到中国大戏院续演,丰子恺又跟了过去,因为喜欢,竟一连看了5个晚上。看完之后,生出拜访梅兰芳的念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兰芳先生、谭富英先生《龙凤呈祥》剧照

对于梅兰芳来说,丰子恺可以说是一位“不速之客”。 虽然丰子恺的大名,他早有耳闻,但当他听说丰子恺来访时,不免有些惊讶,因为他曾听说丰子恺崇尚的是西洋音乐,对京剧并无好感。既然对京剧没有好感,为什么又来访问他呢?梅兰芳虽然在心底暗自嘀咕,但还是穿戴整齐,出门迎客。

见面之后,丰子恺发现如果按照西方的审美标准,梅兰芳的身材和容貌可以与维纳斯比美;再加上他那得体的手势,动听的音调,让人感到这简直是上帝之手制造的一件“精妙无比的杰作”。这让他骤生许多哀叹:“梅兰芳已50多岁,再过数十年,这身材容貌,便无从保持,这实在令人惋惜。”所以,丰子恺极力劝梅兰芳,希望他多录唱片,多拍有声有色的电影。

被梅兰芳的风采所折服

这次见面后的第二年(1948 年),丰子恺与自己两位喜爱京剧的女儿,再次去看梅兰芳的演出。本来,丰子恺担心给梅兰芳添应酬之劳,不打算去访问他。可因为看了一出《洛神》之后感触良多,再加上两位女儿极为渴望见到梅兰芳真人。于是,丰子恺便决定第二天前去拜会梅兰芳。

丰子恺托梅兰芳的二胡琴师倪秋平先行通知,然后带着两个女儿前往。丰子恺这次见到的梅兰芳,似乎比去年还显得年轻,脸面更加丰满,头发更加青黑....他转过脸看了看孩子们,发现她们都目不转睛地看着梅兰芳,不说话,也不动弹,就像城隍庙里的泥塑,感觉有些好笑。谈话间,丰子恺再提去年的话题,像《洛神》这样好的剧目,最好能拍摄成有声有色的电影,可以使其长久而广泛地流传。梅兰芳也有此念头,但因为种种技术等方面的困难终未实现。这使丰子恺十分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兰芳《洛神》剧照

尔后,两位艺术家又谈起了京剧的象征表现手法。梅兰芳说在莫斯科看到过投水表演,是将一块大白布,四角由人扯住摇动,表示水波,布中间开有洞,人投水便跃入洞中。他说京剧如《打鱼杀家》则不然,只用身体上下动作就表现出水波起伏,这就是京剧的象征表现。看着身穿西服的梅兰芳做出女儿家的柔媚动作,大家都笑了起来。两人兴致勃勃地谈京剧、谈漫画、谈电影....气氛非常融洽。

临别,丰子恺送了梅兰芳一把亲手绘画与书写的扇子。这书与画,是丰子恺在一个精神饱满的清晨用心作出的。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梅兰芳的敬爱。当时有人笑称丰子恺对梅兰芳的敬爱是“拜倒石榴裙下”,丰子恺则回答:“我其实应该拜倒”。

丰子恺一生,刻意敬服之人极有限,梅兰芳是一个例外。他后来在文章中说:“我平生自动访问素不相识的有名的人,以访梅兰芳为第一次。”